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榆林市信息中心、榆林市联合征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参与全市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开展全市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开展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系协调市内开展联合征信和信用信息应用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高新区朝阳路新闻大厦西塔4层 | |
法定代表人 | 刘乐欢 | |
开办资金 | 50.2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380.48万元 | 1600.5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榆林市信息中心、榆林市联合征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2023年工作总结优化营商环境方面2023年,榆林市围绕建立健全“50+”营商环境突破年政策体系,坚持“日推进、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工作机制,各项重点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市场主体保有量37.5万户、同比增长7.54%,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14.6亿元、投资完成率101%,省级调查营商环境满意度达到98.48%。人民网、中国发展网、陕西日报、榆林日报等各级媒体累计发布我市营商环境突破年相关宣传报道3000余篇,举办营商环境系列新闻发布会24场次,编发营商环境突破年简报104期。1、注重实效,项目全程审批再提速。推行“红蓝章”审批、双周联审联批、全流程代办,建立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清单制度,着力解决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组建了市县两级代办队伍,实行代办总长负责制,市民大厦设立企业服务中心。2、深化改革,政务服务效能再提升。全面打造“榆快办”政务服务品牌,强力推进“大厅之外无审批”,新增200余项进厅事项。全省首家开展了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AB岗”制度。聚焦企业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视角,深度开展政务服务流程再造。3、审慎包容,企业发展环境再优化。发布了轻微违法轻罚免罚“四张清单”,累计办理适用不予处罚案件11件、从轻减轻处罚案件135件,减免罚款325.15万元。打造榆林“营商环境110”。开展跨部门“最多查一次”联合执法检查,减少执法检查对企业的干扰。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立足打造“信用榆林”城市名片,按照“强基础、重应用”的总体思路,加强信用法治建设、强化信用数据治理、夯实信用监管、助力营商突破年等方面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1、积极创新,信用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力“夯基础、拓应用”,实现信用承诺归集和信用信息查询“一网通办”,完成水电气、纳税、不动产、科技研发等6类涉企数据归集,归集新标准信用承诺信息30万余条,建成“经济税源大数据平台”“合同履约信用监管平台”。创立“双公示”数据治理“网格制”模式,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合规率均保持100%。持续推进能源化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开展分级分类监管。持续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榆林”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快形成。2、对标一流,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批“首创”经验。成功创建第四批全国信用示范城市,“不动产登记五项‘硬措施’切实方便群众办事”被确定为全国优化不动产登记领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知识产权、黄河保护等4项典型案例获最高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肯定,“‘晋陕蒙——朔榆鄂’3省3市建立跨区域战略合作联盟推进信用监管暨信息共享”典型做法获市场监管总局肯定,“红蓝章”审批、营商环境“体验官”等两项改革举措,被确定为全省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探索建立合同履约全流程监管新机制》案例获评第五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社会效益1.实现惠企利民政策“云”直达,向各类市场主体推送“红利账单”3.7万户次,向7万余户企业精准推送政策。2.加大网络司法拍卖力度,全面运用全国法院询价评估系统,综合运用破产信息网、司法拍卖网、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降低执行环节费用成本。3.市民大厦组建企业服务中心,设置代办总长,推行“全流程”代办服务。4.省级园区按照“6+N”“5+X”模式扎实推进,省级试点榆神工业区已完成全部区域评估事项,拓展完成了土地规划安全控制线评价。5.横山区成功申报全省“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评价四个试点之一。6.组建147支税务管家专家团队,为纳税人提供“一企一策”“专人专班”“全程跟进”的“管家式”服务。7.榆林高新区实行重点项目双专班跟踪推进,坚持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压缩时限、承诺办理,全力服务企业;榆林科创新城按照“全程代办、市区联动、专人专职、项人对应、一抓到底”原则,对重点项目实行全流程代办;榆神工业区建立“项目长”制度,组建项目推进转班,“一对一”服务重点项目。8.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申请实现全程网办。9.榆林海关建立备案企业信用等级管理制度,对高级认证企业综合实施多种海关通关便利化措施,对失信企业联合惩戒。10.大力推进“秦创原·榆林”建设,实施驱动平台创建、自身队伍创优、科技工作创新三大工程。11.对标省级任务出台15个“一件事一次办”实施方案,省级已上线13项“一件事”在市县两级全面点亮,累计办件量7.2万件。12.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梳理形成全市统一的行政许可、政务服务目录清单。13.累计215宗新供应土地全面实现“交地即交证”、18个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现“交房即交证”。14.全面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金牌引领示范作用。15.完善“两地三中心”云网架构,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省电子政务外网的两网融合。16.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累计梳理发布市县两级100余项“一件事”清单,设置了“一件事”窗口,平均减时间65%、减动次87%、减材料56%、减环节81%。17.“‘晋陕蒙——朔榆鄂’3省3市建立跨区域战略合作联盟推进信用监管暨信息共享”典型做法获市场监管总局肯定,制定发布第四版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共49个领域110个联合抽查事项。(二)经济效益1.降低用电成本,推行临时用电设备租赁共享等服务,“三零”“三省”服务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5000余万元。2.持续释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红利,原产地证书推行“无纸化申报+职能审核+自助打印”的关企“零见面”审签模式,签发证书268份、签证金额8384万美元。3.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企业获取采购文件一律免费,推行政府采购10日内签订合同改革,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65.03亿元、占政府采购规模的81.73%。4.实现多CA互认(陕西CA、深圳CA、北京CA、西部CA)。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率先开展“三地”远程异地评标,与江苏扬州、山东淄博等10地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工程项目不见面开标率100%。“信用承诺代替投标保证金”制度累计释放社会流动资金约61.6亿元。5.全面排查行政部门及其下属单位46家、水电气暖(含非电网直供电主体)116家、中介机构17家、行业协会商会26家、交通物流53家;发现违规案件7件,退还金额6.7万元、没收金额26.37万元、罚款金额16.2万元。6.全市29家银行与572家民营企业建立联络,为民营企业融资25.24亿元;召开政银企对接会94次,为企业融资148.99亿元;创建“榆快贷”融资平台,为企业融资113.42亿元。建立榆林金融中心,吸引22家各类金融企业入驻,聚集金融资本135亿元。7.榆阳区300MWp光伏电站为底层资产的中航京能光伏REITs成为全省、西北地区和光伏领域第一只成功上市REITs产品。8.对政府采购领域20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项目、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适宜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提供的全部预留,累计477个、总金额4.3亿元项目面向中小企业。9.全市台账内61.59亿元欠款已全部清偿,化解进度达100%。台账外投诉欠款14笔7595.41万元已全部化解。10.累计办理投诉300余起,为企业追回政府拖欠账款700余万元。11.累计办理适用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案件11件、从轻减轻处罚案件135件,为市场主体减免罚款325.15万元。12.筛选出18个具备申请纳入省级台账的项目,3个项目已完成管网交易,已向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申报贷款。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部门之间统筹联动协调不够,缺乏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合力。2.民营企业总量小,扶持政策落实有差距。3.建设工程审批改革不够深入、网办系统融合不足。四、整改措施1.以测评考核效果为导向,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完善和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3.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4.密切联系企业、加强挂钩协调服务。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营商环境工作2024年,我市将启动新一轮营商环境突破年建设,重点在红蓝章审批、联审联批、数据互通、大厅之外无审批、全程代办、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六个新突破”。(二)信用工作2024年,榆林市信用工作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落实信用法治工作。二是加快推进榆林市“智慧信用”项目建设,发挥“信用中国(陕西榆林)”的“总窗口”作用。三是提升合同履约监管能力。四是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持续完善重点职业人群诚信档案;开展“政府承诺,社会监督”活动,在党员干部理论培训中开设信用专题课。五是探索建立“榆快贷”关联产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辖区金融机构全部入驻,出台企业融资“白名单”管理办法。六是持续丰富“信易+”惠民便企应用场景。七是深化行业信用建设年,开展第二批诚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培育诚信典型示范企业。八是开展信用专项报告代替无违法记录证明工作。九是发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引领作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