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延安分校(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 |
住所 | 延安市新区北区西环线 | |
法定代表人 | 王红霞 | |
开办资金 | 60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新区管理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75万元 | 98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9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业务开展情况(一)教育教学工作1.科学解读,集体研磨。一是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学期初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梳理。学科组通过组长首次超周备课、组员“电子+手写”结合二次备课、组内研课反思三次备课的形式,做到了对教材的统观把握、精研细磨、科学施教、有效教学。二是学校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进而提升教学效率的“二次质变”,最终实现国家课程育人主体功能。2.作业提质,融合创新。一是基础性作业——变“狂轰乱炸”到“精准定位”。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选题分层布置作业,既有保底目标,又有弹性目标,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差异。二是知识梳理类作业——变“散点练习”为“结构构建”。把每课时内容、每单元内容的散点化练习改变为将知识结构化梳理,如思维导图、错题本,巩固、深化和拓展已经学过的知识。三是游戏类作业——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针对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的规定,在广泛收集、细致比照、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一、二年级的知识点加以整合,设计了以扑克牌、卡片、手指为主的一系列游戏。四是阅读类作业——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发展”。通过整本书阅读、亲子阅读等方式,创建“书香校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五是实践类作业——从“书上知识”到”身边学问”。作业设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形成“教学-问题情境-作业解決-引导关注社会与实践”的发展脉络,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运用,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学科素养。3.研学并举,共同发展。一是主题教研。中心教研组聚焦学科教学改革突出问题,以业务学习、专题辅导为基本教研形式,学年内组织开展大教研活动16次,旨在推进学科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专题互研。互研组以计划撰写、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标学习、问题研讨、作业设计为抓手,突出“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研修过程。三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路,面对课堂教学改革,我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问题分析、理论学习、专题讨论、课堂实践、案例剖析、反思总结等实践活动,使课题与课改有机结合,教研与科研有效融合。(二)教师队伍建设与能力培养1.精准培训强队伍。一是学校制定菜单式培训课程,结合各年级的培训需求分批培训,精准培训,实现教师有效培训,实行教师月考制度(教师基本功考核、文化基础知识、校本研修50问、新课标考试等)和教师党课的开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二是专家入校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讲座、论坛、沙龙、研讨课等二级培训形式经验分享,实现共同进步。2.骨干引领建梯队。一是借助学校的“三·三”教师梯队,通过“导师制”的引领、“青训营”的打磨、“骨干示范课”的带动、“学科互助组”的扶持、“课题工作坊”的协作、“名师沙龙”的经验汲取、“教师微讲堂”的自我提升,帮助教师准确定位,引导教师逐级而上。二是打造“蓓蕾”“初荷”“盛桃”“金管家”等品牌教师、品牌班主任,分层打造好名师团队和骨干团队,在“扬长实践”中体会快乐发展,在和谐团队中感悟幸福职业,在自主改变中形成健康自我,在爱的付出中享受价值人生。3.教学活动促提升。一是学校对教师“三字一画和普通话”基本功考核建档,入职前有岗前培训,分科辅导,入职后有导师领航,同步跟进,以十大课型指导提升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八项大赛促进教师专业提升。二是推广“思维导图”备案,完成“下水作业”,创编“特色作业”,让教研成为常态,让互研成为习惯,将“教人”发展为“育人”,打造“书香校园”,为教师提供学习服务。(三)学校德育与安全1.学校德育工作。一是打造“一校一品”。学校全面开展以“育爱晨会”为内容的“一校一品”特色德育创建活动,创新晨会形式和内容,以“班级主题展示”“红故事宣讲”“科学小实验现场讲解”“值周总结视频展示”几个版块组成,形式多样、直观有趣,主持词上下互动,现场气氛热烈,让短短的40分钟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二是注重学生评价工作。以“红塔评价体系”引领孩子们成长,每学期评出“文明塔”“智慧塔”“健康塔”“艺术塔”“创造塔”红塔少年,对应“德、智、体、美、劳”,体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三是重视多元发展。学校坚持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扎实组织各类团队活动,2023年我校通过社团教学,涌现出许多精品社团,多次在校内外的演出中获得好评。四是家校携手共育。通过每学期的“家长成长训练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专家型”父母,让《家庭教育促进法》在育人过程中得到具体落实。截至目前,我校“家校共育”初具品牌,形成“爱的引领”“爱的实践”“爱的评价”“爱的分享”“爱的服务”“爱的荣耀”等特色版块,并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首批家校共育示范基地”。2.学校安全工作。一是学校配备了9名专职保安,配备了一键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联网,成立了“护学岗”,“四个100%”已完成。二是2023年两次联合城管、交警和工商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联合整治,有效改善学生上下学安全状况。三是在开学初、放假前、新生入校后都会进行安全教育,共开展了五次安全教育,一次法制进校园教育和三次安全应急演练,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3.信访维稳工作。一是学校各处室按其职责处理相关信访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原则,及时、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家长等反应的问题。二是对来访人员做好接待工作,并认真登记,及时给予明确答复,上级批转的信访案件认真办理,及时将结果上报。二、取得的社会效应(一)打造爱慧课堂1.“双培养”“双驱动”,提升“红塔教育”的第一课堂。围绕建好高质量“第一课堂”主阵地,聚焦“育人者先自育”,探索“把骨干教师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的师资“双培养”机制;聚焦培养学生的德行品质和思维品质,探索“双减”背景下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双驱动”机制,绝对保障国家课程育人的主体地位。2.“全域性”“全链条”,打造“红塔教育”的第二课堂。以红色体育为主体,系统思维和生活实践为两翼,打造“一体两翼”的“多维度生态教育社区”下的特色社团课程,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发展需要,并将“文明塔、智慧塔、健康塔、艺术塔、创造塔”的全链条评价体系贯彻其中,打造第二课堂的培养生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全面发展。3.“融平台”“融方式”,发展“红塔教育”的第三课堂。依托延安丰富红色资源,学校一体设计、统筹安排各活动载体,开发“育爱晨会”“四节两会两展两长征”“十大美育课程”等系列特色实践课程,实现多平台之间互相匹配的放大效应;学校整体规划、有序布排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创新“红色小喇叭”宣讲团、“寻访先辈足迹”“说唱塑画写,童心颂党恩”等系列红色主题课程,形成多项目之间互相支撑的指数效应,推动形成课后服务项目化、特色活动主题化、多元选择菜单化的立体空间。(二)开展美育课程1.打造“品牌德育活动”。学校通过“四节四会两展两长征”和“十大红色育人课程”等系列活动,让红色文化在课程中固定下来,在生活中丰富起来,在实践中绽放开来,让“红色基因”流淌在学生的血液里,渗透进学生的骨子里,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注重社会实践活。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借助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采用亲子合作、学生互助等形式,在实践中提升学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大的提高了队员们的民族自豪感。3.丰富育人路径。学校践行“人人承担育人重任,堂堂渗透育人内容,处处蕴含育人寓意,时时贯彻育人思想”的育人思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师德演讲”“金点子论坛”等学习培训活动,弘扬高尚师德,让每一位教师都铭记育人“初心”,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三、存在问题(一)教师师资短缺比较严重随着学校办学声誉的不断提升,学区范围内适龄儿童逐年增加,学校面临的办学压力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学区范围内适龄儿童正常入学,学校不断扩充班额,目前已经达到71个教学班。班额不断增加,致使教师短缺现象日益明显。(二)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学校现有省、市级教学能手33人。这批教师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承担起了教师培训与培养大旗,引领和带动一大批教师专业成长和全面提升。但是,人事代理教师队伍过于庞大,流动性大。学校花费大量精力气力培养起来后,稍有建树却一走了之。(三)南北校区互融互通亟待解决目前,学校南、北2个校区被一条马路阻隔,为学校的管理,互融互通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学校在开展社团活动、教师间的交流促进带来较大影响。四、整改措施与下一步打算按照中省市区要求,我们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延安精神办学育人,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谋划“十四五”教育发展。制定出台《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延安红色教育发展,牢牢把握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学校特色化发展开启新征程。二是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以省级文明校园创建为载体,大力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努力创建陕西省文明校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三是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本领。在国家“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将教师人文素养建设贯穿教师培养及教师教学工作全过程,把立德树人渗透到教师教育各方面。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