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杨陵区> 杨陵区电化教育中心

杨陵区电化教育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15 11:50
单位名称 杨陵区电化教育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抓好基础教育网络中心的建设和全区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组织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整合等工作,开展各项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及课题研究。
住所 杨陵区农科路2号
法定代表人 徐党谋
开办资金 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杨陵区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0.49万元 0.27万元
网上名称 杨陵区电化教育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上年度,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变更事项等。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体如下: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建机制,夯实“数字教育与技能提升”工作基础。今年以来,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组织参加陕西数字教育大会线上线下会议的通知》《关于组织参加陕西省小学生趣味编程普及行动线上培训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陕西课后服务平台应用工作的通知》《关于举办2023年中小学影视教育系列活动的通知》(微视频、影评等活动)《关于开展全区中小学“数字校园”普及行动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以数字教育普及行动为抓手,以机器人教育为创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提环境,夯实线上线下课堂教学应用基础。2023年3月底区局与联通、电信公司分别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对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实施光纤提速降费联网攻坚行动。4月初在区级智慧校园管理平台里为各中小学校分别开通了网络阅卷功能,为减轻校园资金负担,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入应用,支撑校园安防监控、在线教学、日常管理等活动需求,构建高速、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环境,助推杨陵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三)强素养,打造智能型教师队伍。一是11月初安排局机关、教研室、电教中心及各校园管理人员开展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应用培训;11月中旬利用第三十三期教育大讲堂契机邀请省内知名专家白浩对全区1700余名教师进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专题培训,逐步提高领导层、管理层和一线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内涵,为课改活力不足、时效性不强、融合创新不足夯实理论和技术基础。二是坚持以赛促教活动,利用专递课堂教室、智慧教室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评选活动,让多媒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三是积极做好第五届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共申报课题31个,立项10个,均已顺利结题。(四)结对子,建立示范校进行区域推广。为了更好发挥体系作用,我们依托“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区智慧校园管理平台”,为14所城乡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目前有张家岗小学和张家岗五星校区、五泉中心小学、揉谷中心小学和新集小学线下已进行对接教学活动,还制定具体帮扶方案,个别学校已经如期开展名师直播课、点播课。为了发挥结对帮扶的示范效果,深入推进“数字校园普及行动”,以信息化手段深化杨陵城乡教育联盟。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构建专递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网络送教专递课堂教学活动。1月份以来,我区各中小学利用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已开展示范课73节,其中示范直播课53节,示范点播课20节,教师报名1719人次,累计开展直播课360节,报名6157人次,专递课3节、网络教研活动1次;区级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直播课9节,教师报名303人次,累计开展直播课632节,报名11582人次,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让城乡教育在数字化新形态下更加公平。(二)聚焦课堂革命,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机器人、编程、无人机、3D打印、电影制作等教学,丰富学生第二课堂。4月份以来,在线参加趣味编程学习的学生已达700多人,报名参加省级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24支,参与学生48人,参加创客教育短道速滑队伍2支,参与学生6名,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平台,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三)聚焦活动平台,拓展提升空间。组织区内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省厅机器人大赛、编程竞赛、“爱挑战”等活动,使学生学习到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展示等技能。2月份开展了第七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活动,共收到各类作品117件,向省级决赛推荐优秀作品17件,其中8件作品获得省级荣誉;4月份开展了第二十三届学生信息化素养实践活动,推荐计算思维作品4件、数字创作作品27件参加省级比赛,其中数字创作作品一等奖2个、三等奖6个,计算思维二等奖1个共9个作品获得省级荣誉;另有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竞赛参赛队伍24支、创客项目参赛队伍2支参加省级比赛,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竞赛一等奖6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共13支赛参赛队伍获得省级荣誉;3月10日至5月20日先后起草、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杨陵区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认真协调、组织全区3079名学生参加2023年杨陵区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为96.72%;5月初,印发了《关于举办2023年杨陵区中小学影视教育系列活动的通知》,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撰写影评稿件,参加影评及微电影创作活动。截止9月底共收集微电影作品4部,影评54篇。(四)聚焦两个创建,普及数字教育。为了有效推动数字校园普及创建及区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10月10日至20日区教育局组织评估专家组通过进课堂、看部室、查资料、师生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综合评审、打分等环节,对10所数字校园普及创建校和7所创建区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开展评估、验收工作,专家组对各校园做出多维评价,有效反馈,为各校数字校园后期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五)聚焦网络安全,规范用网行为。5月份,重点对局机关5台涉密计算机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排查,对46台办公计算机进行防病毒、IP核对、系统重装、升级和数据库更新;9月初借助“智慧校园”平台对全区教职工进行了“加强计算机安全意识和防范知识”的线上培训,让职工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人防与技防结合,确保单位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逐步提升师生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规范师生用网习惯。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机构设置不完整。区电化教育中心工作人员紧缺(目前仅有4人),无法满足日常工作及各类活动开展需求。学校电教部门负责人多数是身兼数职的教科室主任(由于学校教师紧缺,甚至还有毕业班的教学人员),各类平台应用、数据统计、活动开展等工作都由这类人员负责,省上的平台多、账号多,没有统一大平台,造成工作人员经常忘记平台的地址、密码。(二)资金保障不到位。学校生均经费早已满足不了宽带光纤、硬件教学环境、软件应用环境、创新空间等方面的支出。5所初中计算机教室共13间,其中12间为2012年以前购买,配置低,已适应不了每年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和正常的教学工作。(三)教学联系不密切。部分学校还停留在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理论,穿“技术”新鞋,走“传统”老路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专递课堂”、“编程教育”等信息化教育特色,导致“教育数字化”工作不温不火。(四)数字素养不齐备。部分学校的师生在文化素养、数字意识和数字技能三个层面上还存在一些差异,不具备信息搜索、下载、加工整合和存储管理等能力,存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隐患。整改措施:(一)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形成高品质教育资源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整合度。(二)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教师,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要求教师具备信息素养、基本操作技能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三大要素,切实增强他们的信息化建设意识和应用水平。(三)深化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整合。加强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合作,打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完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步性,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流、资源流、优秀经验流,实现全方位整合。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中省和区级智慧教育平台为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拓展教师培训渠道,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和应用,确保2023年10所学校和2024年8所学校通过陕西省“数字校园”普及行动省级抽验工作。组织开展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二)稳步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和教育扶智工作,组织开展教师微课大赛、课题征集、学生信息素养综合实践、网络“爱挑战”等活动,逐步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全区教育发展。(三)持续推进区级智慧教育示范校评选,指导农村学校促进数字化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智慧教育基础环境改善、优质资源共享、应用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延伸等工作,探索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与创新教育研究,推进“数字化校园”三年内在我区全面普及。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