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服务、监管高新区(榆横工业区)企业,解决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 |
住所 | 榆林市明珠环路创业大厦22楼 | |
法定代表人 | 高亚莉 | |
开办资金 | 15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9.18万元 | 46.4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公益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市生态环境局和高新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一)加强主题学习教育,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紧抓主题学习教育,强化初心担当使命。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制度为载体,全年组织开展生活会1次,“主题党日”活动7次,召开支部委员会12次,支部党员大会5次,领导讲授党课4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注重知行合一,持续强化初心使命担当。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抓好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融入到业务工作中,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不断树牢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意识。(二)紧盯重点难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提升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高新区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每季度召开大气污染治理推进会。摸清区域碳排放现状,明确碳达峰目标,编制了《榆林高新区(榆横工业区)碳排放实施方案》。印发了《榆林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攻坚行动方案、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交办环境信访案件成效考核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夯实了部门生态环保责任。深入开展臭氧污染专项整治,督促辖区内10家加油站完成并正常运行三次油气回收系统,3家煤化工企业实现VOCs升级改造,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并达标排放。组织开展餐饮油烟单位联合执法检查行动,累计发现问题8项,均立行立改。强化扬尘污染治理,严格执行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规定,协调环卫所、市政所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调整洒水作业和8条主干道喷淋系统运行频次。注重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工作,累计挂牌登记检测750余台。二是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针对摸排出的8个排污口及排洪口组织实施水质监测,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面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管理,组织专家对生活污水处理厂部分设施升级改造及工业污水处理厂浓盐水消减处置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并组织实施,目前腾空蒸发塘3个。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严格危废环境监管,完成60余家企业危废管理计划备案,对辖区内14家产废单位开展了规范化评估,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强化固废环境管理,指导5家重点监管企业按照要求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并完善隐患排查上报工作,将12家涉工业固废企业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工业废渣厂综合利用项目运行监管,截止目前,处置利用废渣11.52万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一住两公”地块监管,督促8家建设单位完成了土壤污染现状调查。(三)坚持问题导向,从严从实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始终将推动各级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坚决、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目前,第二轮省委环保督察反馈的3个问题,2个问题已完成验收销号,剩余1个绿能飞灰去向问题正在推进,10件信访案件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交办的2件信访案件均已完成整改。(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保障服务,助推项目建设。主动上门服务企业,开展环保法规宣传、环保技术指导和项目推进服务,定期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持续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审批服务效率,今年以来,延续核发排污许可证7个,组织辖区企业开展突发环境应急演练6次,指导企业应急预案备案25个,督促规划环评修编单位加快审批上报进度。此外,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创建,成功入选“全国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举办了“六五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开展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五)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强化日查夜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累计检查企业800余家次,出动人员1000余人次,下发督办函27份。组织开展涉气及涉危废工业企业、核与辐射等环境安全整治专项行动7次。积极推进安环体系建设,稳妥开展信访工作,接处群众环境信访投诉35件,受理率、满意率100%。二、取得的主要效益在市生态环境局的坚强领导和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高新区铁腕治污攻坚行动任务圆满完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2023年1-12月份高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9天,综合指数3.76,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排名全市第一;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连续四年成为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二)水环境质量状况。榆溪河高新段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水质达到考核要求。(三)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稳重向好,无重大污染事项。(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宣传意识,提升宣传水平,坚持每月将本局亮点工作利用高新区和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截止12月底,已供宣传稿件20余篇。成功举办了“六.五”世界环境日、低碳日宣传活动,以《让中国更美丽》为主题,制作了宣传片,累积展出宣传展板15块,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宣传用品1500余份,通过悬挂横幅、发放资料、播放法律法规音频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低碳行动的良好氛围。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量薄弱。环保系统人员短缺,环保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区域监管力量薄弱。二是大气环境质量基础不稳固。因春季扬尘污染严重,夏季高温天气影响,臭氧超标天数逐年增加,空气质量达标压力大。三是区域部分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规划环评未报批,与项目环评联动不畅。整改措施提高政治站位,按照行业主管原则,理清各部门环保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建立权责一致、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园区规划环评修编、审批工作。积极沟通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及工作经费,加强对分局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求各企业及时进行工艺升级改造,实现超低排放,并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要求开展各项监测,确保各项污染物稳定达标。下一年度工作计划2024年,分局将严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以“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消除”为重点,按照《榆林高新区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要求,多轮多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进一步夯实各部门监管责任,争取高新区优良天数达到315天。按照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及全市污染物减排工作要求,持续开展煤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严控“两高项目”,全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污染防治方面。指导企业完成榆横矿区下游段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环保竣工验收工作,坚持常态化督查检查,确保疏干水有序综合利用。全面规范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水质监测,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常态化开展监督性监测和工业污水处理厂87万方浓盐水消减进度,完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坚持推进固废污染防治,持续强化危废环境监管。动态更新辖区年度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向社会公开,监督重点企业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监测工作。加强疑似污染地块管理,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南区部分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进度。扎实推进园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提质增效,确保综合利用率达到考核要求。二是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发挥环委办工作职能,加强专项督查调度,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闭环管理模式,持续巩固第二轮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转办信访案件整改工作成效,全力做好第三轮中、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快垃圾填埋场开挖进度,统筹推进焚烧电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同时以各类专项行动为抓手,消除环境安全隐患,防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三是坚持优化服务保障。以“三个年”活动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工作,严把项目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主动上门服务企业,对接重大项目,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出谋划策。落实执法正面清单制度,优化执法方式,加大无人机、在线监测等“非接触”执法手段的运用频次,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四是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加强对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切实保证监测、应急处置、信息发布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同时,畅通生态环境信访渠道,全力解决“12345”等渠道群众反映问题,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加快推进智慧安环体系建设,实现工业企业物联互通,牢牢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切实推动高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