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中市汉台区水产产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承担全区水产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渔业水域的开发利用工作,组织开展渔业新技术引进、示范及推广工作;辖区渔业资源状况的调查统计和渔业资源与环境的评估;辖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组织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及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渔业水域环境、流域增殖、水生动物疫情监测和疫情应急组织实施;水生动物病害测报、防治及防疫检疫日常工作;渔业安全生产和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 | |
住所 | 汉中市汉台区天台路北段 | |
法定代表人 | 屠庆福 | |
开办资金 | 126.7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中市汉台区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2.74万元 | 44.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按照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办理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渔业技术推广服务:1.持续推动特色渔业。充分利用汉台消费、物流、人才、资金优势,引导发展南美白对虾200亩、鲈鱼养殖500亩、黄颡鱼150亩、美蛙300亩,引进长江系扣蟹5万只。黄辣丁、叉尾鮰、鲈鱼、南美白对虾、美蛙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已形成外销规模,小水库套养鮰鱼、鲈鱼、青鱼、鲶2000亩以上,大鲵保有量规模持续稳定。2.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大棚养殖、陆基圆桶高位池、智能渔业等设施渔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有8处共80个高位池,总面积7200平方米,养殖水体14400立方米,产出水产品200吨,产值600万元;池塘循环水养殖槽道3个,面积405平方米,1012.5立方米,养殖鲈鱼、黄颡鱼、鮰鱼等名优品种15吨、产值45余万元。全区养殖塘库智能溶氧监控系统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生物调水、培水、远程控制投饵、水质监测等智慧渔业程度不断提升,渔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3.稳步推进稻渔种养。2023年新发展稻渔种养4210亩,其中新增4家,扩规模8家,完成区级全年任务的100.2%。有稻虾、稻鱼、稻蛙、藕鱼、茭白蛙等几种模式。赴江苏宿迁、连云港开展稻渔种养产业链招商1次,4家主体被市稻渔专班确定为全市稻渔产业链链主企业。截止目前,全区稻渔种养面积19040亩,全面完成了市定目标任务,发展35家经营主体,涉及7个镇2个办事处36个村,带动农户6710户,《一田双收好产业带动乡亲齐致富》被列为全省典型案例。4.广泛开展示范宣传。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水库、池塘、大鲵、特种水产、稻渔种养等示范主体25个,示范基地1处,示范面积2153亩,确定全省国家统计系统渔民家庭收支调查样本监测户20家。结合科技之春宣传和科技三下乡活动,印发各类养殖技术、资源保护、吃鱼好处等资料1300余份,科学养殖书籍500余册,解答群众咨询280余人次,举办座谈交流、研讨会5次、技术培训8次,培训500余人次。5.积极开展五大行动。以生态健康模式推广、养殖尾水处理模式推广、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代替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五大行动”为抓手,制定实施方案,示范引领,带动全区渔业健康发展,目前已建成4个全国总站认定的骨干基地,2家已申报待认定。6.集思广益谋划发展。在区科协、区科技局和专家站专家支持下,举办科技之春·特色水产养殖培训会、稻虾共生学研活动、学术金秋·汉台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各1次,全方位促进汉台渔业发展。(二)、水生生物资源管护:1.积极开展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普查登记后续工作和外来入侵水生动植物普查工作,配合省、市做好汉江汉台站点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和数据上传工作。2.按照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和区农业农村局安排,对申报进行大鲵人工繁育的企业和年检企业均派员现场核查,并进行法治宣讲、技术指导,全区大鲵保有量230万尾。(三)、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由于渔业生产涉水、涉电、涉船、涉机械,安全风险大、隐患多,常态化督促渔户加强对渔船、养殖设备的检修维护。夏季既是渔业生产旺季,又洪水多发,每遇极端天气就在《汉台渔业》群预警,提醒渔户注意应对,避免造成人员等灾害损失。召开了4次渔业安全工作会和培训会,落实渔业安全措施并签订安全责任书120余份,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通过了部、省4次全面安全检查。通过农业农村部“智能渔技”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系统”,及时开展水产养殖病情预警测报工作,保障渔业生产顺利进行。固定9处测报点,测报面积1417.6亩,占全区养殖面积的11.1%。按照省局确定的草鱼、鲤、鲫、鲢、鳙、大鲵6个品种监测外,另增加泥鳅1个品种,全区共7个测报品种。截止目前,9个测报点监测到水霉病、鳃霉病、细菌性烂腮病、流行性溃疡综合症、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等7种疾病,病害直接损失约45万元,在全区进行了预警和防控指导。(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1.制定了《汉台区2023年度水产养殖产地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专项开展渔资打假“春雷”行动2次。2.针对我区水产品养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点多、面广、塘库分散和水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养殖生产过程的监管的具体情况,一是持续宣传《渔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等法律、法规,落实水产养殖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并完善养殖生产档案,切实执行水产养殖“五项制度,两项登记”制度,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行业自律行为。二是以鱼饲料、渔药为核心,将所有养殖水库和10亩以上养殖池塘、大鲵人工繁育企业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实行重点监管。重点监测大宗类鲤鱼、草鱼,特色养殖类泥鳅、鮰鱼、鲈鱼、大鲵,稻渔种养类小龙虾、螃蟹等共8个主要品种。发放《水产养殖质量管理册》、《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及危害告知书,落实责任措施,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示范样板带动,全力确保水产养殖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三是建立产地水产品监测抽样名单库,经常性抽查渔业生产投入品质量,杜绝含有违禁成份的有毒有害渔业生产投入品在我区使用;排查影响水产品质量的风险点,加强产地环境检查,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将质量监督变成日常性工作,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建立水产品的准出制度,在出售水产品时由业主填写质量安全自我承诺书,确保质量安全。五是开展了11个批次水产苗种检疫,共计357800尾。检测鲤、草鱼、鲈鱼、蛙、泥鳅、对虾等品种氯霉素、孔雀石绿、沙星类等样本共52个,全部合格(其中省级定量样本15个,市级定量样本1个,区级快检样本36个)。六是2023年区环保局对区内重点27户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的进水和养殖尾水水质检测,均符合水产养殖用水和尾水排放标准。3.全年举办3期质量安全培训会和1次蛙类安全工作会,培训企业负责人120余人次,培训期间签订了《汉台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承诺书》,发放了《水产养殖质量管理册》及《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400余份。(五)、通过项目改善基础条件:1.汉台区2022年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改造和养殖尾水处理达标2500亩项目,实施期限1年,于2022年10月启动,经过2次工作会、2次推进会、1次收官冲刺会、建立池塘改造专项工作群和逐塘逐点现场督查指导等方式,2023年4月份全部完工,并已验收、审计,资金已全部拨付主体。项目完成池塘改造96口1865亩,池塘尾水治理230亩,稻渔综合种养尾水治理600亩,合计2695亩,涉及8个镇办31个村,2个国有单位,增加养殖蓄水46.9万立方,可增产25万公斤。2.2022年省级渔业绿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补助、土著泥鳅保护)项目已实施并验收完毕,资金已拨付至经营主体。3.2023年省级专项资金渔业绿色发展项目经营主体目前正在实施,预计2024年6月前全部完成。4.吸引、对接5家外地企业来汉台考察、发展渔业。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全区水产养殖塘库总面积12698亩,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19040亩(面积规模位居全市第二,2023年发展4210亩,占区定任务100.2%),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1225吨(高档特色鱼606吨,增长102.68%)。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991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34%和8.81%,通过20户省定渔民收支样本调查户统计,渔民人均纯收入21508.91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单位职工年龄偏大,专技技术人员较少,业务工作量较大,职工压力较大。2.渔业项目和资金较少,限制本地渔业发展。(二)改进措施:1.向主管部门申请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加大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能力水平。2.向主管局及上级业务部门申请渔业项目和资金,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不断推广南美白对虾、黄辣丁、鲈鱼、鮰鱼等特色养殖技术,扩大养殖面积。(二)、试验鱼蛙共生养殖模式和引进银鲈养殖(银鲈养殖已在科技局立项)。(三)、引进、吸收对虾、鲈鱼、黄辣丁标粗技术,努力突破苗种供应瓶颈,实现苗种自供。(四)、稳步推进高位池养殖技术,重点解决控水、控温、控氧、控污难点,保证养殖效益。(五)、积极发展智慧渔业,完成6处采集点、中控大屏建设,积极配合大水渔业公司项目实施。(六)、加强大鲵保护、发展利用,争取建成2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力争大鲵商品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在汉台落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