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中共富县县委理论讲师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搞好‘五传’实践,开展五项特色活动”的总体思路,结合农村群众的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创新形式手段和活动载体,教育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不断推动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 |
住所 |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融媒体四楼 | |
法定代表人 | 孙忠奇 | |
开办资金 | 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富县县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5.97万元 | 14.37万元 | |
网上名称 | 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中共富县县委理论讲师团).公益 | 从业人数 1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三级联动广泛宣讲。一是领导干部带头讲。组织县乡村三级党员领导干部,通过讲党课、作报告等形式,引导广大群众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专家学者示范讲。定期不定期邀请县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一线,经常性开展理论宣传宣讲。三是鼓励志愿者广泛讲。广泛发动我县先进典型、“百姓名嘴”等“土专家”,深入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等一线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2、按需“菜单”宣讲。面向社科界和党政机关,从政治意识强、理论功底扎实、宣讲经验丰富的人员中征集宣讲课题,遴选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内容充实、有理有据,语言平实、感染力强的宣讲精品“菜单”,随后还将根据受众需求不断更新,可按需点单,据统计,2023年,“菜单”式宣讲可达20多场次。3、创新宣传多样化。充分利用公众号、短视频、微信群、县级融媒体等平台,采取网络视频、网上交流等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及时传达党中央声音等内容。4、常态化开展形式各样的文明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有:“新时代文明实践赶大集”“斑马线前车让人,践行文明人守规”“垃圾不落地鄜州更美丽”、“文明实践赶大集”等;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有:“科普进万家”“关爱帮扶”“诗词鄜州”等;主题性志愿服务项目有:“我们的节日”系列、“鄜州模范评选”“‘世界地球日’环保科普”等。5、全覆盖督查指导县域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覆盖的要求,要求各乡镇先对照自查,5月开始对安排人员成立督查组对所有文明实践所及文明实践示范站进行督查指导。结合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第二次推进会工作要求,11月进行了一次“回头看”,全面贯彻落实了上级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覆盖的要求。6、延安精神研究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吸纳50名非公会员,参与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召开了召开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大会,会议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改选了新任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雷鹏同志为县延研会副会长,增选了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王国平同志为县延研会副会长,增选了供电公司党总支书记杨伟宁为理事。7、弘扬延安精神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根据《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弘扬延安精神示范基地”活动的通知》《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关于印发<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创建“弘扬延安精神示范基地”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从延安精神的研究、宣传和践行三个方面,通过走访调研指导,目前已有16个单位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提出示范基地的创建申请。8、延安精神的宣讲宣传。赴茶坊街道办、电力局、税务局、县融媒体中心等16个乡镇单位,以宣讲为契机,深入挖掘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切实以延安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9、积极培育文化产业企业。梳理汇总了2022年10月份至今,新成立的文化企业名单,更新和完善文化产业信息库。常态化对接企业,了解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困难、指导企业准确完成月报统计报表。先后两次联合县经发局深入县域重点培育文化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解决实际困难、提高营业收入。10、探索文化产业项目招商。举办了“首届羌村‘诗词鄜州’文化艺术主题活动之商协会代表走进富县考察暨交流座谈会”,将我县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广出去。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示范带动本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效全面提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为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宣教服务平台;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广泛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最新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开展了教育知识宣讲活动,丰富的语言、鲜活的案例、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维权意见和建议,极大的调动了群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三、存在的问题1、工作力量薄弱。一是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面,受机构编制限制,单位编制12名,实有11人,主要从事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文化产业培育以及延安精神的研究、宣传和践行,对接市县四个部门单位,工作量大面宽,工作人员匮乏,开展工作往往顾此失彼;二是乡镇宣传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12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均未设置专职宣传委员,由其他领导或一般干部兼职负责,且各乡镇宣传干事大多身兼数职,任务繁重。2、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分类针对性不足。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主导产业是苹果种植,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省市县扶持资金不足以支撑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很难培育出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四、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是严格落实市委文明委“一统、一建、一服务、一防止”要求,夯实主体责任,统筹全县各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资源,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策划实施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凝聚富县高质量发展合力。二是进一步挖掘基层贴近群众的理论宣传宣讲“名嘴”、热心公共文化文艺事业的“文艺尖兵”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的形式动员其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力量。充分发挥八支常备队伍志愿服务主力军作用,加强志愿服务培训,积极开展文明实践工作交流、实地考察、项目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文明实践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发挥好我县的红色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东村会议、直罗镇战役、榆林桥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时代价值,不断将我县延安精神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四是探索将县域内各广告经营主体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联合经营主体,形成龙头作用,推动我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