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招投标中心(榆林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办公室)

榆林市招投标中心(榆林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3-18 10:58
单位名称 榆林市招投标中心(榆林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办公室)
宗旨和业务范围 参与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含二级市场)、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工作;协助开展对交易活动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检查、调查等相关工作;协助市发改委做好交易活动中产生的争议、纠纷和投诉受理等事务性工作。开展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工作。
住所 榆林市高新区建业大道同心楼
法定代表人 冯鹏军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万元 6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招投标中心(榆林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办公室).公益 从业人数  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主要工作(一)落实应进必进,拓展交易覆盖范围。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总要求,我市持续在平台覆盖范围拓展上发力用力,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项目进场工作的同时,全力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应进必进”,提升交易平台“能进则进”的综合承接能力。(二)健全制度体系,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解决当前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体系,我市紧紧围绕全省开展的“三个年”活动,坚持制度创新,推动交易规则逐步健全,形成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二是制度规则清理更加彻底。按照中省专项治理工作要求,根据“谁制定谁排查谁清理”的原则,在市、县两级全面开展制度规则清理工作。(三)完善平台功能,提升交易服务能力。依托全省“一张网”交易系统,按照“公共资源交易+互联网”建设方向,着力打造环节少、流程优、成本低、效率高、服务好、纪律严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持续优化交易流程及系统功能,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持续推进全流程电子化。全市在实现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四大板块交易业务电子化的基础上,新增用能权交易板块,继续优化大数据分析系统功能,增加了数据统计模块,开发建设了投标保证金监管系统。二是持续扩大政府采购电子卖场交易规模。在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方面实现再创新,优化供应商入驻模式,实行“厂商授权”和“供应商”直接入驻,降低准入门槛,丰富电子卖场品目,为更多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提供有利条件,全年电子卖场累计完成交易3947.2万元。三是持续加强交易主体业务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共组织开展集中培训4次,分别是2月份召开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暨业务培训会,4月份配合省招标投标协会开展全省首次评标专家线下继续教育培训会,6月份配合省发改委召开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操作培训会,11月份召开专项治理专题培训会,各县市区监管人员、评标专家、代理机构等相关交易主体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分类开展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效能。(四)创新交易模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交易模式创新,围绕利企便民优化交易服务流程,精简办理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全力打造最优交易环境。一是持续推行“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依托“互联网+”电子交易系统,在招标采购领域全面推广“不见面”开标,在全省率先开展“三地”远程异地评标,与江苏扬州、山东淄博等12个城市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全年累计完成不见面开标4788场次,远程异地评标292场次,完成本地分室评标项目62个,不见面开标率100%。二是持续推行“信用承诺代替投标保证金”。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服务为宗旨,帮助企业纾困减负,巩固提升信用承诺替代投标保证金模式,帮助投标企业“降费、增效”,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全市累计在信用中国(陕西榆林)网站主动公开投标信用(保证金)承诺书331355份,“信用承诺代替投标保证金”全年服务工程建设项目1199个,涉及投标企业39533个,累计释放社会流动资金约65.48亿元,平均为每个投标企业减轻16.56万元资金压力。推行保函(保险)等非现金交易担保方式,全年累计接收纸质保函944笔,担保金额5.4亿元,对接金融服务机构6家。(五)加强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全省“一张网”交易系统,加强与政务服务平台、中介机构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的深度对接,形成数据互认共享,平台互联互通,提升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六)加强综合监管,维护交易市场秩序。为切实推进清廉陕西、清廉榆林建设,助推优化营商环境,我市用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手段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关键环节全链条监管改革,着力构建诚实信用的交易环境。(七)加强交流学习,总结推广榆林经验。一是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水平,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借鉴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市招标中心和市交易中心先后两次组织工作人员赴石家庄、大连、贵州、重庆进行调研学习,通过现场观摩、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学习先进地区在平台建设、交易服务、行政监督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二是加强平台整合共享创新推广交流。先后与省招标投标协会、省交易中心、省发改委课题组、商洛市、咸阳市来榆调研进行了座谈,就行业制度建设、招投标监管、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建设、平台信息化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我市就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应进必进、能进则进”等方面的创新工作做了重点介绍,力争让“榆林经验”在推动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中贡献力量。三是政策宣传更加有力。通过省市媒体、官方网站、政务信息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及我市相关政策文件、管理制度等,充分引导招标、投标、评标、代理、监管等各方主体遵守“规则”、按章办事,着力净化市场环境。全年累计在“今日头条”“陕西日报”“榆林市政务服务”等新闻媒体发布宣传稿件5篇,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1场次。二、取得的主要效益全年累计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5174个(7935宗),交易金额551.2亿元,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1.8%、4.88%。其中,工程类项目1240个(3095宗),交易金额348.75亿元;政府采购类项目3564个(4470宗),交易金额129.67亿元(其中:国企医院设备耗材采购231个,交易金额19.63亿元);土地类332个,交易金额54.95亿元;矿业权交易12个,交易金额2641.9万元;国有产权类24个,交易金额17.57亿元;用能权交易2个,交易金额750万元。与市级交易平台正在对接信息发布工作,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供应商2757家,累计完成在线采购1315宗(单),采购成交金额9.13亿元。我市自2021年以来对各县市区的制度规则文件全部予以废止,市本级此次清理政策性、规范性文件16件,其中保留15件,失效1件。持续推进全流程电子化。全市在实现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四大板块交易业务电子化的基础上,新增用能权交易板块,继续优化大数据分析系统功能,增加了数据统计模块,开发建设了投标保证金监管系统。持续加强交易主体业务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共组织开展集中培训4次,分别是2月份召开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暨业务培训会,4月份配合省招标投标协会开展全省首次评标专家线下继续教育培训会,6月份配合省发改委召开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操作培训会,11月份召开专项治理专题培训会,各县市区监管人员、评标专家、代理机构等相关交易主体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分类开展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效能。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一)监管力度不足。个别县区部门过度依赖招标代理机构,主动履行行业监管责任的积极性不够高,审查监督工作不细不实,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督促改进。(二)执法力度不强。个别县区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执法力量薄弱,立案调查能力不足,不愿处罚、不会处罚等问题凸显。(三)政策宣传不够。各方交易主体忙于日常业务工作开展,对新形势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及公共资源交易等新政策、新规定学习理解不到位。(四)平台功能不全。落实国家发改委规范主体行为意见(发改法规规〔2022〕1117号)有关规定,需进一步完善省市交易平台相关系统功能。四、整改措施一是建议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单位,优化简化全省电子交易监管系统,简化监管非必须操作流程,开通监管部门对异常事项和环节即时责令整改或暂停的权限。二是建议省交易中心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印发的1117号文件有关精神完善相关平台系统功能。附件: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数据统计表(第四季度)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拓展交易覆盖范围。建立长效服务机制,积极协调农村集体产权、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纳入平台覆盖范围。(二)完善制度规则体系。根据省发改委新修订的公共资源交易目录,调整完善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根据中省建设统一大市场相关工作要求,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制度。(三)提升平台服务能力。一是按照省住建厅试点工作要求,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领域推行“评定分离”,完善平台系统功能、制定实施方案、印发操作办法,积极总结推广“评定分离”改革的相关经验。二是加快推进榆林市公共资源智慧交易平台建设,深度融入AI智能辅助等技术,推进CA跨区互认、编标工具兼容互通。实现平台电子化、交易智能化、服务精细化目标。三是探索建立评标专家“一评一记”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四)强化交易监管工作。加快构建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为主要手段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对县市区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的抽查检查力度,深挖违法违规问题线索。通过现场记录、投诉举报、大数据分析等渠道发现问题线索,严厉查处规避招标、围标串标、弄虚作假、转包、违法分包、无故弃标、违规干预招标投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五)加强政策宣传培训。一是利用新闻媒体对政策文件进行广泛宣传,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情况进行通报。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分类开展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培训,提升市场主体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