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气象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研究气象科学、促进科技发展。天气气候监测、预警预报、气象探测、资料处理、气象服务、防雷电安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与实施。 | |
住所 | 渭南市高新区东路27号 | |
法定代表人 | 白作金 | |
开办资金 | 2320.26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668.28万元 | 2676.4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渭南市气象局.公益 | 从业人数 7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无变更登记。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高位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8月1日省人大副主任、渭南市委书记调研气象服务、城市内涝防御等工作,2日市委召开常委会听取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工作汇报;5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渭南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全市10个县市区政府均印发了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今年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等市级领导6人次到气象局调研指导工作;主管副市长刘宝琳代表市政府4月底亲赴一线慰问看望华山气象站全体干部职工,亲自到中国气象局向毕宝贵副局长汇报工作;秦岭与黄河流域(渭南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程、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工程、现代农业气象保障工程等3项“十四五”规划项目获政府立项批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全面发挥气象服务保障安全生产作用。针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多次召开动员会、调度会、工作推进会。组织市级各部门召开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联席会议。修订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迭进式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细则》等5项制度,组织开展了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应急值班工作培训。累计发布各类预警信号129期,气象信息快报等决策服务产品289期,精准预报5次暴雨天气和高温过程。下发增雨作业指令6期,防雹指令20期,开展防雹增雨作业27次,消耗火箭弹709枚。配合地方政府完成了6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组织5辆车、20名业务人员圆满完成中国-中亚峰会专项活动气象保障服务,5名同志受到省局通报表扬。3.强化“乡村振兴”和驻村帮扶气象保障服务。印发《渭南市气象局2023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点》。率先制作小麦成熟期预报图,精准开展麦收“烂场雨”气象服务,得到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赞赏,要求全市涉农部门“挂图作战”,钟洪江副省长在6月4日全省抢收抢种工作调度视频会上提出了表扬。联合向阳红果蔬专业技术协会为我局帮扶的华州区瓜坡镇椒农开展花椒秋管培训。我局农气中心科技人员、农技专家定期到包联帮扶村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为当地的合作社和白芨种植基地及时提供科学方案,助力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再次(连续两年)考核表彰为“优秀”等次。4.切实履行气象监管职能职责。针对气象行业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双随机、一公开”防雷安全检查。联合市发改委积极推进气候可行论证工作。对接市安委会将防雷安全作为市安委会专项检查重点工作。与文旅局联合发文加强全市旅游景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与教育局联合发文加强全市教育系统及学校防雷安全管理。组织市县两级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单。印发工作方案,扎实开展重大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改工作。5.深化“气象+”赋能,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与市生态、农业、水利等10多家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提供专业气象服务。联合各级县政府积极创建渭南境内的“气候生态品牌”,截至目前,富平柿饼成功创建陕西首个“国字号”气候好产品,韩城花椒成功创建陕西首个气候好产品。大荔冬枣、潼关软籽石榴等一批生态气候好产品创建均获当地政府支持。华州金堆镇积极申报纳凉旅游目的地。通过以上措施,提升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价值,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各类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有力,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人影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程度,特别是在暴雨预报和防雹增雨方面,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为政府决策和科学应对赢得先机,及时实施防雹增雨作业,为我市防灾减灾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地方政府好评。取得服务及减灾减损经济效益4500多亿元.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应急体系改革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运行还需要深入探索,部门合力还需加强。2.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需求还有差距。3.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还需加强,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开展气象服务的能力还有不足。(二)改进措施1.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2.以项目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追赶超越和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策划包装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重点项目。3.继续推进“秦智”智能预报系统本地化应用,提高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和决策服务水平,尽最大努力满足社会需求。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坚持项目带动、创新引领,强化气象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推进市、县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立项落实,做好省部合作协议市县配套项目实施。加快气象站网和雷达系统建设、市局雷达数据中心及业务平台、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局市合作协议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好毕宝贵副局长与刘宝琳副市长在京会见达成的共识。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紧扣渭南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区位气候优势,申报华山景区“天然氧吧”和特色农产品“气候好产品”品牌,促进气候生态价值转换。做好新建雷达项目建设规划、选址用地和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的争取,确保中国局项目下达后早日建成发挥效益。2.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进一步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优化部门间重大灾害性天气综合会商研判调度工作流程,完善气象部门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高等级预警“叫应”机制和联动情况上报制度。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快速复盘总结。建立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化力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3.深化“气象+”赋能行动,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深入开展“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旅游、能源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联合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发布山洪地质灾害、旅游、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警信息。联合公安、交通部门深化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风险预警服务,面向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不断丰富分众式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做好城市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开展面向水电气热交通等城市安全运行不同场景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启动第十八届全省运动会气象保障服务准备等前期各项工作。4.持续推进气象改革,更好的服务地方社会。全面推进气象部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选人用人管理改革等。加强创新管理和综合考评工作,通过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持续提升科学管理效能,营造良好的气象事业发展环境。全面探索推进气象服务更好的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财产安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