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处

榆林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处

发布时间: 2024-03-18 10:57
单位名称 榆林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处
宗旨和业务范围 全市社情民意调研的调研工作。
住所 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市委办公小区
法定代表人 康永和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榆林市委员会办公室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54万元 7.75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处.公益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在市政协主席会议的领导下,社情民意信息处把主动做好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作为联系群众、替民代言、履职为民的重要载体,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反应社情民意信息,为市委、市政府研究形势、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也为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一、工作情况2023年,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市政协委员担当作为、主动履职,积极撰写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提出了很多质量高、建议实、办理效果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级各民主党派提交大会发言18篇,提案98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00多件,参与调研视察20多次,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协高度重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把这项工作与办理落实委员提案、搞好专题视察调研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政协贴近群众的切入点和开展工作的着力点,认真研究部署,层层推进落实。一方面,加强同各党派团体和县(市区)政协的协作配合,通过座谈、走访、调研等形式,拓展和延伸社情民意信息的收集渠道,形成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与其他履职工作相互贯通、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注重通过调研、视察、民主监督等活动捕捉信息,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加工提炼,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并开通了QQ群和信息报送专用邮箱,提高了信息工作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二)扎实做好提案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和会后,通过智慧政协提案系统,开展全程电子化提案征集,共收到提案560件,经审查立案485件,占提案总数的86.0%,立案率比往年降低了8%,严把审查立案关,不断推动提案“数量型”向提案“质量型”转变。这些提案转交10市县区人民政府和70个市直有关单位4个中省驻榆单位具体承办。2023年,共征集社情民意信息588条,以《协商建言》整理、编发92期,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编报86篇,报送省政协96篇,在机关内部刊物《榆林政协》刊发11件;认真落实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严格执行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季度通报制度,完成社情民意信息工作通报3次,推进了社情民意信息的报送、采纳与落实。(三)规范工作程序。对收集的社情民意信息进行及时的分类、筛选、编辑、刊发、反馈和归档,逐步建立了社情民意信息的征集、办理、反馈机制,并主动加强了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组织召开全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会议,4个县市区政协和2个民主党派作交流发言,开展专题培训,努力推动全市政协系统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提质增效。加强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考核管理,认真评选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单位,认真落实季通报制度。全年,共收到社情民意信息686件,以《协商建言》整理编发78期,报送省政协106件,13件被全国政协和省政协采用。其中《关于加强医疗垃圾处理的建议》《关于推进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等信息得到了省级领导的批示,《修建太(原)榆(林)银(川)高铁,助力老区振兴》被全国政协采用。二、取得好的效益一是委员履职的重要平台。社情民意信息作为有效的补充,能够为委员履职提供更广的平台,丰富闭会期间委员履职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委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协商讨论提供客观依据,是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参政议政的基本素材,政协三大职能的履行,没有一项离得开社情民意信息。收到各县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部分政协常委的交流材料38篇,归纳整理出37条意见和建议,以《协商专报》呈送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供参考。二是改进调查研究的实践。调研社情民意信息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同时,还可以提高委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总结概况的能力,是难得的调查研究实践机会,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先后到外省等地和榆林市区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3次,向市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500份,累计收到意见建议135条。经过梳理和分析,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推进我市中心城市品质提升》调研报告。报告针对我市城市建设规划的引领性作用不明显、道路基础设施不配套、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不到位等6方面的问题,提出强化市辖区规划“一支笔”管控、加快城市快速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审批等意见建议20多条,以协商建言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三是“双向发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建言资政,反映现实生活中政策落实、干部作风、群众感受等情况,助推解决实际问题;从问题的发现到解决过程,又是群众思想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发挥着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加强宣传政协协商民主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市传媒中心联合开办“政协工作巡礼”专题栏目,全年共制作和播出5期,与市传媒中心广播电台合办“各界之声”栏目,全年共制作和播出6期,全年累计在省市新闻媒体刊发宣传稿件500多篇(次)。四是扩大政协影响的需要。通过发挥社情民意“轻骑兵”的特点,继续加强对政协信息网络单位工作的联系和指导。改进了《榆林政协》杂志栏目,全年出版6期,刊发文章240余篇,共计50余万字。改版了“榆林政协”网站,重新规划设置栏目,编发各类新闻宣传报道100余篇;进一步扩大“榆林政协”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开辟新栏目,刊发市县两级政协和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类新闻稿件200余篇,点击量达到5万人次以上。目前,市政协“一刊一网一号”已经成为了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社会各界了解政协、知晓政协和支持政协的重要窗口。三、工作中存在问题社情民意信息处同各党派团体和县(市区)政协的协作配合不够,形式单一,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还不贴切,社情民意信息的收集渠道狭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与其他履职工作相互贯通不足、共同促进不够。在调研、视察、民主监督等活动中信息捕捉不及时,归纳整理不系统,发现带有规律性、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少,信息工作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不强。四、整改措施(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开展政协信息工作,必须形成纵横相联、运转高效的信息网络,才能把信息工作做好。充分发挥专委会联系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委员参加调研、视察和外出学习考察活动,提供委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平台。积极引导委员知情参政,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撰写提案,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推动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二)继续加强对政协信息网络单位工作的联系和指导。定期组织开展对信息工作的研讨和交流。做到普遍号召与重点指导相结合,改变目前信息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工作“死角”和“盲区”现象。 全年共印发市政协委员会文件13件、市政协党组文件6件、市政协机关党组文件35件、办公室文件21件、办公室函件88件,办理各类文件1000余件,没有出现误时误事现象,档案齐备、安全,没有发生失泄密事件,确保了办文工作准确、规范、高效。一年来,市政协主席会议就“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月度协商计划、市级领导包抓重点提案等40多个议题开展重点协商,确保政协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完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各项机制。进一步细化信息工作的筛选、编辑、审签、报送、反馈、跟踪等程序,完善奖励制度。积极参加机关举办的各类学习活动,参与研讨5次8人次,讲党课2次,撰写心得体会文章10篇。组织各县市区政协和市政协各专委会参加省政协学习理论研讨会,报送理论研讨文章9篇。组织参与全省政协系统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筛选报送市县两级调研报告8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活动2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20余篇,提出意见建议350余条,以《建议案》《送阅件》《协商专报》《榆林政协调研》《建言献策摘报》等多种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年度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集体,走在了全省政协系统前列。五、下一步工作计划努力提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质量。认真学习政协理论及业务知识。重点学习《政协章程》,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历史地位和性质定位,切实理解掌握政协职能作用,努力促进政协工作的有序开展。积极参加市委组织的榆林大讲堂,市政协组织的委员培训会及其他各类集体学习活动,并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积极开展研讨交流,理论素养明显提升,履职能力明显增强。以提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质量为出发点,以提高采纳率为目标,充分发挥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在认真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和调动市政协委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积极性上下功夫,做到有所创新和突破。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