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汉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坚定不移搞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一是规范建设地震宏观观测点,对全县10个镇141个村的地震“三网一员”体系建设进行了抽查核实,建立台账,对全县10镇宏观观测点进行全面检查,对工作责任心不强运行不畅的地震观测点予以淘汰,对圈定的观测点实现签订协议、挂牌、按日完成观测日志的方式明确,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震群测群防正常开展。二是定期开展地震观测环境检查。深入强震台、测震台、地质水准场进行巡查,配合做好故障排查和日常管护工作,确保台站设备正常运行,地震观测设施外围周边环境无安全隐患。三是做好重大活动(包括高考、中考)和特殊时段的地震安全保障服务。(二)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方面。一是常态化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备案7处,实现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备案率100%。二是常态化开展在建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2023年在建工程46处,其中新建工程17处(含工业厂房、装饰装修工程10处),每季度联合建管股、质监站深入建筑工地进行地震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执行情况,对没有实施备案、抗震设防执行标准不到位的现场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整改。共检查工地46处,现场下发整改通知书6处。确保国家地震局第五代动参数宣贯到位。三是将抗震设防纳入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验收内容。强化监督检查,全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7处(其中维修加固36处,新建21处)。老旧小区改造8处17栋房屋。四是开展2022年5月以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抽查,共抽查学校2所,一般建设工程11处,实现抽查检查全覆盖。并对工业园区“标准地”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价进行了检查。(三)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走深走实。一是配合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县自然灾害防灾救灾和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认真开展以“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借助“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技之春”“科技活动周”“5.12防灾减灾活动周”等平台,继漩涡镇“文化卫生科技”活动启动后,我站配合县防灾减灾委在全县10镇开展了防震减灾、消防、建筑安全等内容的宣传,在紫荆佳苑社区、汉阴县金河湾建筑工地开展了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以及防灾应急知识讲座。共展出展板50块,发放地震科普资料3000余份,科普挂图50套,科普书籍50本,发放宣传用品300件,科普现场咨询103人(次),向居民普及防震减灾、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增强社区居民防范应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技能,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同时创新科普宣传手段,通过电视、手机微信,微博等方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在局机关开展了防震减灾知识答题活动。在汉阴融媒、汉阴住建公众号、汉阴科普、汉阴网等线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地震科普宣传。电视宣传2次,新闻宣传报道10篇。“5.12”期间全县1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广泛采用主题班队会、橱窗、板报、电、消防校园公众平台及安全教育平台等途径不断扩大宣传活动覆盖面,普及各类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基础技能,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应对避险常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地震站参入了指导。各中小学(幼儿园)分头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参入人数达45000人,参入率达90%。各学校制定了安全、科学的应急演练方案,周密部署、详细安排,演练前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责任到人,演练中加强关键环节、关键位置的指挥、指导。学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应急逃生防范技能得以熟知和强化,演练活动整个过程安全有序,取得实效。二是深入搞好防震减灾示范点建设。成功创建省级防灾减灾示范小区一处---汉阴县平梁兴隆佳苑小区,申报创建省级防灾减灾示范小区1处---汉阴县紫荆佳苑小区。成功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安康市长兴学校。地震站联合县应急局、教体局领导多次深入到社区、学校指导示范创建工作。(四)提升地震应急基础能力。一是继续牵头组织搞好住建领域房屋和市政设施以及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后续工作,编制了《区划成果报告》,完成了数据汇交,圆满完成普查阶段性工作任务。二是配合县应急局建立完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县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县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汉政函〔2023〕50号),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和成员单位并明确了责任分工》(汉减灾委发〔2023〕1号),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先后出台了《汉阴县2023年防震减灾工作要点》(汉抗震指办发〔2023〕1号),为全力搞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组织思想保证。三是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共编报地震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项目、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防范项目三个项目上报县应急局,争取挤入省市项目盘子,为我县防震减灾建设争取资金支持。四是做好上年度省市下达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完成省应急厅下达的上年度应急避难场建设项目---汉阴县城东体育场应急避难场优化升级项目,达到“6有”标准。汉阴县测震台进站路修复项目竣工投入使用,顺利通过市地震站验收。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体制进一步健全。理顺了“防”“救”责任链条,将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党政议事日程,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设置,持续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县防震减灾联席会议以及抗震救灾、防震减灾议事协调机构,建立了职责清单、工作清单,实现部门联动、上下一盘棋共同搞好防震减灾工作。为全力搞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组织思想保证,形成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联合会商、协调联动、综合执法、联合检查的“大应急”格局。二是通过强化地震科普宣传。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普遍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将地震科普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一年两次以上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实现常态化。学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应急逃生防范技能得以熟知和强化,增强了干部群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稳步推进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创建国家、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提高了学校、社区的基础应急能力,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目的。三是坚持新、改、扩建工程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强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抗震设防措施,规范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化抗震设防事中事前事后地震安全监管,特别是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四是强化了县内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健全地震信息终端服务平台,实现与省市地震信息互联互通。地震运维系统、互联互通系统的投入使用,使地震预警、信息对接更加便捷高效,优化全县10镇地震宏观观测点,强化地震前兆观测,捕捉地震异常信息,10镇“三网一员”体系完善,建立健全了从上到下的地震群测群防监测预报体系。五是善始善终地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优化精进地震灾害风险预评估,建立完善我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升地震快速评估反应能力。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防震减灾工作进展不均衡,川道镇好于山区镇,城镇好于农村,在部分山区镇应急基础能力薄弱,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不高。2.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级低,标准化低,特别是供排水系统、排污系统满足不了灾害发生时应急避险需求,亟需规范化。(二)改进措施。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县对镇考核实施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同时在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上,学习外地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力求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提升我县地震基础应急能力。四、下一步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中省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部署,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持久做好我县防灾减灾工作,更进一步突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科普宣传、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基础能力建设,促进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融合和协调发展,为建设锦绣幸福汉阴提供安全保障。(一)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多方争取项目,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做好地震监测站网和宏观观测点建设与管理,建立常态化“三网一员”动态管理体制机制,产出精准可靠预警产品。(二)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强化在建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和地震安全检查,做好城市体检,搞好老旧小区改造加固工程,规范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高抗震设防能力。(三)持续搞好地震科普宣传。通过现场宣传、咨询以及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普素质,让防灾减灾救灾深入人心。并继续搞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的创建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