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统筹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联合社会科技力量,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共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引入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科技咨询、培训、合作、交流、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孵化、企业孵化及物业管理服务。 | |
住所 | 西安市高新区丈八五路10号 | |
法定代表人 | 卫新年 | |
开办资金 | 29555.9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928.08万元 | 27042.93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 从业人数 8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变更情况,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创新资源集聚和面向社会服务成效明显1.完善秦创原网络平台架构,构建立体联通的协同服务网络。“一屏一端一微”架构基本成型,大屏展示端已实现与全省11个地市和西咸新区总窗口分平台的互联互通;秦创原综合服务微信小程序已实现西安、咸阳、安康、延安对企综合服务的全面联通,秦创原全省“一张网”体系得到夯实。新接入科小、高企、瞪羚企业认定系统和创新创业大赛报名系统,进一步丰富了应用场景。目前,平台汇集各类科技资源信息数据量超1000万条(新增200万条)。2.推动各类研发机构面向社会服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研发技术难题。目前,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累计注册企业8138家(新增716家),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难题909个(新增127个),研发服务交易金额超5.1亿元(新增1.1亿元),根据企业反馈信息统计,累计带动企业新增产值约10.5亿元,新增收入约8.6亿元,新增利润约1.66亿元。2023年落实研发服务双向补贴金额共541.2万元。3.促进大型仪器对外开放共享,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助力。目前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收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13515台(套),新增3253台(套),其中5639台(套)纳入科技创新券补贴范围,开展各类检测服务和实验服务近3000项,服务金额达9140.3万元。完成2022年度创新券用券企业和接券机构的评审、现场核查等工作,兑付补贴奖励1420万元。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建的两个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带动高校138台仪器设备对外服务,为许多重大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科学仪器,引进了5家优秀国产仪器企业,配合国产仪器厂家提供技术咨询50人次。4.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建设,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需求对接。搭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深化与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的业务交流合作。全年征集高校优秀科技成果500余项,通过陕西科技成果微服务平台进行了9期100余项成果的推广。依托3D打印、大数据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3D打印联盟搭建了基础与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联盟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标准规范,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编发了我省近十年关于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部分成果汇编。二、科创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升级1.完善大赛比赛及奖励政策,激发企业参赛热情。承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第三届陕西秦创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报名企业882家。首次实施“三项改革大赛直通车”,58家符合政策的参赛企业直接晋级复赛。决赛企业中秦创原总窗口落地及“三项改革”企业超过70家,占决赛企业的30%。落实人才奖励政策,推荐15位省赛一等奖项目第一负责人通过省人社厅“绿色通道”认定高级职称。选拔31家企业参加全国行业总决赛,16家获得优秀奖。编制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十年发展评价报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发展报告(2020-2023年)》。2.加强孵化载体管理评价,提升孵化载体服务能力。完善陕西双创服务平台功能,实现省级载体认定全流程线上服务,目前入库孵化载体408家(孵化器120家,众创空间288家),在孵企业12477家,从业人员约15.18万人。做好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科技园认定评审工作。开展我省孵化载体发展调研并编制了《2022年度省级以上孵化载体评价报告》《2022年度全省双创孵化载体绩效评估排行榜》;常态化开展载体从业人员培训9场,3100余人参加。合作运营的“创途秦智汇”和榆林高新区“异地孵化器”在孵企业98家(其中科小、高企占52%),提供就业岗位310余人。3.深入开展政策宣讲和专题培训,推动科技企业升级晋位。全年开展三项改革政策宣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解读、新型研发机构工作培训等共19场,2918人次参加。协助组织“三项改革”线下路演活动20余场,为“三项改革”项目拍摄制作线上路演视频30个、PPT19份。完成七批次高企、瞪羚企业、技术先进型企业认定评审,参评企业8554家;完成年度高企年报年审万余家。4.深化科技金融服务,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陕西科创融通微信服务号入驻创业投资机构38家、银行14家、金融顾问555名,上线大赛专属信贷产品6款(新增1款)。组织10家银行开展大赛场外宣传34次。2023年,历届参赛企业获得合作银行授信60.15亿元,实际发放贷款35.15亿元;获得创投机构投资10.92亿元(数据来自省创投协会)。三、科技人才培训服务扩面提质1.做好计算机软考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家软考办计算机化考试改革要求,及时完成考点对接落实和工作人员培训等工作,全年报名考试人员达31172人,实现翻番;高质量完成国家软考办委托的9个资格10个科目共234868份阅卷任务。2.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工作。深入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公司等单位开展“创新方法理论与应用培训”8期,受训工程技术人员超过500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研发技术难题20项。组织两批次创新方法培训师、工程师认证辅导,8人通过创新方法培训师认证、35人通过创新方法工程师认证。3.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急需人才培训工作。依托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全年举办科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139人次;举办技术经理人、网络安全、创新创业等急需专业人才培训班13期,培训千余人次。四、业务承接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1.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和服务。全年完成重点研发一般项目验收850项;做好2024年度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组织实施工作,累计邀请评审专家1635人次,完成项目形式审查5817项、评审6701项。完成四批次269家秦创原人才项目征集、受理、形式审查、实地考察等工作;完成三秦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评审工作。同时,协助做好了重点产业创新链验收绩效管理、重大项目现场考察等工作。此外,还承接了外省市5家单位委托的3590个项目的评审工作。2.协助做好委厅信息发布和电子政务工作。加强信息发布前置审核及错敏字检测,委厅门户网站及政务新媒体账号共发布信息8500余条(其中门户网站6822条、“秦科技”1384条、“陕西科技”政务微博340条),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按要求完成“秦科技”改版工作。回复省政务平台、省12345等平台来信128条,答复省科技厅官网在线咨询129条。完成委厅正版软件维护,对厅机关142台终端电脑进行保密自查4次。3.做好科技系统网络技术支持工作。提供项目评审和视频答辩技术支持2870场次、重点视频会议技术支持20场次。加强网络应急值守,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完成5个系统平台等保测评,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服务器等软硬件进行优化升级,解决软硬件和网络故障460余次。完成省公安厅组织的攻防演练防守工作,首次实现攻防演练安全事件零发生。4.协助做好科普与宣传工作。承办了2023年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和陕西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我省选拔推荐的选手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4个,在全国科学实验展演大赛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5个。深入西安市、商南县、延川县开展陕西省科普志愿者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8场。跟踪拍摄重大科技活动33次,协助编撰了《2023年陕西科技新闻集锦》。5.做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全年共计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业务交流会6期,其中联合省妇联、省气象局等单位举办陕西省高素质女农民培训班、农业信息化等专题培训3期,培训农业从业人员410余人次,召开“农科114”平台建设及推广会3期。“农科114”平台服务专家共1276人(新增216人),注册用户总数132536人,农科话题提问量5008条,专家回复4985条。6.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加强中心园区和各家属院重点部位、重点场所设备设施安全检查与维修改造,完成雪亮工程施工、消防设施设备维修保养、振兴路家属院老旧变压器扩容更换、自行车棚改扩建、报告厅设备更换等维修维护70余项,完成各家属院应急抢修工作20余项。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