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中共宜川县委理论讲师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政策宣传,促进社会发展。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对在职干部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其他理论培训和讲座工作。 | |
住所 | 宜川县党政综合办公大楼1211室 | |
法定代表人 | 王奇梅 | |
开办资金 | 6.2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宜川县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7万元 | 29万元 | |
网上名称 | 中共宜川县委理论讲师团.公益 | 从业人数 1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物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组织领导下,我单位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加强县委中心组学习年初,以宣传部文件下发了《2023年全县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意见》、《2023年全县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工作计划》,并将文件印发至县委中心组成员及全县各党工委,明确了中心组学习学习任务、学习要求,确保学习不走过程,发挥实效。不断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旁听、管理、考核等制度,使各级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采取集中学习、专家辅导等方式,全年(一)组织开展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12次,研讨交流49人次,并撰写了调研报告、学习心得或理论文章68份。全县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累计集中学习373次,研讨交流642人次。县委宣传部、县委讲师团对丹州街道、云岩、秋林和城建、民政、文旅、经发、农业农村8个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进行了旁听点评指导,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了信仰信念,筑牢了思想根基。二、常态化开展党的政策理论宣讲认真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两会”精神、延安精神等宣讲活动。一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全面深入各党委(党组)集中开展宣传宣讲,并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上进行集中学习。累计开展线上宣讲7次,专题讲座15次,专题研讨18次,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5次;领导干部带头宣讲31场次,各党委线上宣讲25次,开展专题讲座55次,专题研讨72次,“到群众中去”文艺宣讲宣讲活动2次,进一步扩大了宣讲覆盖面,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得到贯彻落实。二是全国“两会”精神宣讲。宣讲60余场次,听众3000余人。三是开展《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宣讲。宣讲30余场次,听众5000余人。四是开展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宣讲。宣讲58场次,听众9800余人。五是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县委理论讲师团联合县委党校组建宜川县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宣讲团深入壶口镇、交里乡、中山社区等基层一线共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集中宣讲10次,受众413人次;各党委党组开展宣讲活动177次,覆盖5406人;开展“到群众中去”文艺宣讲进基层活动1次,此次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创新了宣讲形式,现场群众300余人、“爱宜川”App、融媒体官方抖音号线上观众16328人。三、扎实开展文明实践一是开展阵地建设、业务培训,强化示范引领。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标准,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全县共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7个,实践站11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实践基地2个,形成纵向覆盖到县乡村,横向辐射进机关单位的“1+7+116+N”的文明实践网络体系。二是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目前我县建立了以县长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各党委组建了28支志愿服务大队,“宜小”系列志愿服务队36个,332支志愿服务小队,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爱心大篷车”“女企业家协会”“蓝天救援队”等1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开通“同心筑梦”志愿服务热线,征集群众急难愁盼信息,同时在镇村两级打通人大、政协在各乡镇设立的“人大联络站、“社情民意工作室,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议事会”四个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倾听群众的内心声音和真实诉求,截至目前共征集群众诉求312条,目前共实名注册志愿者14362名。三是聚焦目标任务,不断丰富文明实践内容。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围绕各党委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先后开展了惠民政策巡回宣讲、“我为群众办实事”、“万粽飘香,浓情端午”“车让人·人守规”等文明传承、爱心敬老、爱心捐赠、爱心义诊志愿服务活动,四、取得的主要效益一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这条主线,切实加强理论宣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全县形成了领导带学,干部研学,群众热学,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浓厚氛围,为建设生态、开放、幸福新宜川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五、存在问题一是理论学习的实效还不够明显。部分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在贯彻执行上存在片面性;二是理论学习方式有待改进。从宣传教育的形式手段上来看,理论学习单向灌输多、双向互动少,大讲堂多、小组讨论少,让理论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让群众对理论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三是受场地等因素限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仅限于达到基本要求,缺少部门特色和创新内容。六、整改措施一是扎实推进理论学习,将党的理论政策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使领导干部提高政策学习的实效性实用性;二是创新学习方式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三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着力打造示范所、站;四是创新文明实践活动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七、下一步工作打算讲师团方面:继续抓好中心组学习。丰富专题研讨和学习内容,增加交流发言人数次数,争取达到常委、政府部门县级领导全覆盖;丰富学习方式,开展实地研学活动,采用“边看边听、边学边悟”的方式,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增强学习实效。大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延安精神等方面的理论宣讲,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理论宣讲“五进”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志愿服务上下功夫。按照党员干部带头、专业人员跟进,乡贤人士参与的要求,整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充实志愿服务队伍。精准对接基层期盼,有序开展活动,通过我们实实在在的志愿活动,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结合融入上下功夫。立足我县实际,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贯穿融入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进一步融合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运用学习教育、专题宣讲、道德讲堂等多种方式,精心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基层群众文明素质。在“五个”渠道上下功夫。利用好人大设立的“人大联络站”、政协设立的“社情民意工作室”、“村民议事会”、“同心筑梦”志愿服务热线、志愿者等五个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新模式。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