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南郑区> 汉中市南郑区生态资源统筹发展中心

汉中市南郑区生态资源统筹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1 16:14
单位名称 汉中市南郑区生态资源统筹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践行“两山”理念,统筹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全区生态资源统筹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全区生态资源调查统计;指导全区生态资源绿色循环开发利用。
住所 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汉山广场翠云阁
法定代表人 邱峰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预算
举办单位 汉中市南郑区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万元 5.14万元
网上名称 汉中市南郑区生态资源统筹发展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没有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的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坚持把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核心任务,完善拓展三个平台功能,主动服务生态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一)建立“生态资源整合招商平台”,提高整合能力。围绕全区“11469”发展战略布局及工作要求,自觉将“两山”转化工作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积极发挥“两山”公司“两山”理念宣传主阵地作用,依托生态资源管理云脑系统,加快推进“南郑两山”微信小程序的推广使用和操作培训,有效保障镇村(街道)工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微信小程序。认真组织实施第二轮生态资源资产摸排工作,协助村民和经营主体填报其名下相关资源资产信息,扩大登记范围及数量,丰富“南郑两山”微信小程序登记的各类资源资产种类和数量。以生态资源资产盘活利用为目的,草拟生态资源中心统筹发展规划(2023—2030年),已提交主管部门审议。(二)建立“农业资产确权赋能平台”,解决融资难题。聚焦农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为核心,多次与“土流集团”商谈合作细节,谋划以“两山公司+专业平台”的市场化方式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赋予生态资源金融属性,促进资源流转交易量和交易单价齐升。为加快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规范南郑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与运营,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负责人前往陕西黄陵、湖南“土流集团”学习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和座谈交流,虚心学习关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运营管理、盈利模式、衍生服务及典型案例等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座谈沟通,协调做好农业资产价值评估,积极为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各类经营主体争取低息贷款金融政策支持。(三)建立“生态产品提质增效平台”,促进产品流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2023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为契机,以“山水南郑”公用品牌为切入点,邀请如东县供销合作总社、江苏东和农业科技集团公司考察组一行参加汉中旅游文化节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强化生态产品塑造和挖掘。以“南郑两山”抖音号、“南郑两山”微信小程序等媒介为引流点,搭接京东电商、上海公拍网等平台,筹办线上线下招商推荐专场活动,带领南郑特色农副产品拓展外部市场,以销售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已与陕文投“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签订合作协议,建成“南郑农产品专区”,与如东东和农业科技集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也即将落地推进。围绕建成“碳中和示范区”发展目标先行先试,邀请知名学者、高校专家等开展碳汇业务座谈会6次,全面分析南郑农业碳汇、林业碳汇和碳交易开发方式及利弊,谋划设置集研、学、产等创新要素为一体“双碳经济研究院”,与多家公司座谈交流碳汇资产综合开发方案及合作方式。因碳交易工作目前存在不确定因素较多,已被市级层面暂缓叫停。积极组织区电商办、区总工会等单位开展座谈组建汉中编艺协会及藤编产业发展事宜,及时与商标注册代理公司交流沟通工作细节,拟定汉中藤编集体商标注册工作方案报区委区政府审议,组织开展藤编产业宣传视频拍摄2期。(四)强根铸魂守初心,展现农业生态新形象紧扣局党组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及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对标对表“局长项目”清单,全面完成3个“局长项目”的资料收集与项目招商宣传等前期工作,目前正在完善协议细节,适期进行签约。围绕农业农村局的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完成制种油菜抢收、撂荒耕地整治、安全生产排查、人居环境整治等阶段性工作任务,形成上下一盘棋。始终把铸魂补钙作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印发“三个年”活动实施方案、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工作方案、廉政风险点防范承诺等文件,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坚定不移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聚焦重要时间节点与“关键少数”,始终保持严的氛围、惩的力度,扎实开展“躺平式干部整治工作”“党纪法规专题学习”等多项警示教育学习活动,强化典型案例剖析,做实以案促改,从严从紧开展干部队伍作风整顿和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建立全体干部廉政档案台账,努力打造干部队伍铁军优良形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一)“两山”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通过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建设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新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导向,全区上下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氛围日益浓厚,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发展导向已成为共识。(二)探索、提炼、总结具有代表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鲜活案例5个,开启22个镇(街道)生态资源专题展示专栏,制作短片23个,完成推介优质资源资产项目3期10个,促进生态资源资产盘活利用。(三)以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为核心,以市场化方式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汉中市首笔面向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抵押信用贷款在南郑发放,赋予了全区50余万亩确权到户的土地经营权金融属性,打通了农户承包土地融资渠道。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碳排放权交易总体属于新事物,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存在制度空白和盲区,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产品知晓度较高,而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及碳排放和碳减排知之甚少,影响了生态产品的价值挖掘。2.生态资源碎片化严重。南郑地貌轮廓复杂多样,如何收储分散、零碎、闲置的低效生态资源,将其“包装”成生态资产包或项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配套政策不完善。全省仅汉中开展了两山工作试点,各项政策支持仍处于研判酝酿当中,落地政策较少,相关金融服务支持缺位,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难以落实。(二)改进措施1.大力开展宣传工作。积极组织镇村开展碳汇经济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干部群众知晓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使群众干部都知道碳汇经济就是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积极破解融资难题。聚焦两山转化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将碎片化生态资源进行确权评估后分类收储,让闲置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资产。全面推进土地经营权无抵押信用贷款项目,为农户提供小额普惠金融服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两山”方案。3.研究完善配套政策。构建碳汇经济、农村产权交易基本制度框架,保障政策功能发挥并保持相关制度设计必要弹性,为今后发展留有空间。集聚绿色发展要素,积极向上争取绿色奖补专项补助资金,选定优质资源资产,做好精准招商和后续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和资源资产高效盘活利用,提升生态资源整合示范。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研究完善政策配套。认真修订完善评审生态资源资产统筹发展规划,指导镇村开展生态资源资产调查摸底和价值评估,建立权属清晰的待开发利用生态资源资产清单。(二)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组建。扎实做好资源资产确权、流转交易颁证等工作,加快推进与土流集团合作,通过搭建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政府管理服务平台,强化保障、监管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夯实“两山”转化基础。专向招聘或选配一批具有一定企业运营或经济管理能力人员,提高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三)集聚绿色发展要素。积极向上争取绿色奖补专项补助资金,扎实做好“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建设、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包括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内的最广泛的生产资源要素体系,积极组织各类经营主体、企业等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以销售带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四)积极破解融资难题。聚焦两山转化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着力在制度改革、政策配套和服务支撑方面开展探索创新,与相关银行商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林权抵押贷款审批流程,合理利用各类担保基金,全面推进土地经营权无抵押信用贷款项目,为农户提供小额普惠金融服务。(五)探索拓展转化路径。引进高水平专业咨询机构,组建智力库和专家委员会,在发展战略、治理结构、运作机制、项目策划、产品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谋划,积极主动与企业、高校及社会各界开展合作,为生态资源资产向资本化和产业化转变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健全“两山”转化市场机制,做深做实“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文章,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绿色基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