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中市> 汉中市供销合作社

汉中市供销合作社

发布时间: 2024-03-20 09:59
单位名称 汉中市供销合作社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服务农业生产经营,活跃农村流通,促进农民增收。业务范围:指导供销社改革发展、基层组织体系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管理运营市级社有资产,指导各级社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合作经济发展。
住所 汉台区民主街市政府43号
法定代表人 陈小康
开办资金 7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中市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31万元 20.2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综合改革自查,接受了省级督导检查,受到省供销总社肯定。在西乡召开了全市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推广了西乡改革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改革发展工作。招商引资5000多万元,对西凤宾馆实施改造提升。汉台区、南郑区、勉县、镇巴县、西乡县、城固县等供销社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各级供销联社“三会”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保障供销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二)开展“数字供销”试点新业务。城固县供销社广泛联合合作,扎实开展生产、供销、消费“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打造“数字供销+综合为农服务中心”;西乡县建立数字供销平台,建成县级数字供销数据中心和指挥中心,采取数据互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数据赋能、数字安全“六位一体”后台保障措施,建成云、管、端立体式综合管理平台,按照信息发布、安防监控、视频会议、智能广播、数字零售、仓储管理、数字乡村、冷链物流、供应商管理9大系统在门户页面上统一管理,协同开发办公业务板块,搭建县级指挥中心,开放办公入口,实现代办、审批、社员组织、财务管理等日常协同办公功能,为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等为民服务功能赋能加速,协同推进综合改革。城固和西乡“数字供销”试点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取得初步成效。(三)着力加快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夯实为农服务主阵地。及时调整基层社建制,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实施基层社改造提升,多种形式恢复重建基层社,不断提高基层社在镇、村的覆盖面。充分利用组织体系、流通网络、服务设施、经营队伍等方面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指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为农服务阵地不断夯实。(四)着力健全现代流通经营服务体系,增强为农服务经济实力。加强县域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形成县有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再生资源集散加工中心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乡镇有中心超市、直营店,村有连锁便民店的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网络格局。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多种营销模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为城乡居民提供质优价廉、放心安全的农副产品。加快培育县域龙头企业,促进企业资产整合,推动龙头企业面向产加销各个环节,做强做优流通服务主业,全面提升为农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五)着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搭建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创新综合服务社经营服务方式,着手建设县镇村综合为农服务中心,拓展服务领域。支持鼓励基层社巩固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开展流通、加工、储运、技术、信息等综合服务,参与农村信贷担保和资金互助,发展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服务业。联合农业、科技、文化等部门的基层服务站所,积极发展农村庄稼医院、科技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多样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努力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六)着力构建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提升供销社经营实力。加强社有企业改革,加强社有资产整合重组和优化布局,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流程规范、监管有力、风险防范配套制度,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二、取得的主要经济社会效益(一)主要经济效益1.农产品展销成效显著。累计在汉中、西安、南通设立农产品展销店29个,实现年销售额5000万元,其中南通展销中心年营业额620万元。开展农产品展销推介,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16场次,参展企业158个,展销汉中农产品330余种,现场销售额1000多万元。全力做好农产品电商和快递物流工作,全市已有556家供应商3307个产品上线“832平台”,累计实现平台销售额4.2亿元,2023年实现销售8473万元,居全省前列。2.生产生活保供稳价。做好农资储备供应工作,全系统组织供应化肥10万余吨、农药417吨、农地膜138.5吨,确保了全市今年粮食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贡献了供销力量;出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指导意见,开展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面积100余万亩次。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企业商品流通优势,抓实基层实体店供应、电商网络配送、农产品加工等工作,全力以赴保障全市城乡群众的生活需求。全年供应生鲜农产品17.5万余吨,粮油12万余吨,生活必需品9.6万余吨,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农村消费做出了重要贡献。3.定点帮扶暖民心结硕果。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调整驻村工作队员,落实帮扶联系人责任。向村委会捐赠价值4000多元办公电脑2台、2000元办公物资,采购农产品15200元;联合市中医医院到村开展“关心农民健康,助力乡村振兴”爱心义诊活动,服务村民300余人次,发放5000余元药品;联系爱心企业,对帮扶村新考录的大学生和在读困难大学生捐赠资金7.5万元;争取资金30万元,硬化帮扶村组道路。引导农户发展茶叶、刺梨、中蜂等特色产业,盘活村集体茶场,使户均增收3800元。(二)主要社会效益1.基层基础更加稳固。实施基层社改造提升项目13个、投入改造资金680余万元,改造基层社经营办公场所面积8400余平方米,新组建成立村级供销社89个,全市基层社总数达到373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30个,累计发展551个。新建或改造各类经营服务网点57个,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38个。新增开放办社企业20个,社属企业总数130个。各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中心)内控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全系统现有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949个,其中,县城、中心集镇500㎡综合商超66个,农资经营网点275个,庄稼医院222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2个、回收站点110个,实现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全覆盖。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基层基础相对薄弱,基层社发展质量不高、社有企业改革滞后。二是发展动力不足。主营业务缺乏竞争力,传统业务板块转型难,新型业务开展慢。三是社有企业经营活力不强,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二)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改造和提升一批基层供销社,推进社有企业改革。二是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巩固提升农资农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销售、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传统业务经营业绩,围绕服务“三农”,着力发展现代流通模式,开展多样性、综合性经营服务。三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流程规范、监管有力、风险防范配套制度,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贡献供销力量。四、2024年工作思路(一)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一是加强社有资产整合重组和优化布局,努力打造一批骨干企业。二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三是健全完善开放办社制度,发展混合经济,扩大供销合作社的服务面和影响力。(二)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创新联合社运行机制,切实履行加强行业指导、落实为农服务职责、承担宏观调控的任务。完善联合社治理结构,加快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组织机构。落实联合社对成员社的资产监管职责,完善考核机制,规范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落实监事会监督职能,强化对社有企业监督管理。(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坚持分类推进基层社改造建设,着力盘活基层社资产,建设一批服务功能比较全、社会形象比较好、可持续发展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吸纳农民入社,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四)提升流通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县镇村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农产品购销等镇村各类经营服务网点。二是全力做好农产品电商和快递业务进村工作,着力推进扶贫832平台建设。三是组织开展产销对接会,创新开展网上展销、发展农产品网上商城、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扩大汉中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五)做好农资保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一是开展连锁经营,开展农资保供服务,确保农资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不误农时。二是指导全系统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创建农村综合服务社、为农服务中心、庄稼医院,开展综合为农服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