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考试管理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国家组织的国民教育系列考试提供服务。全国成人招生统一考试·全国自学考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初中毕业生升学统一考试·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其他国民教育系列考试服务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斯明街7号 | |
法定代表人 | 潘涛 | |
开办资金 | 86.84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预算管理)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教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3.15万元 | 36.96万元 | |
网上名称 | 铜川市考试管理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主要业务开展情况2023年,我市共组织国家教育招生考试7类16次,涉及考生3.3万人次。其中: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共报考5013人;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单独招生全省统一考试报考516人;普通高校招生外语口试考试报考1003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九年级报考6831人,八年级报考5722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考4114人、27102科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全市共报考3888人、11664科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信息技术科目机考报考3888人;上半年自学考试报考321人、881科次,下半年自学考试报考279人、750科次;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报考305人、录取161人;成人高考报考3052人、录取2281人。2024年高考艺术类专业课全省统考报考76人;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报考938人、1585科次,面试报考325人;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报考1195人、2160科次,面试报考304人。(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考试安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工委和市教育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专题听取汇报,召开高考、中考备考专题会议和调度会议对考试安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提出对全体考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做好疫情防控和考务组织各项工作。建立市委常委联系督查高考工作制度和考区责任人制度,明确省、市、区县和考点督查、考务、保障、联合办公人员工作职责,压实从考区主任到监考教师等各个环节责任链条,将组考任务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夯实完善市招生考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区县疫情防控和考试安全责任,形成了工作合力。协调教育、卫健等部门认真研判疫情形势,科学精准制定《2023年铜川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对在试卷流转全环节协同开展工作进行了安排。协调卫健等部门选派专业医护人员与考点建立“一对一”蹲点驻守机制,指导开展疫情防控、风险点排查、预防性消毒等工作。协调教育、卫健、公安、保密等部门,每场考前开展考点疫情防控和考试安全联合督导检查,分赴各县区开展“考点防疫必查、安全保密必查、应急演练必查、考务培训必查”等四个必查,通报了存在问题,并限期整改到位。为防止出现考点外送考家长聚集的风险,协调公安部门在考点周边设立警戒线,考点周边一定范围内仅限考生和考务人员进入。协调教育、网信、保密、公安、卫健、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城管、应急等职能部门,以试卷流转场所和考点、考点周边、考生住宿地周围、考生途经路线为行动范围,以开展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专项作弊四个专项行动为载体,抽调专人,各司其职,积极作为,深入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协调教育、网信、保密、公安、卫健等部门建立了集中联合办公机制,快速处置网上涉考有害信息和负面舆情,狠抓舆情疫情监控不放松。(二)强化制度建设,确保试卷安全。始终把试题试卷的安全保密作为考试组织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抓实抓牢,特别是突出“责任、程序、制度、设备”四个层面,做到试题试卷安全保密全方位覆盖。一是严格落实涉考人员的培训上岗和回避制度,强化保密安全责任教育,签订了保密承诺书,明确了各个环节、每个岗位的操作规范,做到了“人防”、“物防”、“技防”并用。二是市、县区保密室通过市委保密和机要局验收合格,被授予合格证书并启用。市、县区考前做好保密室、标准化考场、考场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等软硬件设备的检查调试,认真落实省上关于试卷拉运过程中视频监控的有关要求,确保实现试卷流转的全过程监管。三是严格试卷运送、保管、使用、回收等环节清点、交接手续,详细记录签字备查,做到各环节无缝衔接。四是坚持试卷保密室、运送、分发回收场所监控录像回放制度、考试封闭式专用通道制度,堵塞试卷流转过程中的漏洞。(三)严格工作流程,管理规范有序。全面执行操作细化、管理细化、目标细化、执行细化的“精细化”考务管理。修订《高考考务规范化操作手册》,编制条例式工作程序,印发《高考应知应会手册》,使考区及考点涉考人员做到照单施考。同时,全员培训强规范,今年高考我市1068名考务人员首次在“国家教育考试考务人员数字化网上学习培训资源平台”线上学习培训考核,严格完成“教育部-省-市-区县-考点”五级线下培训。全年先后组织各类考试考前培训16次,考试无考务责任事故。严格考风考纪,严把“入场关”“出场关”“监考关”等重要关口,强化考点人脸识别和多证核对等措施,加大考场监考巡考力度,严防替考作弊行为发生,确保考试公平公正。通过强化人防、技防、物防,筑牢“三位一体”立体防线。全市在各类考试中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购买手机收纳箱、收纳柜,加派工作人员等方式全力做好考生手机集中保管工作。全市5个考区、8个考点累计投入资金96万元,配齐配足14扇智能安检门,实现配备安检门全覆盖,补充更新无线电信号(含5G)屏蔽仪等设备,严格实行“2次人工+1次安检门”安检。三大电信运营商首次在高考、中考、成考中对手机信号进行降频。成立了教育考试疫情防控、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外语听力考试突发事件等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考试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完善了《铜川市教育考试疫情防控突发情况应急处置办法》《铜川市教育考试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外语听力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模拟演练。针对考试期间可能出现的考试设施故障、电力中断、地质灾害、群体性食物中毒、消防及交通安全、恐怖暴力等突发事件,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处置预案。市、区县进一步健全了考务指挥中心及有关应急部门之间快速研判通道及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值班和零报告制度,领导带班,专人值守,保证24小时联络畅通。(四)加强政策宣传,服务保障高效。为提高考生健康、阳光、安全、沉着等应考能力,全市集中开展了教育考试考风考纪宣传教育活动,并印制温馨提示,发放至每一个考生手中;各区县、各生源学校对考生开展了考试防疫、诚信考试、考试安全、心理健康、考试技能等教育,督促考生认真学习《考生守则》和《网上评卷答题卡作答须知》等,熟悉和掌握考试规则、考试纪律要求和违规处理办法以及考点防疫措施、安检程序、个人防护注意事项等,树立正确健康规范的考试观。为提高招考工作透明度和政策宣传覆盖面,通过会议、网站、报纸、微信及编印宣传册、考务手册等对“专项计划”“分类招生”“随迁子女”等招考政策进行广泛宣传。一年来,在市教育局网站发表信息10篇,办理市长(局长)信箱信件6件,印发《招生考试简讯》5期,编印宣传材料2万多份,印发各类考试资料1万余套。为服务志愿填报,提升录取投档率,高考、中考后,设立咨询接待点,全面解析志愿填报的政策、技巧和方法,指导考生做好志愿填报工作,并安排专人值班,接听热线电话,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二、取得的主要经济社会效益铜川市考试管理中心以办人民满意的招生考试为宗旨,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各项招生考试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全年顺利组织实施各类考试7类16次,累计考生数3.3万人次,各项考试组织规范有序,考风考纪良好,无违纪舞弊。三、存在问题:一是抓党建与抓业务工作的结合上有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发挥;二是考试组织管理精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考风考纪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招生考试队伍需进一步加强。四、整改措施一是采取措施,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将党建工作与考试招生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全市招生考试队伍建设;二是制定考务精细化管理措施,确保各类考试考务零失误。制定考试工作程序,积极创新,建立健全工作保障长效机制。五、2024年工作计划1.全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围绕办一流基础教育目标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大局,组织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为组织实施选择性考试做好准备工作。研究制定我市通用技术、美术、音乐市级统考科目命题、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我市高考综合改革平稳顺利推进。2.全面提升招生考试工作队伍能力水平。加强中心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配备,明确职能职责,细化日常管理工作量化考核及奖惩,建立表彰奖励机制。狠抓思想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注重全市招考队伍组考能力培养,采取“以学促培、以培促能”的模式,努力打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招生考试队伍,确保全年“平安考试”目标实现。3.持之以恒实施考试工作规范化管理。加强保密措施,试卷保密保管、交接使用等每个环节无缝连接,确保试卷绝对安全。扎实做好考前准备,早安排、早落实,未雨绸缪。注重考务细节规范,环环把控,力避纰漏。增强防范意识,严肃考风考纪。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前移,人防、物防与技防结合,严明纪律,端正考风,打造招生考试“铜川品牌”。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