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

渭南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 2024-03-26 14:56
单位名称 渭南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确保渭南高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统筹协调渭南高新区经济管理。负责项目建设计划制定及策划。协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及项目支持。协调渭南高新区物价管理。负责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负责渭南高新区统计、科技工作。
住所 渭南高新区香山大道3号
法定代表人 潘明博
开办资金 157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06.79万元 611.8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6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有:2023年10月根椐渭高新发〔2023〕5号文件,法定代表人由李伟峰变更为潘明博。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来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展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主要情况(一)高效完成全区产业规划编制。以全区机制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安排部署,汲取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起草编制《渭南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并邀请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业内专家召开产业发展规划专家研讨会,调研讨论完成规划初稿编撰,提出全区“4+N”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两区合并后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二)扎实开展经济运行分析调度。编制印发《渭南高新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明确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发挥统筹协调调度作用,按照“一月一调度、一月一分析、一月一研判”工作机制,持续开展经济运行形势研判;共组织召开全区经济运行分析会5次,撰写经济运行分析材料7篇,调研报告1篇,对经济运行态势走势趋势、主要经济指标变化、重点经济工作推进等进行研判,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三)全力争取对口专项政策资金。紧盯政策机遇,加强沟通衔接,做好省级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专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准确把握中省资金投向和重点。1-10月,累计争取资金2.36亿元,其中:四幼、红星安置区等专项债券项目2个1.77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等发改项目专项4个,争取资金2683万元;新增产能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项目、2023年重点产业链发展项目等工信项目专项41个,争取资金2343万元;2022年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奖励、29家高企企业奖励资金科技项目专项2个,争取资金645万元;商贸流通发展专项资金、2022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奖励资金等商务项目专项3个,争取资金239.42万元。(四)狠抓项目建设力促投资增长。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全局重中之重,抽调精兵强将,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进度,加大投资入库力度。截至目前共组织集中开工动员会9次,累计开工项目58个;135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100个、纳统93个,7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5.6亿元;策划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7个,估算总投资236.8亿元;90个市级“十四五”项目中期调整增加4个,总投资增加16亿元。中粮粮谷、陕煤高分子研究院、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华尊新材料项目、迪博电子等项目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五)精准数据监测夯实统计质量。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作用,密切监测全区经济运行态势,对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定期进行监测预警;持续完善基础统计工作体系,规范“五上”及在库投资项目统计台账,开展入企“一对一”服务指导,新增铂力特、三合鑫安、蓝城兴上、众恩泰建筑、中创至尊豪庭酒店等18家“五上”企业(含年度新增);扎实开展数据核查,持续推进“四个必查”、“三个一批”走深走实,共核查104家单位,核查入退库企业18家,发现2家企业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准确,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指出问题后企业已立即整改;配合市统计局对我区13家“一套表”企业开展统计“双随机”执法检查;制定我区五经普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第十四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宣传活动,完成五经普清查登记及审核、编码等工作,共清查登记各类单位5796家,个体户5351户,核实纠正各类错误2万余条。(六)发挥科技创新赋能增效作用。以融入全省秦创原“一总多区多平台”协同创新发展大格局为契机,积极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加大创新主体动能培育,强化创新要素保障,科技创新亮点纷呈。鼓励支持3D打印、中国酵素城争创省级立体联动孵化器和成果转化加速器,形成辐射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三器”样板示范。新建中创高科云谷、云乾萌豆芽众创空间、白禾朵双创基地等3家特色载体,积极申报省市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组建秦创原“三支队伍”32支,其中,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3支(省级5支,市级8支)、“新双创”队伍5支、科技经纪人14名。二、社会效益情况今年以来,发展和改革局以扎实开展省市区“三个年”活动为契机,紧密围绕全区工作要点和部门核心工作,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强工业、谋创新、促消费等工作,各项经济指标趋稳发展。1-10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97.42亿元,同比下降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70亿元,同比下降8.2%;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6.05亿元,同比增长10.7%;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参评55家,同比增长44.7%;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认定297家,同比增长89.2%;成功认定瞪羚企业3家;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91.2%。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4%。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业稳增长压力较大。受产品价格下降、生产周期调整、市场行情、环保检查等因素影响,造成全区工业企业产值下降;产业结构调整较缓,化工行业产值占比较大,但对增加值增速提升不足。二是项目建设推进缓慢。主要是要素保障还不到位,受土地储备不足、基础配套不全、资金短缺等多重因素影响,项目落地难、推进难现象比较突出。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企业对自身研发投入重视不够,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研发人员引留难,关键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整改措施:加强经济形势预判研判。坚持把稳增长做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中省市稳增长各项部署,建立月度季度运行分析制度,紧盯各项指标预期目标,加强经济形势预判。密切监测全区经济运行态势,做好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监测预警,为全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目标,逐项开展对照检查和现场审查指导,系统检视“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执行情况,总结成绩、查找短板、剖析原因、提出对策,明确规划实施后半程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同步研究配套政策和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优势、补齐短板、高效推进。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高站位完成十四五中期评估。聚焦规划6个方面27项指标,20个专栏,6大类139个重大项目、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目标,逐项开展对照检查和现场审查指导,系统检视“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执行情况,总结成绩、查找短板、剖析原因、提出对策,明确规划实施后半程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同步研究配套政策和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优势、补齐短板、高效推进。(二)高质量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围绕“高质量项目建设年”总体要求,在多轮征集、重点对接、定向研判的基础上,形成2024年重点项目计划,其中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个数、总投资、年度投资额均不低于2023年水平;通过“晒比拼超”现场会、一线督导、专题协调等措施,持续落实“一线包联”制度,形成项目建设强大合力,以中省市专项债券及重点支持领域政策为引领,强化项目策划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先导作用,及时收集各部门策划项目,邀请专业第三方参与论证研判,做实前期工作,力争全年策划上亿元重大项目不少于35个。(三)高效率推动工业提质增效。以工业倍增计划为导向,坚定行动和工作实绩推动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统计2023年投产项目,从重点工业试投产项目入手,全力跟进服务,做好保障,力促企业尽快释放产能;建立2024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库,争取年内项目开工实施;跟踪服务全区工业投资项目;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走专精特新、行业领军和技术引领道路,不断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四)高标准促进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依托现有中省孵化器、众创空间平台载体,强存量扩增量,多元多点布局搭建创新孵化平台载体,加速推进3D打印成果转化“加速器”和酵素城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进度,筹备承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双中心”落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贯,加快培育一批研发能力突出、具有较强行业引领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大技术交易合同力度,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五)高层次拓宽商贸新业态。高质量推进商业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商业布局,改造提升现有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全市消费中心,打造商业步行街、夜间经济聚集区和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商业设施;培育消费新业态,支持白鹿时光等网络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直播电商,通过公共网络扩大商品销售;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根据区域商业业态和消费热点,通过开展汽车展销、年货节、消费券发放等活动,激发消费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六)高水平打造营商软实力。以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助企纾困惠企政策专题调研,及时向企业宣讲涉企政策,主动了解企业诉求,切实为企排忧解难;加强外贸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外贸企业服务,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不断提高价格监测工作质量和预警能力,组织“专精特新”和工业技改等扶持类项目的申报;紧盯中、省政策和资金支持投向,立足全区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大向上对接力度,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投向我区。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