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眉县> 眉县文化馆(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眉县文化馆(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19 14:14
单位名称 眉县文化馆(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相关培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
住所 眉县滨河文化产业新区文化活动中心
法定代表人 祁丹
开办资金 5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眉县文化和旅游局(眉县文物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6.48万元 47.34万元
网上名称 眉县文化馆.公益 从业人数  1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立足本职,文化惠民。1、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今年以来我馆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四十多场次。“大地欢歌•四季村晚”系列活动,“齐峰杯”眉县2023年广场舞大赛,“情满中秋•欢度国庆”眉县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唱响新年·幸福眉县”迎新年红歌快闪活动,“春之语·悦时光”2024眉县庆元旦迎新春诗文朗诵会等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影响力广泛,参与性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积极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展览展播。全年共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培训班76期,培训5400多人次。举办线上线下书法、绘画、摄影、歌曲、舞蹈、非遗等展览展播25场次。3、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广泛惠及群众。2月中旬到5月底、9月到11月,分别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声乐、舞蹈、国画、书法春秋季公益培训班,培训68班次2830人次,学员艺术水平均有大幅提升。(二)非遗保护,扎实有效。1、非遗进校园,传承非遗赓续文脉。为促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保护,我馆在眉县第三小学开展眉户戏教唱,省级非遗项目《威风战鼓》传承人走进县职教中心开展锣鼓培训,联系专业人员赴齐镇初级中学,开展了舞龙、舞狮培训。2、探索非遗研学,发挥非遗独特魅力。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非遗传承体验室,面向社会开放。先后接待了县筑梦幼儿园、县第二幼儿园、第五幼儿园500余名师生走进非遗展览馆和非遗传承体验室,开展了非遗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近距离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3、组织“文化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丰富非遗保护新内涵。组织《眉县泥塑》《眉县剪纸》《红星面塑》《眉县刺绣》非遗传承人开展了进景区宣传展示展销活动;联合县妇联开展了眉县刺绣—香包制作培训活动,组织《堆漆彩绘技艺》《太白酒制作技艺》《古太酒制作技艺》《眉县刺绣》等项目参加宝鸡非遗发展大会展销活动,使群众亲身体验非遗,有效促进了文旅融合。4、非遗保护分类施策,濒危项目及时抢救性保护。对于可展演类项目,在张载文化广场举办了“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迎新春非遗展演,筛选推荐威风战鼓、西府道情、眉县剪纸、木偶戏、眉县曲子、耍牙等13个项目参演;对于民间艺术类项目,组织非遗传承人王宁参加陕西省妙剪生花百人剪纸技艺大赛,组织市级非遗传承人汶军祥参加“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对于后继无人的濒危项目——《眉县曲子》《西府道情》,予以抢救性保护,有效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确保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三)文艺创作,成果丰硕。1、编印发行了馆办刊物《眉县文化交流》第19期、20期。2、创作编排的舞蹈《就爱眉县猕猴桃》参加了全市广场舞展演,获得全市三等奖,县文化馆获得优秀组织奖。3、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四)加大培训,带强队伍。1、深化文化交流,拓展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今年以来,我馆先后三次组织单位同志,赴省文化馆、咸阳市群众艺术馆、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千阳县文化馆和凤翔县六营村外出学习非遗保护、数字文化馆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增强本领。2、强化基层培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馆长祁丹、办公室主任张银萍,先后三次为各镇街分管领导、文化站长、文化管理员和全县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以及全馆同志讲课,内容涉及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文化馆评估定级标准解析和《宝鸡市促进文化旅游发展若干政策》等方面,增强了我县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政策理论知识,提高了工作效能。3、加强检查指导,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作用发挥。年内先后20余次深入各镇街和部分村组,指导各镇街完善基础条件、硬件设施和业务活动资料等。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争取到省级非遗专项资金15万元;我馆创编的小品《直播间里的风波》经过反复打磨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陕西省第十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决赛入围作品并补助1万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基层群众组织和开展文化活动经费支持太少,活动开展较困难。2、争取投资、招商引资工作滞后。(二)改进措施。1、加强业务培训,大力开展全面艺术普及;2、克服困难,加大创作力度;3、多方争取,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四、2024年工作计划(一)争创国家二级馆。认真按照评估定级各项标准,逐项对照自查,查缺补漏,补齐短板。以全国文化馆第六次评估定级为契机,切实改善办馆条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优化免费服务,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推动眉县群众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二)建成数字文化馆。2024年,我馆将加快数字文化馆建设步伐,投入非遗互动墙、唱吧、智能钢琴、数字棋盘、VR诗词等数字体验设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强发展活力,提升服务效能。(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中省市工作部署,利用重大节庆之机,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整合馆内外文化资源优势,在活动组织、提升总结方面凝聚合力、包装提升,塑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四)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1、继续开展眉县曲子、威风战鼓、唐家院舞狮等非遗进校园活动,促进活态传承。2、非遗展览馆和传承体验室继续对外免费开放,促进非遗研学活动常态化开展。3、鼓励泥塑、刺绣、堆漆、剪纸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发独具眉县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4、邀请省市专家来眉开展《唐家院舞狮》《高跷赶犟驴》《眉县曲子》培训提升,让这些非遗项目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五)打造“学习型”文化工作队伍。1、利用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邀请省市专家对我县基层文艺骨干、文艺团队负责人、文艺爱好者进行文艺创作方面的培训。2、抓好业务干部能力提升。鼓励业务干部参加线上、线下培训学习,促进业务干部工作能力全面提升。3、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检查指导。对标基层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指导包抓镇街逐项落实、高分达标,保障基层群众公共文化权益落实。(六)大力推动艺术普及。1、继续加强艺术普及培训。办好春、秋季成人艺术培训班,开设声乐、国画、舞蹈、书法等公益培训。2、暑期举办少儿合唱、绘画、舞蹈、写作、硬笔书法等公益培训。3、不定期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确保非遗项目薪火相传。(七)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召开小型多样的文艺座谈会、采风、文学沙龙等活动,高质量完成《眉县文化交流》第21--22期的编印发行工作,不断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八)加大争资金跑项目工作力度。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和方向,抢抓机遇,加大赴省市争取资金的力度,为加强阵地建设和开展各项群文活动提供保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