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杨凌示范区> 农业科技报社

农业科技报社

发布时间: 2024-03-19 18:11
单位名称 农业科技报社
宗旨和业务范围 传播农业新闻和有关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报纸编辑、出版、发行、利用报刊载体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和各类信信息,组织大型宣传活动。
住所 杨凌示范区展馆西路
法定代表人 梁孝宏
开办资金 120万元
经济来源 自收自支
举办单位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58.61万元 405.17万元
网上名称 农业科技报社 从业人数  1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今年以来,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农业科技报社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工作成效及亮点(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宣传再上新台阶。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聚焦示范区“国家队”定位,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中国—中亚峰会”“上合减贫论坛”“三区三高地一基地”“决战三个年”“第30届农高会”等中心工作,集中力量抓“大选题”“大策划”“大平台”,持续实施央媒传播工程、头条工程,策划实施“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乡村振兴看三秦”“走出杨凌看示范”“秦创原里看农业”“走进项目看发展”“我为杨凌代言”等多场全媒体宣传活动,“报台网微端屏”全平台累计开设专题55个,累计发稿14000余篇(条),全网累计阅读量超2.3亿人次,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中省主流媒体发稿630余篇条,100余篇国际农业合作新闻以英文和俄文形式被30余个国外媒体转载宣传。“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人民日报头版、专版同时刊发杨凌专题报道《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开局之年看杨凌》《耕好现代农业试验田》,掀起杨凌对外宣传新高潮。“上合减贫论坛”期间,策划“杨凌上合之城”“奏响上合之夜”“上合减贫之声”等10大选题,与中省媒体联动89次,深度讲好杨凌故事,传播杨凌好声音,得到了党工委领导的充分肯定。(二)突出杨凌特色、打造品牌,为农服务取得新成效。聚焦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媒体推广”和“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档升级。“三农”主题宣传声势强劲,策划实施乡村振兴万里行、丰收中国看三夏、乡村振兴看产业•百县千镇行等涉农宣传活动17个,推出一批重大选题报道,营造了浓厚氛围。开展线上线下职业农民培训123期(次)覆盖160.5万人次;推出农技云课堂、“强农优选”“装备·智播间”等“直播+服务”活动54期;《农业科技报》开设《问农》专题、“读者服务台”“瓜果蔬菜帮你卖”专栏113余期;强农APP线上“问农”平台解答各类种养殖问题1480条;建成乡村振兴科技(产业)示范基地24个,累计服务群众1000万人次,农科传媒赋能乡村振兴的“杨凌实践”全面展开。(三)实施产业夯基,项目带动,产业经营迈出新步伐。积极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和品牌强农战略,成功举办农科传媒赋能乡村产业对接大会,与国内外3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形成传媒、农服、影视、农文旅、数字五大产业体系。圆满承办全国油菜科技大会、上合减贫论坛、2023陕西好人榜发布等30多场大型活动,策划实施“三秦名优”土特产、“2023年最具三农情怀企业家”“我为杨凌代言”等征集活动;首部独立创作的电影《旱塬情》顺利杀青;策划申报“强农APP二期”、365云上农高会建设运营、陕西省农业关键技术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重点项目获得省级支持,陕西(杨凌)国际传播文化产业园项目列入示范区重点项目。二、社会效益报社充分发挥媒体优势,积极履行服务责任。一是在《农业科技报》开设“信息直通车”“免费广告”等专栏,搭建信息沟通桥梁,为农民群众解决卖难问题。在春耕、三夏等重要时节,通过采访农科专家,及时发布农民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二是采取“媒体搭台、专家指导、合作社组织、企业参与、政府推动、农民增收”的媒体推广模式,建设乡村科技示范村(基地)24个,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三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报纸、网站常年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楷模”“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公益广告,全年在《农业科技报》刊登公益广告18个整版,并制作公益海报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的宣传报道,传播广泛,反响良好。四是主动传承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深化节日主题、突出文化内涵、营造舆论氛围。报社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网络中国节”等活动,切实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三、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动力不足。在创新战略谋划、创新传播手段等方面谋划还不够深,优质内容供给能力不强,精品内容缺乏;二是产业经营压力大,广告、发行、服务等经营优势发挥不充分,在广告营销、文化传播、咨询培训、农技服务、会展电商等商业领域延伸不足,发展压力较大;三是全媒体采编队伍能力仍需提升。四、下一步打算(一)推进央媒工程,壮大主流舆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好“大选题”“大策划”,紧扣“国家队”定位和“三个看杨凌”,围绕“三区三高地”、乡村振兴、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等重点工作,策划实施“乡村振兴万里行”“走出杨凌看示范”“秦创原里看农业”等全媒体宣传活动,继续推进实施央媒传播工程、精品工程、头条工程,加强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合作,讲好杨凌故事,传播好杨凌声音,提升杨凌影响力。(二)做实媒体推广,擦亮农科品牌。推进“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质增效,提升乡村人才培训、科技下乡、农科专家咨询、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等为农服务影响力,扩大云上农高会、问农问诊、农技云课堂、强农优选等线上服务覆盖面,启动强农“APP”品牌营销工程,打造乡村振兴智媒体服务平台,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力,倾力服务“三区三高地”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三)发挥传媒优势,讲好中国故事。继续运营好上合农业文化传播基地项目,抓好上合农业技术远程教育培训,联合上合国家媒体策划“上合媒体杨凌行”全媒体宣传活动,全面展示上合基地“培训、交流、示范”成果。组织承办好杨凌种业国际创新论坛、中国好苹果大赛等重大活动,展示杨凌好形象,助力农业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四)培育文化产业,积蓄发展动能。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推动传媒、农服、农文旅、影视、数字“五大产业”加快实施,持续推进媒体宣传、报纸发行、品牌策划、活动赛事等传媒产业做大做强,整合力量推进农文旅和农服产业扩面升级,推动电影《旱塬情》上映,策划推出系列杨凌元素文创产品,夯实产业基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跟进实施陕西数字乡村传播服务平台项目,加快推进陕西(杨凌)国际传播文化产业园项目,集聚发展后劲。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为2022年3月3日至2027年3月3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