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4-03-19 15:34
单位名称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全市境内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文物及文物资料的征集、收藏、保管和鉴定研究工作。
住所 榆林市西沙长乐路中段
法定代表人 乔建军
开办资金 62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01万元 190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公益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工作:一、文物库房的日常管理工作:1、配合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归还向米脂县博物馆借展的文物。2、完成了文物库房、标本室、石刻库房、参考品库房等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了各文物库房全年安全无事故。3、完成了省、市级领导及国内知名大学考察团视察、参观我单位文物库房、参考品、修复室的接待工作。4、完成了全国大数据库建设有关我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的修改上报工作。5、受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市文物广电局)委托,协助三维数据采集工作组对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吴堡县文保中心、米脂博物馆馆藏部分一、二级文物进行拍摄扫描,建立文物电子档案工作,确保文物安全。6、我单位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签约,将编号为1531的7件套参考品账目漆器及走马梁汉墓出土的若干件漆耳杯,交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进行修复。7、我单位向佳县黄河文化博物馆移交共计16件建展文物。向单位文物库房存入横山区白界乡田寺村捐赠的完整汉代板瓦一件。8、应省文物局要求,我单位开展上报2017年以来新增文物信息统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查找核对新增文物、填写信息、审批修改。9、完成了图书室的日常管理及文物资料搜集、整理提供工作。二、文物保护宣传和培训工作:1、4月份,我单位业务人员协助市局组织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工作。2、9月份,我单位业务人员参加了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藏品管理培训。3、9月份,我单位业务人员参加了省文物局组织的陕西省文物鉴定(钱币类)业务培训。4、10月份我单位业务人员协助市局,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整理、人员联络及培训工作。5、10月份,我单位业务人员参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组织为期一个月的石窟寺保护技术高级研修班,该学习班意在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开启石窟寺文物保护、发展利用与人才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新格局。三、文物考古研究调查和发掘工作:1、3月份,我单位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对清涧悬空寺米脂万佛洞石窟肉身像调查,米脂万佛洞明代孙氏真身泥塑的发现和清涧悬空寺明代时期供养人朱氏坐化泥塑造像的碑刻记载,是榆林地区首次发现的真身泥塑,极具历史意义,不仅给揭示当时人们信仰增添了最虔诚的一笔,也给榆林文物宝库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朱氏坐化泥塑生生世世供奉佛前,以护得一方百姓绵延不绝,这种对家族的忠贞和对宗教的虔诚,恰当的反应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忠孝仁义。拂去历史的尘埃,近距离触摸、感知这段过往,展示当时真实时代。2、3月份,对东岔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航拍工作,6月对东岔遗址进行地形图测绘。并协助考古发掘工作,东岔遗址发掘是榆林市今年开展一项考古发掘项目,通过预计一到两年时间的考古发掘,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的和了解到新石器城址的价值。3、继榆林地区沿黄流域和无定河流域旧石器调查,2023年7月开始对神府地区黄河支流流域旧石器调查工作,经调查在该流域共发现12处旧石器遗址,其中窟野河发现4处,㹀牛川发现3处,秃尾河发现3处,清水川发现2处,丰富了榆林地区旧石器遗址分布范围,为榆林地区旧石器整体研究提供详实基础资料。4、5月份我单位业务人员对佳县石家坬城址进行了野外调查,新发现了该城河对岸存在南城的情况,同时采集到了考证该城的重要文物证据。鉴于此城的重要性,后期有机会将向佳县文物局建议,将其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为了印证学术设想,我单位业务人员先后对甘泉县境内的3处战国秦汉文物点及榆阳区、靖边、横山区和佳县境内的多座战国秦汉城址进行了调查,采集了一批标本,加深了对这些城址的印象。四、文物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1、2023年,全市22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整理汇编,修改并送出版社进行排版、校稿工作,预计年底出版。2、2023年11月,市政协编辑《榆林历史文化丛书》,意在编纂成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之作。考古研究室协助市政协拍摄文化遗产方面照片,为《榆林历史文化丛书》做出文博人一份贡献。3、我单位业务人员对23处秦汉城址进行汇总整理工作,包括城址概况、环境、遗迹、遗物、相关研究与初步结论等方面的梳理。五、文物保护修复工作:1、完成了佳县文化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前保存现状调查工作。2、完成了佳县文化馆馆藏青铜器的保护修复计划编写和申报工作。3、完成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文物展出前保护清理工作。4、完成了陕西榆林地区馆藏青铜保护修复工程青铜器铸造工艺考察总结工作。5、参与了陕西榆林地区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工程结项报告编写工作。6、完成了神木店塔草垛山秦代墓葬发掘出土的青铜器保护修复工作。7、2023年修复保护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26件,一般文物55件。六、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党的二十大以来,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把文物保护利用融入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1、2023年3月,我单位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对清涧悬空寺米脂万佛洞石窟肉身像调查,是榆林地区首次发现的真身泥塑。这次调查极具历史意义,不仅给揭示当时人们信仰增添了最虔诚的一笔,也给榆林文物宝库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2、2023年6月对东岔遗址进行地形图测绘,并协助考古发掘工作。东岔遗址发掘是榆林市今年开展的一项考古发掘项目,通过预计一到两年时间的考古发掘,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到新石器城址的价值,使群众认识社会提升一个高度。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3、我单位业务人员先后对甘泉县境内的3处战国秦汉文物点及榆阳区、靖边、横山区和佳县境内的多座战国秦汉城址进行了调查,采集了一批标本。这些工作为保护城址文化,发展社会文物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城址调查使当地群众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让广大群众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中。4、2023年11月,我单位协助市政协编辑《榆林历史文化丛书》,该书的出版通过展示和宣传遗址、文物等,可以揭示过去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更有利于社会对榆林历史文化的深层次认识。七、目前存在的问题:专业技术人才年龄结构出现断层,高层次人才比重较小。人才的常规培养和储备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梯形层次。文博专业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文物保护队伍。2、近年来,我单位开展了秦汉城址调查、旧石器时代调查、石窟调查等业务工作,业务工作繁忙,人员短缺,急需市局给我单位安排业务人员,以满足我单位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八、整改措施:1、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弥补我单位缺失人才的现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业务工作中可以发挥“传帮带”作用,能近一步增强我单位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2、重视业务骨干的培养,虚心学习各地市文物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九、下一步工作计划:1、开展榆林市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2、完成陕西榆林地区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工程结项报告编写工作。3、完成单位馆藏元代壁画保护修复计划编写和申报工作。4、完成单位馆藏13件汉陶质漆彩绘文物的保护计划编写和申报工作。2024年,我们将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发扬良好的工作作风,重视文物人才的培养,建立长效机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