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子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种植业推广体系管理;种植业技术指导服务。 | |
住所 | 陕西省子长市瓦窑堡街道办事处秀延东街农业科技大楼2楼 | |
法定代表人 | 惠海文 | |
开办资金 | 16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子长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7万元 | 10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及农业农村局党委的领导下,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有力支撑粮食稳产增产夺丰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增量,扎实推进“两藏”战略落地,围绕“粮食增产、结构调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广泛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及项目等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今年来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1.开展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今年我中心在杨家园则镇李家沟村开展了玉米3个品种,谷子3个品种,优质特种资源3个品种的试验示范展示,展示面积为10亩。免费为展示基地翻地、提供有机肥、化肥、种子。2.制定万亩小杂粮产业示范带。子长市小杂粮种植主要以涧峪岔镇、南沟岔镇、安定镇、马家砭镇、李家岔镇等乡镇为重点,全市共种植小杂粮2.9万亩,其中谷子2万亩,糜子、荞麦、红小豆、双青豆、高粱等其它杂粮0.9万亩。建立订单生产基地0.6万亩。3.推广渗水降解地膜谷子有机绿色栽培技术。在秀延街道下冯家庄村推广100亩,南沟岔镇双牛湾村推广300亩,示范品种为张杂谷13。在高台便民服务中心高兴庄村推广富硒谷子300亩,示范品种为长生07。为了搞好示范种植,单位无偿为示范基地提供了种子、化肥、渗水可降解地膜。并派1名副职和1名高级农艺师从选址、翻地、施底肥等全程跟踪技术指导,示范点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把握在每穴播种1-2粒,这样降低了间苗、定苗的工作强度,同时对项目区的作物全程进行了技术指导。经秋季测产,示范点谷子平均亩产291公斤。4.推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技术。在全市推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面积5万亩。其中推广玉米“5335”种植技术1200亩,在杨家园则杨二村推广种植700亩,在马家砭镇郭家河种植500亩。每亩种植玉米5000株左右,播种时分三层不同位置施肥,并进行30厘米深松,用复式播种机械实现深松、施肥、播种、旋耕、镇压5连作。在余家坪镇凉水湾、新寨河、王家圪崂村,在玉家湾任家砭等村示范推广地膜玉米3000亩,单位无偿为示范基地提供了种子、玉米专用肥、化肥、地膜等。推荐选用品种为万瑞168、陕单650、西蒙6号、金园15、均隆1217为主推品种。按照合理安排播种结构,种足种好春播玉米,今年完成了10万亩的玉米播种任务,经秋季测产,玉米平均亩产为804公斤左右。5.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印发了《子长市农业农村局关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2023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和《子长市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子长市大豆种植面积任务2.6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7000亩),我单位根据市上下达任务,到各镇积极动员,完成大豆种植面积2.75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400亩)。共建立示范点4个,涧峪岔镇吴家湾500亩;安定唐家川700亩;寺湾中庄200亩;秀延薛家沟300亩。示范点施肥按施肥标准严格执行,均施用有机肥,采用3:2大豆玉米带状全机械覆膜种植,示范品种为玉米为万瑞168、西蒙3358、延科368,大豆品种为邯豆14、冀豆12,并为每个乡镇配备一名技术员,全程为各镇开展技术服务。经秋季测产,其中玉米平均产量为每亩625.8公斤,大豆平均每亩产量为168.3公斤。6.加强玉米、大豆转基因检验检测工作。利用转基因试纸条等快速检测手段,春耕期间对辖区内销售的50个玉米品种进行全部转基因检测,并对全市124玉米和大豆种植地块进行了苗期转基因专项检测,未发现转基因种子销售及试验情况。同时加强了转基因种植试验政策宣传,全面排查非法试验线索排查梳理,严防私自制种行为,坚决打击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制售源头,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7.开展春季种子备案工作。指定2名专人开展种子备案工作,通过建立的备案微信群指导经营者进行网上备案,并结合市场检查,深入经营门店一对一指导,最后经过电话沟通、现场咨询等多渠道进行备案指导。共为23个门店圆满完成了春季种子备案工作。8.开展春季种子备案工作。二、取得的社会成效(一)强化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按照哪里需要技术就在哪里进行技术培训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直通车,以走村入户及赶集的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惠农政策,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子长市化肥减量培训技术手册》等宣传资料共计4000多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5场次,培训发放技术资料3000多份,到田间地头对谷子、玉米、大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粮食作物的备耕、种植,间苗,定苗、田间管理进行了10多次培训。(二)搞好各项农业监测工作。一是农田残留地膜监测。按照省市农环站的要求,于4月中旬对我市3个残膜监测点进行了监测,完成了样品采集,样品处理,样品登记等工作。二是耕地质量土壤环境监测点工作。组织业务骨干采集省级土壤监测点土样5个,并对土样进行初步处理,定量包装,精确内外标签,送往市土肥站统一进行整理后报送省土肥站化验并存档。三是搞好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工作。从4月份开始,组织专人每周进行一次土壤墒情监测,编制墒情监测周报表,及时掌握全市土壤墒情动态,为我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三)开展土壤肥料工作,推进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坚持“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紧紧围绕推广使用配方肥这个核心,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第一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率达91%以上。第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春耕时节,大力宣讲使用有机肥、专用肥的好处,让农民知晓化肥对土壤污染的危害,指导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定期翻土,采用水旱轮作的方法来缓解农药、化肥对土壤污染的影响。(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合四大保卫战,制定了我市的农业生态环保工作方案,细化了各成员单位的环保责任清单,成立全市农业生态环保领导小组,印制并发放了农业面源污染宣传资料和《关于推进废旧农膜、反光膜回收利用致全市农民朋友们的一封信》2000份,分4路开展废旧农膜、反光膜专项督查2次,并对检查出的乡镇下发了通知整改单,共下发整改单3次。从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农膜、反光膜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秸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了治理,使我市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五)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按照党委安排,我单位包抓芽坪责任区,期间拆除彩钢房3户2处共计39平米,彩钢顶17户21处共计1773.35平米,彩钢棚4户5处共计414.8平米,公告牌3处,飞线22处共计2100米,全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完成任务。(六)召开了秋粮夺丰收暨“一喷多促”推进会。8月31日,按照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切实做好秋粮作物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的通知》(延区农函〔2023〕40号)文件要求,农技中心联合植保站开展了保秋粮夺丰收暨“一喷多促”推进会。农技中心全体业务干部、部分乡镇分管农业领导、粮食新型经营主体法人和种粮大户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现场,农技中心主任惠海文安排部署了全市秋粮作物中后期田间管理相关工作;农技中心副主任李静讲解了秋粮作物“一喷多促”技术要点;植保站技术员现场演示了无人机“一喷多促”作业。三、存在问题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技术人员力量不够。在实际操作中,突显出农技知识储备不够,专业不专,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缺乏深入的学习和培训,主动更新意识不强。我单位将加强对农技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注意引进新型技术型人才充实农技员队伍。整改措施我单位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扩大示范推广力度,还将加强对农技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注意引进新型技术型人才充实农技员队伍。下一步打算1、继续配合省、市、市及农业局等上级部门的各项工作。2、积极争取协调项目。3、继续做好优势杂粮的品种对比试验及示范推广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