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定边县> 定边县中医院

定边县中医院

发布时间: 2024-03-26 11:37
单位名称 定边县中医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医疗与护理保健服务。承担我县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中医药综合服务,负责医疗与护理、保健与健康教育、乡、村中医药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住所 定边县定边镇西环路
法定代表人 倪国栋
开办资金 4124.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定边县卫生健康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213.05万元 13813.16万元
网上名称 定边县中医院.公益 从业人数  38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主要业务指标截止2023年12月31日,业务收入1.69亿元(含药品补偿3343.1万元),同比增长87.3%;医疗收入9385.41万元,同比增长43.88%;门急诊281110人次,同比增长24.4%;出院10158人次,同比增长76.6%;手术679例,同比增长43.9%。二、主要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成效(一)以等级复审为契机,提升各项工作水平牢牢把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指导方针,把等级复审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把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始终,严格对照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扎实开展等级复审迎检工作,8月我院顺利通过二甲等级复审,各项工作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二)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一是实施了绩效考核分配改革,我院聘请知恩康龙管理研究与服务有限公司,深入科室实地调研、访谈,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形成符合医院实际,突出临床一线、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调动积极性,着力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和技术价值,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二是进一步完善业务、行政、后勤全程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了岗位设置聘用管理办法,制定、修订病历点评、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器械、药品、试剂、耗材、后勤物资采购等一批内控制度,初步形成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管理体系。(三)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守牢医疗质量安全底线一是严格依法执业,认真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到位。二是加强院内业务培训,夯实基础技能,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三是强化监督作用,规范诊疗行为,加强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培训,开展病历、处方点评、临床用药指导,严格监管抗菌药物使用,及时通报问题、整改问题,促进合理治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严格落实《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等医保政策法规,从入院登记、住院治疗、出院报销三个环节规范医保报销。四是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认真开展传染病防控、传染病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等工作,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消毒、手卫生等要求,做好环境卫生学、无菌物品及消毒液、污水等监测,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处理医疗废水和垃圾,定期督导检查临床科室院感工作,认真开展效果评价,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未发生院感事件。(四)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对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要求,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细化内、外、妇、儿等临床专科发展方向,拓宽医疗服务领域,开设全科门诊和病区,建设风湿免疫科,推进血透室建设,提升专科服务能力,推动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五)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是开展治未病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理念,持续完善治未病科人员、设备配置,针对体质偏颇、亚健康、病前状态、慢病康复等人群,积极开展健康状态辨识、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指导、健康干预等治未病服务。二是打造中医药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项目开展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分配,鼓励科室大力开展中医诊疗项目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积极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药。三是加强“两专科一中心”建设,积极申报针灸康复科和老年病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推动重点专科建设。四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继续做好国医大师李佃贵传承工作室、国家级名老中医冯兴华传承工作室诊疗工作,同时每周邀请陕西省名老中医坐诊,全年共22名专家坐诊18次,诊疗750余人次,同时引进“西北风湿联盟”王氏、徐氏风湿流派工作室,建立定边分站,推广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全年共10名专家坐诊7次,诊疗300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榆林市名中医工作室,提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结合、中医为主的特色诊疗能力。五是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开展中医药进社区、进学校等,积极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健康素养知识技能等,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广中医药保健技能,提升中医药健康素养。六是推进健康医院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要求医护人员掌握与科室诊疗项目相应的健康科普知识,院内每季度举办慢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等知识技能培训,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换内容,积极开展控烟工作,向每名住院患者开展床头宣教,主动干预,提升健康素养水平。七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2023年规划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打造中医药文化长廊,弘扬中医药特色文化,培育医院特色文化,在传统节日和行业重大节日积极举办庆祝5.12国际护士节主题演讲比赛和岗位技能竞赛等主题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展现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凝聚力量、团结精气神。(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一是医院定期组织各类业务培训,不断夯实基础技术,同时分批次选派20名临床、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至陕西省中医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市中医医院、宝应县中医医院长期进修,学习内科、儿科、眼科、核磁医疗技术和肾透析专科护理等,选派15临床、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至陕西省人民医院、唐都医院、西安市第五医院、榆林二院短期进修,学习妇产科、新生儿科医疗技术和急诊急救、风湿病专科护理等,培养实用型、紧缺型人才,2名临床专业技术人员攻读硕士研究生,1名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骨干力量,累计共有14名研究生。二是积极与专科联盟、三级医院建立医疗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业务指导、技术帮扶等方式,培养专科人才。三是按需引进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县级公立医院自主临聘方式引进17名,通过临时用工方式引进10名,有效缓解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七)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智慧服务水平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升智慧服务水平,自筹806.9万元,实施更换信息系统项目,整合业务系统,创造便捷、高效的工作和就医条件,通过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感。(八)完善医疗设备配置,提升临床诊断能力扎实做好医疗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按时校验,定期检查,确保医疗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实施3500万专项债券购置大型医疗设备项目,并自筹256万元,购置了1.5T超导核磁、64排螺旋CT、高端彩色多普勒超神系统等47台医疗设备,申请2023年中央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直达补助资金60万元,购置免疫印迹分析仪、特种蛋白分析仪等5台设备,完善了放射科、检验科、透析室、超声科等科室医疗设备配置。加强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国医馆建设,已完成主体工程、室外辅助工程、室内装饰装修,下一步进行专业净化装修。(九)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一是注重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培训,工作人员挂牌上岗、语言文明,服务耐心、细致,积极预防减少医患纠纷发生,投诉纠纷由专人负责处理,限时办结,切实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二是日常严格落实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创造温馨、干净、舒适的就医环境。计划自筹390余万元实施病房改造项目,按照A类病房标准进行维修改造,下一步进行招标,自筹43万元实施了保障楼维修,改善后勤服务条件。(十)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分院医疗服务水平一是充分发挥紧密型医共体医疗质量与安全、护理质量、医院感染等管理委员会等中心职责,加强医疗共同体技术操作规范、医疗共同体50+N病种中西医诊疗方案等培训学习,依托医共体平台,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分院医疗质量。二是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选派针灸康复科、妇产科等专业技术8名骨干开展业务指导,定期开展带教巡诊,接收3名分院专业技术人员来院学习,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三、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一是将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统筹起来,制定了主题教育工作方案,明确了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体要求贯穿始终。二是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贯通起来、一体推进,班子成员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作用。四、存在的问题1.人才梯队建设滞后,中医、临床等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信息、财务、文秘等人才短缺。2.临床专科有待加强内涵建设,重点专科特色不明显。3.行政领导班子不健全,主管行政副院长于2020年退休,再未配备,业务副院长已到退休年龄。4.受编制限制,专业技术人员考取中级、高级职称无法及时聘任,享受相应待遇,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五、2024年重点工作计划1.加强党的建设,始终把党的建设总体要求落实在业务工作全过程,常态化开展干部职工政治思想教育,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筑牢政治基础。2.持之以恒抓好作风、行风、医德医风建设,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着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3.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内部运行、考评流程,管理科学规范、运行合理顺畅,考评严谨公平,医院综合治理水平明显提升。4.守牢安全红线,狠抓医疗安全和生产安全,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5.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加强学科、中医药特色优势、质量管理等方面内涵建设,积极推进医疗设备建设,稳步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6.推进专科建设,持续推动血透室、风湿病专科、脾胃病科专科建设,积极打造中医药特色优势。7.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专科联盟、周边地区三级医院等平台,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组织差异性脱产培训,缓解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等人才短缺问题。8.科学谋划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国医馆项目建设,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进一步夯实医院发展基础。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号43678057061082511A2101有效期2017.11.25-2032.11.24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