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

榆林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15 08:31
单位名称 榆林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教育,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培养知识产权服务人才。
住所 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南路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4楼415室。
法定代表人 惠国雄
开办资金 15.9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8.6万元 16.8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榆林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省知识产权局工作部署,按照市市场监管局党组的工作要求,着力推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工作,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简要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知识产权宣传得到加强。四月份和六月份分别在万达广场和榆林学院开展知识产权大型宣传活动。利用城区标志建筑物广告外屏、LED广告屏等媒介可视化动态发布宣传内容;开设知识产权微信公众号宣传专栏,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推送专题宣传片。利用《中国知识产权报》4·26特刊,开展知识产权有奖竞答。(二)知识产权培训持续强化。通过视频远程教学和实地授课方式,不定期对各县市区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十月份举办全市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培训班。安排业务人员分赴上海、武汉、东莞、银川等地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提升能力。每周坚持采取宣讲与讨论相结合,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积极参加中省知识产权部门组织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重要网点交流研讨、知识产权优秀案例分享、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培训等培训研讨活动。(三)专利创造质量不断提升。积极提升知识产权创新主体创造运用能力。对接榆林学院陕西现代能源化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深入挖掘高校和企业专利创新能力,推进专利转移转化和开放许可,提升创造质量。在企业通过认证的基础上,与辅导机构深入合作,开展专利战略、专利维权、商标注册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工作,促进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高价值专利大赛。开展非正常专利核查和专利抽样调查工作。(四)商标品牌建设进展明显。积极开展商标品牌建设宣传活动,引导企业运用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榆林商标品牌全面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牵头承办“陕西好商标评价申报工作。(五)地理标志培育步伐较大。强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和保护,培育申报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积极对接各县市区,深入企业和相关经济组织,督促开展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业部)批准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向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转化的统一认定工作。(六)入园惠企力度继续推进。根据省知识产权局等多部门下发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三年行动方案,有序推进知识产权入园惠企工作。深入县市区开展企业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摸底调研,详细掌握企业信息及专利、商标发展情况。四月份承办陕西省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上线启动运行陕西“知助行”服务小程序,发布中行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最新融资政策,发布《陕西省氢能产业专利导航》报告,碳捕集、碳利用以及氢能产业专利项目推介路演,举办知识产权证券化与信用风险防范专题讲座,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区管委会分别与中行榆林分行签订《合作协议》。加强知识产权“知惠行”金融服务,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七)维权援助服务有序开展。配合知识产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知识产权执法机构,经常性开展法律法规、申请授权程序、法律状态检索、纠纷处理、侵权判定等咨询服务工作,加强与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陕西现代能源化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市检察院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联系,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为全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授牌,正式启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属地服务。督促县市区维权援助站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有序运行。结合“知识产权万里行”活动,深入县市区,就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运用与促进、地理标志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等相关业务,开展一系列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八)干部队伍建设紧抓不放。十一月份,组织干部职工赴清涧、绥德,开展“强化思想淬炼,传承奋斗精神”主题实践活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针对支部党员较少情况,党员学习会议一般扩大到普通职工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增大受益面。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党支部书记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全力服务创新创造》和《学习新思想,展现新作为》为题讲授专题党课。围绕中心制定的“集体学习百小时,提质增量保位次”目标要求,结合市局安排的学习计划,干部学习常抓不懈。开展作风能力提升行动,细化完善考勤和学习等制度,严格请销假管理。开展监管政策共学、风险隐患共查、清正廉洁共促活动,推进“三个年”建设,忠诚履职、担当尽责。推进模范机关创建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包抓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二、取得的效益全年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接受咨询700人次。推送短信30余万条,发布可视化宣传内容10余起,有奖竞答参与人数1000余人。不定期深入各县市区作4方面业务授课,5次派干部赴外地交流学习,全年业务培训达500余人次。截至10月,全市专利授权2993件,列全省地级市第2位。有效发明总量822件,列第5位,万人发明拥有量2.270件。组织5家企业参加高价值专利大赛。核查非正常专利951件,已撤回855件,撤回率89.96%,抽样调查我市涉及专利相关企业18家,全方位了解专利运用情况。组织20家企业申报“陕西好商标”,4件商标入选,“陕西好商标”累计达10件。截止9月,全市商标申请量5393件,注册量2923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有效商标注册量36410件,居地级市第3位。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企业达81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使用企业31家,累计112户,全省排名由去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1位。组织农产品地理标志向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转化认定工作,我市1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已全面完成申报材料提交工作。征集质押融资需求企业58户,梳理12家企业与中行榆林分行签订质押融资协议,融资金额20亿元,融资意向12亿元。启动运行14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开展“知识产权万里行”活动8次。组织主题实践活动1次。举办为期7天主题教育读书班,全年集体学习约80万字。开展“三共”“三个年”活动,与2个创新主体“结对子”,先后投入3万余元优化“创文”包抓小区环境。三、存在的问题2023年,我中心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中心编制不足,业务科室负责人空缺,人员配备不到位,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工作亮点不够,还需在工作创新上下大力气。整改措施一是坚持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进一步拓展,加大外出调研和培训频次,进一步开阔视野,推动中心现有人员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以新一轮知识产权机构改革工作为契机,积极向上级争取增加编制,配齐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职工,推进新一年的工作出亮点、创佳绩。五、2024年工作计划(一)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加强知识产权常态化宣传,适时组织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适时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企业、学校专题讲座,提高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社会知晓率。加强外出交流学习培训,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二)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发挥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的作用,开展能源化工领域知识产权情况调研,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特色农业等领域,积极提供全方位的援助服务。(三)加强地理标志服务工作。加强地理标志业务指导,培育地理标志优势产业,打造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加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培育地理标志商标,发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四)加强高价值专利的培育。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和榆林学院,培育发明专利,提升我市专利质量。在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进一步实现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的增长提升,逐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五)加强专利商标与金融结合。强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建立质押融资需求信息清单,即时向金融机构推荐。以特色产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重点,挖掘专利商标资源。推动企业专利保险。(六)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管理。按照“集体学习百小时,提质增量争位次”的思路,注重学习培训,提升干部能力,明确科室职责,严格干部管理。持续推进“三个年”建设,有力支持全面创新。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