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实施高中学历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业务范围:高中学历教育(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宁强县西城新区七里大街 | |
法定代表人 | 吴伟 | |
开办资金 | 2903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宁强县教育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9312.21万元 | 29420.9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4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五育并举,聚焦思政,做实“全员育人”1.立足核心素养,坚持“五育并举”。学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科技学术月、生命教育月、劳动实践、球类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研学实践节等系列活动。加强美育课程和社团建设,开展学生艺术素养自评工作。组织开展全体学生体检,定期开展学生心里健康测评,组织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为学校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重视教体融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篮球联赛。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和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活动。深化文明校园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落到实处。2.家校协同育人,拓宽教育途径。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组织开展“家校共育月”,各年级组建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委会。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通过家长进课堂、进宿舍、共进餐、听报告、校长接待等形式让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升家校育人合力。实施家校联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由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定期举办“家长大课堂”,针对学生心理关爱、家庭亲子沟通、生涯规划、新高考选课等开展深入探讨。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走进家庭,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倾听家长心声和诉求,拓宽家校协同育人途径。3.坚持活动育人,助力全面个性发展。学校坚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通过学雷锋志愿服务、赴长安大学和西交大开展研学实践、新生军训等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开展第六届球类运动会、学生远足、羌族韵律操比赛、第十届田径运动会、阳光体育等活动放松师生身心、强健师生体魄,通过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书法创作暨书法教育座谈、文艺汇演、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高三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献礼新中国成立74周年主题歌咏比赛等艺术活动展现艺体教育成果,开展国防教育宣讲、法制安全教育报告会、纪念“一二·九”运动88周年演讲比赛、“庆元旦·迎新年”经典诵读及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德育课程体系,展现师生精神面貌和学校办学特色。(二)夯实基础,聚焦课堂,深耕队伍建设1.变革教与学,打造素养课堂。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素养课堂。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探索大单元整合设计和项目式教学,开展情境教学。定期开展学科基地建设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公开课、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围绕课程标准转化落地等重难点,组织新高考新课标知识测试,定期召开教学管理者例会和教学督导,汇报交流听评课情况并提出整改建议。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建立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培养机制。引入成都七中网课教学,实施尖子生培养。狠抓中等生包抓,严格后进生管理,落实教师一对一帮扶。用好九校联盟平台,同步举行联考交流研讨活动。2.立足“三新”背景,致力研思共进。开展课题研究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或主持省市课题,以课题研究促教学改革,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开展“双师协同与集体备课”背景下新入职教师汇报课及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依托集团化办学,常态化开展高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建设联合大教研、高中物化生学科联合大教研,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为更好地研透课标、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各学科组开展“教—学—评”一体化集体备课,定名师、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流程,更好地实现学科均衡发展。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教、精品课、微课、创新课堂等评选活动,以比赛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展主动学习和反思。3.加强师资培养,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落实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在开展师德集中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树立师德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师德标兵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学带工作坊作用,通过学科基地活动、专家讲座、教学基本功比武、命题比赛同做同研高考题等方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命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和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本年度,学校先后选派学校领导、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培训二百余人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通过集中督导课、教学常态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形式,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助力全体教师在磨课中实现专业发展,真正做到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引导全体教师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绩效考核方法,同时将教师个人评价、学科组评价、班级评价相结合,引导全体教师加强团队协作,实现并肩作战。(三)细化管理,强化群团,筑牢稳定防线1.坚持民主管理,团结凝聚师生。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完成三届三次教代会,提高了民主办学中教职工的参与度,增强了全体教职工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扎实开展校务公开工作,加强群众监督和民主管理。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家长关注的事项,比如年度考核、职称评比、评优评先、收费标准等等,由党政办会同工会、财务室通过公示栏公示、会议公示、通报公示等多种形式,把群众关心的校务问题明白于众,让广大教职工心顺、气足、干劲大。2.精细安全管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尤其是加强防溺水、防欺凌、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专题教育,定期组织应急逃生演练。健全值日值班工作制度,教师值日、安保处值班、自主管理委员会管理相结合。加强法治教育,邀开办讲座,开展国防教育宣讲、法制安全教育报告会。学校定期学校组织专人对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实验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设备、水电安全、燃气使用情况等进行详细排查,并对排查出来的问题一一进行整改,确保防患于未然。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一)高考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高考,全校文史、理工类参加考试1178人,其中一本上线512人,上线率43.5%;本科共计上线1070人,上线率90.1%;600分以上14人。艺术、体育类报考108人,本科上线79人,上线率73.1%。高考成绩稳居汉中市所有高中第一方阵,连续十二年被汉中市人民政府表彰奖励。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与新高考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开展集体备课、双师协同教学,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在省、市、县各类书法、美术比赛中,有朱家奇等9名同学获得表彰奖励,学科竞赛中,有李佳昱等5名学生获得表彰奖励,有20余名同学获得省、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构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全力打造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名师团队。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全面完成了全部学生公寓楼、教师宿舍、教师办公室、教学楼、学生餐厅二楼的翻新和内配设施的升级改造,完成满足新高考的信息技术考试的计算机云教室、高考指挥中心的升级改造。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如教学设施老化、师资力量薄弱等,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设置单一,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试倾向严重,受制于考核评价体系,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教育教学过分倾向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改进措施:一是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师资力量,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二是丰富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程,开设多样化的社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学校转变应试教育的倾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引进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教学质量。五是加强家校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组织家长学校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施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引进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三是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推进科技教育。加强科技教育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五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加强体育、艺术、德育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六是加强家校合作。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组织家长学校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