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社会扶贫工作协调中心

陕西省社会扶贫工作协调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19 09:25
单位名称 陕西省社会扶贫工作协调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全省社会扶贫工作服务。年度计划、中长期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扶贫的组织服务、协调指导、宣传培训、监督检查及考核。社会各界在陕扶贫的服务、联系、接收捐赠等。社会扶贫的动员、部署、组织,宣传社会扶贫先进典型。
住所 西安市新城大院省政府前大楼七楼东侧
法定代表人 王彪
开办资金 5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0.38万元 341.35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社会扶贫工作协调中心 从业人数  2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社会扶贫工作协调中心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今年以来,我中心负责的各项业务工作进展顺利。驻村帮扶、万企兴万村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等工作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驻村帮扶工作典型经验在中国乡村振兴杂志全文登载,“苏陕推动东部企业转移,打造毛绒玩具之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打造‘三团一队’帮扶新模式,构建科技支撑新机制”“阿里巴巴集团建立县城共配中心助力农产品上行”等3篇典型案例获全国推介。一、持续深化全省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一是推行具体任务“清单制”。细化定点帮扶和驻村工作任务,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精准落实帮扶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宣传培树典型等10项重点工作。组织定点帮扶单位签订帮扶计划书,作为年度考核重要依据。二是推行重点工作“擂台制”。建立“镇每周一点评、县每月一通报、省每季一调度”机制,“晾晒”动态监测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成效。三是推行试点示范“赛马制”。组织开展“任期内培育1个主导产业、发展1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对接或搭建1个销售平台、培养1个致富带头人”的驻村帮扶“四个一”活动。推动各级各部门试点示范项目优先从活动成效明显的村中确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分类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印发《2022年全省乡村振兴干部培训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集中换届、驻村轮换、机构调整后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对全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培训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推行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全员培训机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分级分类培训驻村人员14.23万人次。其中,省委组织部、省乡村振兴局先后举办全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省级示范培训班,线下培训130人次,线上培训2.6万人次。全省10517家定点帮扶单位,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8469人和工作队员17183人,组成工作队7960支,实现对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红色美丽村五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全覆盖;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9.8亿元,引进帮扶资金38.3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402个,采购帮销消费帮扶重点产品17.03亿元,帮助培训县乡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21.85万人次,帮助就业11.2万人。二、配合做好苏陕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省级领导联系点工作及时向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视频推进会精神,提出我省贯彻落实意见,协调配合各方,全面做好相关工作。(一)苏陕协作方面。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资金分配计划,推动召开两省对接会、协调会,全省座谈会、工作推进会等。及时根据国家通报和平时督导情况,梳理存在的困难问题,提请发改委对标补短。全省56个脱贫县(区)与江苏52个县(市、区)开展结对帮扶,陕西56个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均已赴江苏调研对接并召开联席会议。通过苏陕协作渠道帮助23754名农村劳动力、15061名脱贫劳动力新转移就业,其中转移到江苏8550人、5316人。推动江苏采购、销售陕西消费帮扶产品25亿元。吸引211家东部企业落地投资,实际到位投资额90.96亿元,吸纳4543名农村劳动力、998名脱贫劳动力就业。统一选派到江苏挂职干部222名,选派1058名专业技术人员赴江苏交流学习。用准用好江苏25.69亿元各级财政援助资金,支持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916个苏陕协作项目建设。(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方面。指导市县主动加强与中央单位的沟通联系,积极汇报争取支持,全面做好服务保障。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2022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和平时调度情况,点对点提醒相关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及时补短强弱。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度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地方评价的通知》,组织相关市县开展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地方评价工作。3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我省50个脱贫县,班子成员到帮扶县调研167次,解决实际问题253个,选派挂职干部66名,驻村干部42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8.4亿元,引进帮扶资金5.4亿元,引进帮扶项目或企业182个,引进企业实际投资6.01亿元,购买帮销脱贫地区农产品8.01亿元,带动12.58万农户增收;培训县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13.32万人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120个。(三)省级领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联系点工作方面。起草省级领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联系点《调整方案》,逐一征求相关省级领导意见,提请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明确和调整部分省级领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联系点的通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省级领导调研方案,协同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召开工作座谈会。定期收集梳理省级领导联系点工作开展情况,采取点对点方式,及时提醒相关省级领导尽快到联系点开展工作。三、创新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一)“万企兴万村”行动方面。印发《陕西省2022年度“万企兴万村”行动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专项计划》,明确了倾斜支持重点县工作内容、活动安排和相关要求。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协调召开“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会议、现场推进会,对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义利兼顾、合作共赢原则,明确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五大重点。印发《关于开展村企联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组织55家企业与54个村开展村企联建试点工作,涉及投资24.78亿元。2022年,我省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3936家,“兴村”项目总数5249个,“兴村”总数3877个,投资经营类项目参与企业数2127家,投资金额384.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30.8亿元;公益捐赠类项目参与企业数2235家,捐款捐物42.4亿元。(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会同省民政厅召开全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全面作出安排部署。印发《陕西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合力团”结对帮扶、“万社助万家”精准帮扶、“乡村行”、公益品牌建设、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等“五个专项行动”。全省共动员5237家社会组织参与“五个专项行动”,2022年投入帮扶资金2.78亿元,104万群众受益。坚持合力团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做法,动员478家省级社会组织,组成12个省级社会组织合力团,结对帮扶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今年已实施帮扶项目85个,投入资金4010万元,受益人口9万余人。积极开展“万社助万家”活动,引导1263家社会组织结对帮扶8193户监测对象。四、规范开展省内区域对口帮扶借鉴东西部协作成功做法,进一步推动省内区域对口帮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省内区域对口帮扶工作的通知》《省内区域对口帮扶工作考核方案》,进一步明确结对关系和工作职责。对口帮扶双方均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书》,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考察对接24次,召开联席会议22次。二是开展产业合作。各帮扶区与被帮扶地区加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协作,为被帮扶地区引进企业11家,投入资金910万元,实施旅游、电商、特色种养殖等项目51个,带动39个村集体经济实现增长,4000余户贫困户增收。三是组织劳务协作。各帮扶区通过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设置特设岗位等形式,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线上线下共培训劳动力2.1万余人次,帮助就业2600人。四是加强人才交流。帮扶区选派挂职干部24名,选派教育、医疗、农技等专业技术人才44名,开展培训交流50场次,促进协作双方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西安市组织29所学校、15家医院(医疗机构)结对帮扶。五是动员社会帮扶。帮扶区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脱贫村24个,选派驻村帮扶干部10人。动员社会各界捐助资金449.8万元,帮销农畜牧产品、特色手工艺产品3308.7万元。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2019年12月25日至2024年12月25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