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阎良区> 西安市阎良区救助管理站

西安市阎良区救助管理站

发布时间: 2024-03-21 11:03
单位名称 西安市阎良区救助管理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提供救助服务,弘扬救助精神。保障和维护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提供救助措施。
住所 西安市阎良区人民路东段
法定代表人 袁满瀛
开办资金 339.7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阎良区民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39.77万元 316.1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区民政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开展情况1.建立健全阎良区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11月16日,由区民政局组织召开阎良区2023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充分发挥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全力做好街面巡查和救助工作。在“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民政、公安、卫健、城管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开展联合救助。其中,联合公安、城管等进行街面巡查共5次,联合城管执法局进行街面救助2次,联合公安部门共同护送受助人员4次。2.着力源头治理,防止反复流浪。通过定期走访慰问掌握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和动态,督促各街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日常巡查职责,落实街办及社区(村)的监护责任,做好辖区内易流浪走失人员管理、回访工作,督促其近亲或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及赡养义务,防止其再次走失。2023年,对在册的18名易流浪走失人员开展了两次走访慰问活动。3.精准做好寻亲服务和落户安置工作。在传统寻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强化“互联网+”寻亲,通过户政信息、人像比对、DNA比对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精神残疾、智力残疾以及老、幼、聋哑等无法准确提供自己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积极开展甄别寻亲工作。先后对15名受助人员进行人像比对、DNA比对,共查找到15人,通过问询查找到7人。4.利用各类宣传资源,宣传救助事迹及工作开展情况,凸显亮点工作。一是利用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救助工作。其中,“他们把我送回家”即护送走失老人鲁某事迹、救助宣传日、“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走访辖区易走失人员等工作动态分别在中国社会报、人民日报、西安民政公众号等媒体多次刊登报道,不断提升我区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知晓度。二是走进校园,通过线下方式宣传救助工作。12月15日,我站工作人员为在校师生讲授了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及工作案例,更大限度的拓展救助工作的知晓群体。5.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全面落实。一是通过开展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全面排查与动态管理。二是开展常态化的节日慰问。逢“春节、六一”等重要节日,区民政局精心组织慰问活动,为残疾儿童、家庭困难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送去节日慰问品以及关爱和祝福。三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组织辖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健康体检;联合卫生健康局、法院、检察院、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未成年人保护等宣传讲座活动;联合区书法家协会、区文体局,利用假期开展阎良区留守困境儿童书法学习、体验活动;组织困境儿童参加航空模拟体验;组织辖区留守困境儿童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集体赠书、科技探索体验、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皮影体验)、集体观影等系列活动。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1.救助质量不断提高。我站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活动,帮助受助人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顺利回归社会。2023年共接待救助各类受助人员305人,其中自行来站272人,本站救助7人,其他护送1人,其他站护送5人,派出所护送20人;自主离站272人,护送返乡28人,家属接领5人,司法带离1人。2.精准认定,切实保障特殊儿童合法权益。按月及时准确足额打卡发放生活费,有效保障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截止2023年12月底,社会散居孤儿7名,累计发放14.55万元;孤儿大学生3名,累计发放4.86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7名,累计发放87.0817万元。三、存在问题1.资源协调分配不均,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随着救助业务的不断扩大,现有工作人员难以满足工作需求。部分岗位存在一人多职的现象,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宣传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路。目前的宣传工作主要通过街面巡逻方式开展,线上宣传数量少,关注度低,导致社会了解度不高。部分群众对救助政策、救助渠道了解不足,导致救助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3.互动协作不足,评估机制不完善。与辖区内各个社区、街道的互动可能不足,导致救助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对于需要救助人群的情况了解不全面,不能有针对性的提供其所需的保障。对救助效果的评估机制不完善,通过平时救助工作不能全面了解救助服务的影响力和改进方向。四、整改措施1.强化站内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大力提升救助服务工作精细化的水平。二是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加大日常工作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为受助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2.加强与各街道办之间的协调配合。由街道办民政工作人员进行本街道的摸排走访,核实本街道内存在的符合救助政策易走失、精神残疾人员以及未成年人群体等,我站通过名单进行全面掌握情况与救助,力求不遗漏一人。3.动员社会各界,扩大影响范围。引进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救助工作。广泛动员环卫工人、公交出租车司机、安保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街面救助巡查工作。对群众热线求助的各类流浪乞讨、临时遇困人员予以无偿救助。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严格遵守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及街面巡查,明确工作责任,坚守值班岗位,做好值班记录,保持信息畅通,随时为流浪乞讨人员、特殊困难及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救助服务。2.强化安全管控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通过每晚安全隐患排查、每晚值班人员查房、每半年一次消防培训等具体举措,增加自查频次和邀请专家来站指导频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3.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今年计划增设临时救助点。选取多个符合条件的福彩销售场所、商业银行等作为“临时救助引导点”,发放宣传资料及宣传品,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帮助。4.提升困境儿童服务工作水平。持续完善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数据台账动态管理,推进设立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之家,加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工作人员的培训。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