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

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0 10:15
单位名称 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服务科技事业。开展科技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共享服务工作。参与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开展科技金融、科技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工作。开展科技统计、科普统计、技术合同登记、专利成果查新等工作。
住所 榆林市榆阳区西人民路313号
法定代表人 鱼克奎
开办资金 623.3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科学技术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93.16万元 595.57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3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在市科技局的坚强领导下,我中心坚持以新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科技工作“3365”发展战略、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服务措施,服务发展大局,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和市科技局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全年来我中心的履行职能职责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工作(一)完成了《陕西科技年鉴(2023卷)》榆林市部分的编辑工作和《榆林年鉴(2023卷)》科技部分的编纂工作。《陕西科技年鉴》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主办,是反映全省科技发展与实力的大型专业年鉴,其榆林市部分由我中心起草编辑,所载内容是对全市过去一年科技工作的客观科学记述,全面反映了榆林市的各类科技活动、重大科研项目进展及科研成果的典型事例。《榆林年鉴》是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研究室)承编的综合性、资料性、工具性文献,是全市唯一一部市级综合年鉴,具有重要的资政、存史、服务价值。其科学技术工作的编纂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完成了省厅交代的“三区”科技人才的选派、培训、总结等工作,并完成相关考核。1.针对2022年服务于9个县区的137名“三区”科技人才的工作总结进行专项汇总,并以文件形式上报省厅。2.按省厅要求,经过层层筛选,高标准确定了2023年度“三区”人才选派人员名单和受援单位。3.组织召开了两期2023年榆林市“三区”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为广大“三区”科技人才及时进行了充电、知识的补充和更新。4.积极配合省、市乡村振兴局,提供“三区”科技人才方面的相关材料,并向市发改委提供了“三区”科技人才方面的年度工作概况。超额完成了2023年度技术合同目标责任考核指标。1.全市2023年累计技术合同认定登记59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3487.96万元,市考核指标为10亿元,超额完成53.49%,其中核定技术金额71225.80万元。2.积极开展业务技能学习。2023年2月和3月,分批次选派科室人员参加省中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班,学习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相关政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办理流程、优惠政策、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实务及案例分析等,并与其他地市业务人员交流学习。2023年7月和10月份,科室全员分别参加了省中心的两次业务培训及工作推进会。3.组织参与专项业务培训会三次。2023年4月28日,榆阳产业园区(轻纺园)“科技赋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讲座会中,为园区20家余企业代表进行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业务培训。2023年7月5日,市科技局举办全市2023年秦创原农业科技特派员动员大会暨科技创新能力培训会中,为130余位参会人员进行了技术合同业务培训。2023年8月7日,在府谷县发科局会议室为其30余位园区企业代表进行了业务讲授。4.为充分挖掘技术合同,我中心分三组参加秦创原专家服务团,开展秦创原政策宣讲、科技培训、技术交易合同登记以及项目咨询服务等。全年走访12县市区,20个产业园区、40余家企业,对各县区及产业园区产业情况和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合同、技术需求、业务人员的技术合同知识等进行调研与现场培训。5.积极配合市局完成我市科技工作奖补落实工作。根据榆林市秦创原办“关于兑现2022年秦创原若干奖补政策的通知(榆秦创办〔2023〕5号文件),其中就涉及技术合同登记的奖补,与合作科共同审核奖补资料,对14家企业涉及的102项合同,220.79万元奖补金额进行了审核。6.积极开展技术合同减免税工作。全年落实7批次申请减免合同19项,技术合同金额32,268万元,核定技术交易额31,311万元。顺利完成了《榆林科技》杂志四期的出版工作。在找准杂志定位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质量、影响双提升,进一步与现代杂志办刊方向接轨,实现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同步发行。杂志内容有:政策法规、献计榆林、科技精英、科技纵横、科普园地、科技简报、科技动态等栏目,并集中报道了一批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科技人物;宣传了一部分亮点示范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了期刊对外交流、学习、宣传的平台作用。尤其在《榆林科技》座谈会之后,我们认真总结和梳理了兄弟期刊主编们的建议和意见,适时的增加了古城遗韵、史话趣说两个栏目,赋予了杂志的史实性和趣味性。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2023年全市科技统计工作,并被省厅授予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科技统计主要指标包括科技活动、研究与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其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是:1.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情况:反映被调查单位为开展科技活动投入的人员数量及结构情况。2.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和使用情况:反映被调查单位为开展科技活动筹集和使用的经费数量、结构情况。3.科技活动机构情况:反映被调查单位机构内科技活动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等基本情况。4.研究与实验发展情况:反映被调查单位开展研究与发展活动的基本情况。5.科技成果情况:反映被调查单位科学技术活动产出的基本情况。为更好地开展科技统计工作,我中心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积极提前主动与省上业务人员进行对接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吃透消化文件,另一方面为顺利推动科技统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七)与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经专家组层层筛选,2023年我中心共与13家企业、8家技术支持单位落地了16项技术转化与服务合同、1项服务协议,涉及我市牛乳制品、中草药、设施果蔬、标准化养殖、无人机应用及矿用工业品研发等多行业多领域。取得的效益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一)经济效益1、积极开展技术合同减免税工作。全年落实7批次申请减免合同19项,技术合同金额32,268万元,核定技术交易额31,311万元。2、全市2023年累计技术合同认定登记59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3487.96万元,市考核指标为10亿元,超额完成53.49%,其中核定技术金额71225.80万元。3、组织参与专项业务培训会三次。2023年4月28日,榆阳产业园区(轻纺园)“科技赋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讲座会中,为园区20家余企业代表进行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业务培训。2023年7月5日,市科技局举办全市2023年秦创原农业科技特派员动员大会暨科技创新能力培训会中,为130余位参会人员进行了技术合同业务培训。2023年8月7日,在府谷县发科局会议室为其30余位园区企业代表进行了业务讲授4、经专家组层层筛选,2023年我中心共与13家企业、8家技术支持单位落地了16项技术转化与服务合同、1项服务协议,涉及我市牛乳制品、中草药、设施果蔬、标准化养殖、无人机应用及矿用工业品研发等多行业多领域。(二)社会效益1、目前,市管专家评选结果已公告,今年,我中心向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共推荐(科技类)市管专家候选人46名,其中20名专家被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了《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为支持全市“双减”工作,我中心选派出一名干部进入全市“双减”工作专班,全天候在教育局驻点工作,代表市科技局履行“双减”工作。同时制定了科技类校外培训专项排查行动方案,并对辖区内所有涉及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排摸彻查,填写了《榆林市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情况排查统计表》、《榆林市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基本情况统计表》,确保辖区内科技类培训机构运营合规守序。目前全市统计科技类培训机构共计48家,“无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1.中心在职人员空心化、老龄化。年轻能干的大都在局里各科室工作,致使中心本职工作开展缓慢,工作按部就班。2.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原撤销下属事业单位的挂牌机构还没有回归,致使中心相关科室不能更好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整改措施为推动中心的快速发展,深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整改措施:一是加强中心人员培训,抓好工作人员的日常学习培训工作;二是增强创新意识,大胆解放思想,立足于本职工作,着眼长远,加强调查研究细致化,进一步做好科技相关工作。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明年,我们将按照提升计划的要求,认真开展以下工作:1.做好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面向全市科技工作者及创业者举办两期科技金融培训班。2.全面推动与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的合作,扎实抓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3.开展面向基层的大规模行业科技培训。一是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二是积极开展企业职工生产技能培训。我们将定期组织专家走访企业,在企业开展职工生产技能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三是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开展社区科普讲座活动及科普进校园活动。4.与相关初、高中合作,试点举办科技夏令营和科技冬令营活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