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各类有求职意愿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服务有关工作;配合管理公益性岗位人员等相关业务;管理职业技能鉴定市级题库以及试卷等业务;管理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参与贷款申请的审核和项目考察;开展担保金的结算并参与不良贷款的追还等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高新区劳动保障大厦一楼 | |
法定代表人 | 贺飞 | |
开办资金 | 8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06.7万元 | 117.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4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中心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下达的任务指标。一、主要工作(一)以“实”字为先,保持高质量就业服务1、搭建见习供需平台,见习工作实现“按需见习”2023年,就业见习工作实现了企业按需进人,见习生可以按企业的实际需更,合理的安排参加见习的时间,达到了有针对性的为企业选人用人,进一步提高了就业见习的效率。2、假期见习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短期就业实习机会2023年,榆林市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假期见习均采取网络报名的方式,遴选面向全国各高校的假期见习生。3、开展实地调研,进一步规范日常见习管理对继续开展2024年见习工作的单位进行督察,详细了解见习单位的业务运营情况,并与见习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见习期间工作状况、人员在岗情况以及领取见习补贴和额外补贴等情况。4、做好毕业生实名登记和“1131”就业服务工作2023年截止12月,全市登记应届高校毕业生总计11587人,其中离校时已就业高校毕业生2868人,离校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8665人,其它54人。5、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校园招聘补贴情况对在毕业学年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身有残疾、享受特困救助供养等条件的毕业生,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同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高校发放校园招聘补贴。(二)以“严”字为先,严格创业贷款及孵化基地管理1、认真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工作2、创新贷款服务工作,不断拓宽反担保渠道2022年12月5日由省创业担保贷款中心与陕西省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开通线上创业担保贷款“再担保”业务办理,对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个人,无法提供反担保条件的个人借款人以及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小微企业借款人,可选择由各县市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或省担保在榆分公司进行再担保。3、严格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坚持孵化基地季报制度,严格管理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对基地季报分析结果,及时对各孵化基地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改,为各市级孵化基地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三)以“细”字为先,做细做实人事代理及档案管理1、做好人事代理人员初级职称认定和中高级职称推荐、考试报名工作。2、按照相关政策做好退休申报工作。3、做细做实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四)以“精”字为先,开展特色人力资源服务工作1、现场招聘会搭建面对面供需平台全年开展包括“2023年榆林市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招聘会”、“2023年榆林市春季人才招聘会暨榆林学院2023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在内的各类现场招聘会。2、“新媒体”服务平台,助力人力资源服务高速发展。开展包括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招聘专项活动等主题网络招聘会。3、微信公众平台高效助力就业服务通过“榆林人事人才信息网”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将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进行发布和宣传,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有求职意愿的求职者提供快捷高效的就业服务。4、认真做好公益性岗位和劳务派遣管理工作。(五)以“准”字为先,精准发力提升职业技能服务水平1、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一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技能水平评价;二是大力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积极为企业技能人才水平评价提供服务;三是规范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水平评价工作。2、强化职业技能水平评价质量管理一是健全质量督导管理机制,落实质量督导管理责任,加强对评价机构的管理指导和督导检查;二是强化质量督导工作,逢考必督,从严规范技能评价行为,促进技能评价质量提高。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截止目前,全市共计886家见习单位参加,发布见习岗位4456个,组织见习上岗人员2767人,完成省级1650见习任务的167.69%,完成市级3000见习任务的92.23%。2、通过一系列服务,目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7543人,现已就业总人数10411人。出国、升学、入伍405人,联系不上18人,未就业753人,未就业占比6.5%。3、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申报应届毕业生符合申领一次性求职补贴条件的共计876人,申领金额总计:捌拾柒万陆仟元整(¥:876000),目前资金已全部到账。榆林学院、榆林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神木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学院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给予三所院校分别补贴25万元、20万元、25万元,共计70万元。4、2023年,全市共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50笔,金额23886万元,其中个人804笔,金额12508万元,小微企业46笔,金额11378万元。直接扶持创业1334人,带动就业2048人。5、2023年,通过再担保累计发放33笔,金额8300万元,其中个人5笔,金额220万元。企业28笔,金额8080万元。6、完成了对我市已认定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满三年的米脂县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榆林电商产业孵化园两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绩效评估的初评工作。7、全年共办理初级职称认定和评审42人;2022年度档案托管人员工程系列初中级职称评审会于4月16日组织召开,实际参评人数51人,认定41人具备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资格。8、2023年,累计办理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含灵活就业和个人社保接续人员)正常退休手续共327人,其中:无视同缴费人员正常退休292人,有视同养老缴费正常退休35人;接收改制企业职工(档案托管人员)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申请182人,申报基本符合条件人员122人(已公示),已审批退休20人。9、截至2023年底,全市在库档案275604卷,实现数字化49369卷。本年度新接收档案28217卷,转出12598卷,新增数字化档案3.7万卷。其中,市本级接收档案396卷,转出493卷,在库档案26049卷。10、现场招聘累计参会企业1167家,提供岗位29976个,进场人次26253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1027人次,投递简历19393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8821人,实现就业2694人。11、全年网络招聘会14场,共计参会单位456家,提供岗位6893个。截止2023年12月底,在各类自媒体平台共开展直播带岗104场,累计播放量179.4万左右。2023年人社局网站累计为210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3929个,累计发布个人简历786个。12、微信公众平台全年共发布相关信息近1900条,新增粉丝8000余人。截止目前,公众号粉丝量为18.3万人,已经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17.5万人的目标。13、截止目前,因新增、辞职、退休、辞退、死亡等原因,现管理公益性岗位1502人、劳务派遣人员10982人,共计12484人。目前1-11月份工资已发放,1-11月份养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已缴纳,医疗保险全年已缴纳。14、榆林市目前备案评价机构18所(技工院校2所),2023年,全市共组织完成30726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其中初级17262人次、中级11088人次、高级1950人次、技师370人次、高级技师56人次。获取证书总人数24040人次,其中初级13870人次、中级8405人次、高级1451人次、技师272人次、高级技师42人次。三、存在的问题(一)就业见习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县市区企业较少,见习留用率低;部分县财政拨款较慢,申请就业见习人员少。(二)档案数字化率偏低,制约了高质量发展。由于档案工作经费不到位,全市档案数字化整体程度低,推进缓慢;现有的档案业务系统功能不足,权限受制约,给工作造成诸多不便;线上服务平台多,每个平台提供的档案线上服务内容都不全,线上服务办件量低。(三)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有待于加强和完善。部分职业技能评价机构制度建设不完善;未按国标审核报名资料;四、整改措施(一)全力做好全市就业见习和实名登记工作,加大见习政策宣传,挖掘一些有特色的见习岗位,督促各县市区尽早部署,多批次开展,确保能够尽早完成见习任务;高质量落实“1131”就业服务政策,随时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实施精准就业帮扶。(二)破解疏通档案管理服务的堵点难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档案政策知晓度;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利用好数字化成果;不断挖掘档案托管延伸服务、特色服务。(三)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评价工作,助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监管,落实责任,谁审核谁负责。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秦务员、秦云就业网站、新闻媒体、公众号进行宣传就业政策,进企业、入社区送政策、送服务,号召求职者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二)拓宽思路,不断开发招聘岗位。通过局党组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寻求国资委的帮助,号召国有企业和中、省驻榆企业奉献爱心、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开发招聘岗位,招聘一批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三)线上线下联动,园区、校园、社区招聘同步推进。按时完成中、省各类就业专项招聘活动,同工会、团市委、妇联、中小企业局等单位积极开展合作,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四)打通堵点、难点,全力释放小额贷款激发就业创业活力。加大对县、市区的督导力度,做到符合条件的应贷尽贷,不断通过小额贷款激发就业、创业工作健康发展。(五)注重创业政策和优秀创业典型宣传,适时开展创业大赛,创业明星进校园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六)扩大微信公众号的服务人群范围。打造高品质就业服务平台,计划到2024年年底,公众号粉丝量达到18.8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