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财政监督检查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参与财税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预算管理有关监督工作;参与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工作;参与监督检查各县区市申报的中省市转移支付和使用情况;配合开展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监督检查有关工作;参与全市预决算公开监督工作;参与拟订全局内控制度和办法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财政系统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局内执行相关财经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情况。 | |
住所 | 榆林市新建北路125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戈 | |
开办资金 | 19.1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财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48万元 | 8.9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财政监督检查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3年主要工作2023年,我单位在财政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以学习教育为先导,筑牢思想根基坚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全员的“必修课”,将学习教育贯穿始终,召开为期一周的专题会议,系统学习各类重要会议精神,不断强化理论学习,筑牢信念信仰之基。(二)扎实开展预决算公开专项检查工作按照市级制定的统一公开模板要求,本单位对2021年决算114个部门、80个所属单位(抽查),2022年预算113个部门、390个所属位,2023年预算113个部门、379个所属单位预算公开的完整性、细化程度、准确性、内容完整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开展了专项检查,共查出并整改问题1000多条。同时对省厅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梳理并转发各部门单位,通过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整改。(三)开展会计信息质量与重大政策检查按照工作计划,中心开展了会计和评估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预决算公开的的真实性、专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内控制度的执行等方面。本次检查,全市共抽调财政检查人员91人,其中聘请专业人员13人。选取95户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监督检查。检查发现存在问题单位49户,发现问题涉及资金共80891.91万元,问题涉及原始凭证不合规、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未及时清理往来账户、非税收入未及时上缴等。查出的各类问题,已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整改,目前已整改问题64个,涉及金额12611.82万元,未整改问题将持续跟进,确保全部完成整改。市本级重点对榆林市教育局、榆林市教育考试院、榆林市教育技术中心、榆林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高新第一小学、第二十六幼儿园、实验中学、榆林中学、北师大榆林学校、榆林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共11家单位2022年度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着重关注被检查单位会计基础性工作是否薄弱、会计核算是否合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等。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各单位,并出具检查报告,限期报送整改情况。开展功能企业调研按照年度工作安排对12县市区2023年度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进行考核调研,围绕县市区2023年会计信息质量开展、预决算公开、以前年度发现的问题整改等几个方面进行。实地了解各县区工作开展情况、工作亮点和存在的困难。并结合全年工作进行综合评比,对工作优良的县区进行通报表彰。专项审计的整改按照《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对审计查出2021年度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督查的通知》(榆人办发﹝2023﹞31号)文件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对定边县人民政府和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能源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水务集团8个市级部门审计查出的2021年度突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通过座谈,查看整改资料,访谈等方式了解具体整改情况。对个别未整改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整理形成了报告并汇报市人大。此项工作获得各方的高度认可,获得市人大通报表扬。(六)牵头修订榆林市内部控制制度(办法)根据局党组研究,由监督检查中心牵头完成修订榆林市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办法。截止目前,相关责任科室已完成7项制度(办法)、《榆林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榆林市财政局信息系统管理风险内部控制办法》、《榆林市财政局预算编制风险内部控制办法(试行》、《榆林市财政局机关运转风险内部控制办法(试行》、《榆林市财政局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办法》、《榆林市财政局法律风险内部控制办法》、《榆林市财政局政策制定风险内部控制办法》其余3项正在修订(制定)中。(七)出色完成创文包抓小区工作为了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监督检查中心成立了四人包抓小组,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拾捡烟头、扫除垃圾并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清理楼道内堆放的杂物,对占用通道的非机动车辆及时劝阻和进行停放指引,督促小区临街门店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度,慰问为城市保洁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等。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按照局机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开展调研,形成2篇调研报告,并上报局机关。调研工作在促进建立完善财会监督工作长效机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会计评估和监督检查促进了被查单位、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公允性、及时性,促进了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化,效益最大化;预决算公开是反映政府活动的重要窗口,也为公众了解政府活动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提供了依据。(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财政各项资金专项检查,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强各项财政资金绩效管理,针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化财政监督及绩效评价工作,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加大外部监督力度,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安全有效,有力促进社会发展,助理乡村振兴及经济建设取得积极成果;三是进一步深化财政大监督工作机制建设的需要,推动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挖掘自身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监管盲点和薄弱环节;四是被检查单位也能通过财政监督检查,提高自觉守规守纪、主动整改落实的意识,将因法规盲区或政策理解片面可能导致的管理隐患直接归零,有效提升财政监督检查结果的应用实效;五是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提升国有企业资金配置水平、节约资金,促进财政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财政监督执法质量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程序不够规范,财政检查通知书回执、财政检查报告、财政核查情况说明、财政处理决定书等需更新、规范、完善。(二)财政监督检查队伍力量薄弱。机构改革后,市县区机构设置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机构名称。县市区财政对财政监督检查业务重视程度减弱,专职从事监督检查业务人员极大的削弱,致使开展的几项监督检查工作部分流于形式。(三)财政监督机构与税务、审计、监察以及政法等部门联合执法配合不够,财政监督的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四、改进措施(一)规范财政监督检查程序。严格按照财政监督检查流程办事,更新、规范、完善财政检查通知书回执、财政检查报告、财政核查情况说明、财政处理决定书等。(二)向上级积极反映监督检查机构设置、人员现状。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这个问题光靠市本级组织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将持续积极向局党组和省厅对应科室反映监督检查力量现状,以取得上级支持,来充实现有力量。(三)积极与税务、审计、监察及政法等部门沟通交流,妥善利用其它部门资源,积极配合联合执法,发挥财政监督整体优势。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常态化对市本级政府预决算、市本级各部门预决算、县市区级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情况继续进行公开检查,确保财政预决算完整、规范、细化、真实公开。提高财政预算公开透明度,切实保障公民对政府部门财政经费收支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调整监督检查工作思路,切实履行会计评估监督检查职责。依托陕西财政云的大数据支撑,调整财政监督方式,实现监督与管理并重,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实现财政资金监督全覆盖。(三)加强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做到查管结合,以查促管,构筑成一个包含内部控制建设、预算及预算绩效管理、会计核算、决算、绩效为主线的财政业务管理流程,从制度规范上实现核心业务无缝衔接和完整闭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制机制。(四)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研究制定符合中心实际的党建工作计划,以党建促业务,高效完成工作任务。(五)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素质提升,确保监督队伍在业务能力上“术业有专攻”,注重务实运用。(六)完成省财政厅和市财政局下达的其他专项检查及局领导安排的其他监督检查任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