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杨凌示范区> 杨凌示范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

杨凌示范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

发布时间: 2024-03-19 18:10
单位名称 杨凌示范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及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违法案件查处、卫片执法、行政处罚听证、行政复议及国土资源动态巡查、执法监察职能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承担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访接待等工作。
住所 杨凌示范区凤凰路东段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法定代表人 辛伟
开办资金 6.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杨凌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30.07万元 313.3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杨凌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体如下: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违法用地查处一是卫片执法方面。按照卫片“月清”工作要求,开展卫片图斑核查举证工作,2023以来对自然资源部下发152个土地卫片遥感监测图斑进行外业核查,内业研判,杨凌全年无违法问题。二是土地执法方面。立案查处4宗,其中2022年土地卫片违法图斑1宗,已依法处理事、处理人,现已结案;巡查发现问题2宗,已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宗,正在依法查处1宗;大排查大整治问题1宗,已整改到位。三是规划执法方面。2023年规划违法案件3件,拆除违建面积645.9㎡,罚款373876.3元。四是规范案件档案管理。对2010-2023年案件进行扫描,建立电子存档。(二)砂石资源管理一是对涉及砂石的建设项目单位,不定期进行巡查检查。同时,创新执法巡查方式,在实施工程项目建设的10个项目现场安装了摄像头,实行24小时监控,并制作《杨凌砂石资源管理范围图》,明确巡查路线及监控范围,切实加强对建设单位私自外运砂石资源的监管。二是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地下砂石资源报告处置内部分工的通知》,明确自然资源系统内部监管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三是2023年以来共立案查处砂石资源违法案件3宗,累计罚款17万元,没收违法所得5.3856万元,没收砂石10208.2立方米。组织公开拍卖建设项目砂石资源2宗,收缴砂石资源收益71.5299万元。(三)信访及扫黑除恶一是2023年以来,共接待上访群众6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6起。受理陕西省信访系统反映问题10件,已办结8件,剩余2件正在调查办理中;受理12345市民热线反映问题118件,已办结111件,剩余7件正在调查办理中;受理网格化事件反映问题35件,已全部办结;受理人民日报社人民网2022年“领导留言板”涉自然资源领域2件,已全部办结。二是按照《陕西省自然资源系统平安建设工作要点》和《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平安建设工作要点》工作部署要求,坚持每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向杨凌示范区依法治区办上报排查情况,每季度向省自然资源平安办上报平安建设报告,全年开展自然资源领域平安建设宣传3次。三是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工作,每月向省自然资源厅扫黑办及杨凌示范区政法委报送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四)法治建设一是开展“科长讲业务”活动,不断提升基层一线办案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全体执法队人员参加部执法局《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试行)》视频培训会议,组织执法业务集中学习5次,严格贯彻落实《规程》。二是走进毕公、田西、元树等14个村,以及秦丰种业、金鹏种业等35家企业及合作社,开展耕地保护“三进”宣传活动,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宣传50余次,发放国家有关耕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300余份,受教育干部、群众500余人,不断提升全社会保护耕地和依法依规用地的意识。三是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三项制度”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信息,强化社会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我局行政执法质量考评获得优秀等次。四是制定了《行政强制措施流程》、《自然资源违法行为报告制度》,严格落实,规范执法流程。(六)日常巡查监管一是按照《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要求,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逐图斑核实地块进行巡查,坚持每周巡查不少于3次,建立动态巡查台账,2023年以来日常巡查80余次,通过巡查发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3起,完成了对违法行为的制止和整改。二是严格实行视频监控系统坐班制度,人员轮流坐班值守,充分利用耕地保护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区耕地保护的动态监测、实时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各国土所核查处置。三是制定了《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把全年违法用地累计数据作为执法队和各国土所季度和年度考核评优及追责的主要依据。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社会效益一是加强自然资源领域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秩序,确保经济社会有序发展。二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切实维护全区规划管理秩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经济效益一是保护耕地是“国之大者”,对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涉及千家万户群众的吃饭问题,必须加强管理和高度重视。二是强化自然资源领域执法监察工作,切实规范自然资源管理秩序,防止国有资源流失,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执法较粗糙,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执法工作暴露出执法程序不完整、案件办理流程不规范、法律文书制作不严谨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在于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还有所欠缺,依法规范办案意识有待强化。(二)强制执行不到位、违法状态难消除对于土地违法案件,从线索调查、立案查处,到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催告书,直至移送法院强制执行,自然资源执法部门已经穷尽了自身手段,但这并非终点,因为执法只是手段,消除违法状态才是最终目的,而经法院裁定准予执行强制拆除或没收的行政处罚决定,裁定书中却未明确强制执行实施主体和配合部门,对于由谁牵头组织强制执行,相关部门往往互相推诿扯皮,后续执行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强化日常巡查监管,实现“早发现、早制止”一是按照《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要求,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坚持每周巡查不少于3次,做好动态巡查台账,并在违法行为多发时段、高发区域、易发时期加大巡查频率。同时,重点对照全区耕地分布图,逐片区、逐地块核查耕地状况。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制止、报告,定期研究部署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及时解决动态巡查和耕地保护视频监控发现的问题;努力实现执法监察“零约谈、零问责”。二是继续严格实行视频监控系统坐班制度,做到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二)严守耕地保护底线,扎实推进问题整改一是要坚决依法依规开展图斑合法性判定和违法行为查处整改工作,按照“月清”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填报工作,每个月月底前上报图斑合法性判定结果及相关举证材料。二是扎实推进历年存量问题的整改工作,重点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依规落实整改,该立案的抓紧立案、该查处的坚决查处、该移送的坚决移送,对失职失责和弄虚作假问题,移交纪委监委严肃追责问责;同时举一反三,分析原因、堵塞漏洞、完善机制,积极消化问题存量、坚决遏制问题增量。三是严格执行《自然资源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行政非诉执行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行违法建(构)筑物裁执分离执法新模式。加强与区法院的联系沟通,探索推行“自然资源部门申请—法院裁定—政府组织—乡镇实施”的违法建(构)筑物执法新模式,进一步明确强制执行的实施主体和配合部门,切实解决责任不明确导致的执法推诿扯皮问题。(三)有序进行砂石资源利用管理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关于规范全区地下砂石资源利用管理实施意见》,强化日常和夜间执法巡查,每周对渭河沿线涉及砂石企业检查不少于2次,提高执法效能,实现对砂石资源违法行为的“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二是对揉谷辖区等易发区域的在建项目进行重点监管,坚持不间断夜间巡查,通过24小时监控摄像跟踪监督施工项目,对在建项目的地下砂石资源进行备案、认定、会审,出具处置意见,加强拉运、堆放砂石的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好行业秩序,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四)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一是严格按照《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依法查处,发挥联合办案优势,切实加强科室部门之间协调和沟通,认真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三项制度”,提高案件办理质量,争取本年度被评为省厅优秀案件。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执法人员学习,每月组织监察队人员集中培训一次,全年组织全体执法人员开展依法行政培训2次、法律知识讲座1次,法律考试一次。提升执法人员自觉学法、懂法、守法、遵法和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执法效能,助推法治政府建设。三是邀请法律顾问参与我局在重大决策、行政行为、行政处罚以及起草或拟发布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诉讼等工作,要求签字背书,及时化解潜在的风险,不断提升我局依法行政水平。四是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充分利用4.22、5.12、6.25、12.4等宣传日,结合自然资源执法案例,组织自然资源“以案说法”等活动,正确引导基层干部群众增强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五)妥善做好信访办理工作一是严格按照自然资源系统依法依规处理信访事项“导引图”,把领导干部接访、登记、交办、答复、评价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二是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办理,落实首访责任制,加强跟踪,一盯到底。三是拟定我局关于自然资源领域信访法制化的指导意见(试行版),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源头预防、矛盾排查、纠纷调处、多元化解的信访工作机制,形成最终版并严格落实,进一步提高涉诉信访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