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宜君县> 宜君县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中心

宜君县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19 10:22
单位名称 宜君县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全县“一村一品”及休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经统计,建产权交易平台等工作
住所 宜君县宜阳北街28号
法定代表人 张晓鹏
开办资金 29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预算管理
举办单位 宜君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6万元 9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无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实施“消薄培强”行动,为农村集体经济增添动能。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印发了《宜君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导意见》等11项政策文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大兴调研之风,探索出自主发展、企业带动、抱团取暖、返乡青年创业类四种发展类型;坚持“前端”严审核、“中端”强监管、“末端”促效益三端管理机制;强化集体资金、资产监管两项保障措施的“432”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多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强化涉农资金整合。争取到位三批次村集体产业发展项目资金2470万元,重点对45个薄弱村和一般村进行扶持,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四是开展联合检查考核。联合县财政局、乡村振兴局重点对10个镇、办今年各批次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实施运行成效、资金使用情况及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运行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管理。(二)围绕合同清理工作,为农村集体“三资”提供保障。一是绘就乡村“廉底色”。制定印发了《宜君县2023年清廉村居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二是开展整治强监管。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及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三是指导各乡镇开展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财务管理模块账务录入,逐步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科学化、程序合法化、操作规范化、监督制度化。同时为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行为,委托第三方会计机构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代理记账。四是落实“体检”全覆盖。全面开展117个村“两委”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资产资金总额19968.55万元。(三)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为群众利益提供切实保障。一是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及变更登记工作,变更登记总户数601户,其中信息变更567户,补证34户。二是强化宅基地管理。成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印发了宅基地管理相关文件,全县宅基地需求232户655人,拟使用宅基地用地面积总量81.59亩。三是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调查摸底。全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面积27163.48亩,可盘活利用集体建设用地660.25亩,集体建设用地利用面积169.17亩。同时推荐上报山长河村《创新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开辟壮大集体经济新活力》开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典型案例。四是加强土地流转调查。开展全县农光互补土地流转调查,总面积21065.51亩,农户1866户,涉及五里镇、云梦乡、雷塬综合服务中心13个行政村以及雷塬林场。(四)规范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发挥头雁效应。推荐16名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家庭农场庆丰收等各类部、省级培训,促使“头雁”引领一方、带动一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是强化示范引领。新认定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家。认定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上报宜君县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党建引领谋发展产业富民促振兴》典型案例。推荐2家主体申报国家级生态农场、2家主体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主体申报市级龙头企业。三是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推荐3家主体申报社会化服务省级示范服务组织,同时争取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以创新方式方法和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为着力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五)严格规范公物财务管理。2023年我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定期对单位资产进行了摸底清查,所有资产全部登记、建账。同时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要求,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坚持民主、透明、规范、节约的原则,单位管理日趋完善。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年来,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单位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一是大兴调研之风,探索出自主发展、企业带动、抱团取暖、返乡青年创业类四种村集体经济发展类型。二是开展合同清理工作,通过排查摸清存在的问题并集中整治,以问题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分级落实监管责任,明确提级监督事项,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成功认定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推荐2家主体申报国家级生态农场、2家主体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主体申报市级龙头企业、3家主体申报社会化服务省级示范服务组织,同时争取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四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及变更登记工作,变更登记总户数601户,其中信息变更567户,补证34户;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调查摸底,全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面积27163.48亩,可盘活利用集体建设用地660.25亩,集体建设用地利用面积169.17亩。三、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村集体产业发展项目谋划不精准,收益“一高一低”的现象依然存在,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二是在合同清理规范行动中县级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复审合同进展不平衡,影响了下一步合同整改纠错进度。三是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自身规范性建设重视程度仍有一定差距,部分主体存在重产业轻规范现象。四是宅基地管理专业队伍力量薄弱,部门、乡镇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紧密,工作合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改进措施一是持续加强宣传培训,做好业务工作政策指导;二是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性提升指导工作;三是继续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高质量完成农村经济合同清理规范行动整改工作,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动能,做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指导工作。五、2024年度工作计划一是持续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工作进度,建立健全集体经济合同长效管理机制。指导镇村遵循“依法依规、统筹考虑、分类处理、协商解决”的思路,突出合同欠款追缴和合同价款调整等重点内容,分类进行合同清理整改纠错。指导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报账员及时报送各类经济活动的原始凭证,加快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财务模块系统录入。二是持续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动能。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围绕“432”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多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建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项目,巩固试点成效,构建由“辅导员+服务中心”组成的基层指导服务体系。四是持续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走深走实。抓紧抓牢基础工作,发挥部门合力,积极协调,协同县自然资源部门、住建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宅基地管理工作,确保宅基地管理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