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博物馆(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收藏展览文物,开展文物研究,弘扬民族文化。文物、标本、文献、艺术品征集、保管、保护、研究、利用;展览举办,学术交流合作和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开展;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传播弘扬;考古调查勘探,考古发掘工作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长青南路与朝阳路交汇处 | |
法定代表人 | 张创升 | |
开办资金 | 13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铜川市文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6.24万元 | 118.9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3月,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在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铜川市文物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一)以“一展一节一课两活动”(药王孙思邈崇祀文化特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铜博沙龙讲座;“流动博物馆”、“我们的节日”)为重点,加强文化氛围营造,深度打造铜博品牌,取得了良好效果。1.重点展览反响良好,承办活动顺利完成。一是为配合2023年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由我馆承办的“巍巍堂堂百代之师——药王孙思邈崇祀文化特展”,于5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累计接待游客60000余人次。同时参加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直播周活动,综合浏览量达到10万余次。二是先行开展“铜博微课”活动,并及时推送“铜川市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抢先看”栏目,综合浏览量达4000余次。2.大力开展特色活动,多维配合市局工作。一是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8场,累计约2万余人参加。二是推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全年共举办8场,累计接待300余组家庭。三是举办特色活动“铜博沙龙”。已举办9期。四是为精品文物赋予专属二维码,让游客一扫即知文物的“前世今生”,已有100余个二维码说明牌。五是我馆与铜川图书馆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积极打造“博物馆+图书馆”融合创新亮点。六是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作为今年全市重点任务,累计参与20余人次。(二)提升陈列展示效果,加强文物保护管理1.日常开放有序进行,各项展览顺利举办。一是5月,陈炉石珍品展在铜川博物馆展出。二是我馆联合耀州窑博物馆分别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夏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达成协议,联合举办《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分别于宝鸡、银川、盐城向公众开放。三是长安韦杜去天尺五-中古时期关中世族生活特展》是我馆今年精心准备的特展之一,12月中旬正式开展。2.逐步加强文物管理,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一是完成日常展线文物及说明牌的更换、维护等工作。二是健全完善库房管理工作制度、文物出入库手续,完善公安局移交文物清单和铜川博物馆非文物藏品登记账。三是配合省公安厅完成追缴文物数字信息采集工作;完成了2022年全国文物和旅游统计网上直报系统的填报工作;完成2个展览陈列档案编纂工作;完成了《耀州志》《续耀州志》等雕版的整理工作。(三)深化学术研究阐释,树立“学术立馆”理念1.着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项目申报。一是完成《铜川市文物志》评审工作,正在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二是玉华宫肃成院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重新启动,我馆与玉华博物馆积极沟通,完成了前期资料统计。三是组织开展“漆沮大讲堂”历史文化讲座系列活动,全年共计开展2期。四是我馆陈晓捷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文明对话语境下的图像与艺术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交流。五是积极做好对外文化交流,与香港“考古之友”文化交流团体一行30余人进行文化交流,传播铜川优秀传统文化。六是完成《铜川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铜川博物馆数字化保护项目》申报。七是完成了博物馆研学教育活动开发项目申报,目前立项报告已批复。2.做好考古调查勘探,认真完成发掘研究。一是配合省考古院对渭北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二是对鸿基东路南规划路(东环路-铁诺南路)K0+660—680段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三是配合省考古院对姚新城遗址(铜川新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四是配合省考古研究院,对省院在铜考古工地进行验收,共完成坡头工业园区、西延高铁铜川北站、铜川站、花月荟等六项工地验收。(四)强化社会教育功能,发挥文博资源优势1.着力开展特色活动,文博工作亮点纷呈。一是我馆联合铜川朝阳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展“我在铜博修文物”系列活动和“铜博修复课堂”共8次。二是开展铜博微课19场,接待学生1500余名。同时与铜川高新实验学校共建“第二课堂”活动已开展30余次。2.日常开放有序进展,对外宣传逐步增强。一是开展“癸卯兔年,迎春送福”春节主题系列活动,参与活动千余人次。二是开展“沐浴家乡文化感受铜川魅力”、“凝望历史传承文化”、博物馆里过六一、与铜川王益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的“品一段历史塑一城故事”、与铜川市楼村中学开展的“博物启智树自信,厚植文化育铜心”等研学及“六进”活动19次。三是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宣传媒介为主要载体,全年累计发布公众号文章322篇,视频发布共46个,目前公众号关注量6000余人。二、主要社会经济效益我馆以务实高效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做好游客接待工作,着力增强服务意识,发挥文化窗口职能,提升人民获得感。一是我馆社教部被共青团陕西省委、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等联合授予第十届“陕西省好青年”称号,2023年初授牌。3月被铜川市妇女联合会授予“铜川市巾帼文明岗”称号。6月,被共青团市委、铜川市少工委授予“铜川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示范营地(基地)”称号。9月,被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陕西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实验基地”称号。讲解员张翔荣获2023“争当宣讲人争做实践者”陕西省群文干部演讲比赛一等奖;讲解员李清霞荣获“2023全省文博讲解员大赛”优胜奖。二是大力宣传铜川特色文化,推动建设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宣传力、号召力,努力优化营商环境。三、存在的不足(一)工作创新不到位,活动主题不够鲜明,“走出去、引进来”的力度有待增强,缺乏创新意识和宣传手段,载体创新不够。(二)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我馆核定编制20人,业务部门专业人才缺乏,合同制人员占比较大,存在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较快,专业水准参差不一等问题。四、整改措施(一)强化队伍培训机制,提升综合素质。(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五、2024年工作计划(一)积极拓展馆际交流,不断提高全馆业务水平。(二)继续开展系列研学实践活动。(三)积极申报评国家等级博物馆。(四)做好《铜川市文物志》修改工作。(五)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数字化利用、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申报的落实工作。(六)配合基本建设,做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