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计划的起草和辅导材料的编写;为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提供服务。 | |
住所 | 志丹县党校 | |
法定代表人 | 高昀 | |
开办资金 | 16.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志丹县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75万元 | 6.7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文明实践办 | 从业人数 1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今年以来,志丹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厅字〔2018〕78号)和《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厅字〔2021〕43号)文件精神,狠抓文明实践阵地建设、队伍管理、活动开展、载体创新、机制健全,不断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助推全县文明实践工作稳步开展。一是打造完备完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提升县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整合保安革命旧址、中共永宁山党支部等红色教育遗址65处,整合城区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篮球馆、体育场、文化中心大礼堂、机关单位会议室等部室场馆272处,设立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文化传承基地、20个科普示范基地,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建成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升镇(街道)文明实践所建设,整合乡村少年宫、农技推广站、计划生育站、综合文体中心、司法所、县图书馆乡镇分馆以及县文化馆乡镇分馆等基层站所场馆344处,按照有文化站、文明广场、图书室、学习讲堂、矛盾调解室、志愿者服务站、文明实践一条街的“七有”标准,建成13个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提升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建设,整合农村党员活动室、普法工作室、农村卫生室、科普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以及农村健身广场等各类活动广场897处,按照有学习讲堂、文明广场、图书室、“大喇叭”广播室、秧歌队的“五有”标准,建成119个村级文明实践站。提升文明实践点位建设,整合文化演出车、普法宣传车、农业科技直通车、流动服务餐车等服务车辆47台;整合锣鼓、唢呐、二胡等演出乐器3000余件,歌舞服饰、舞蹈扇子等演出道具2000余套,移动音箱、无线话筒等演出器材600余个,在居民聚居区、窗口单位及重点公共场所,打造212个文明实践示范点,构建起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二是组建多元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加强志愿服务队伍,招募有觉悟、有热情的志愿者,成立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8类常备队伍,以及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507支。加强志愿服务组织,成立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和志愿服务联合会。鼓励动员社会力量,牵头成立了雷霆救援志愿服务队、企地共建志愿服务队、红都之声合唱团等骨干志愿服务组织,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我为群众做好事”“我为志丹种棵树”“法律故事现场汇”等文明实践活动5000余场次,基层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人数达到了全县常住人口的13%。加强骨干志愿力量,动员组织青年、文艺、科技、医疗、环保、司法、巾帼等重点领域力量,积极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新思想的宣传宣讲为重点,从党政机关、党校分层遴选231名志愿者成立“新时代宣讲师”队伍,颁发“新时代宣讲师”聘书,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理论宣讲力量。加强综合能力培训,坚持先培训再上岗,帮助志愿者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重大意义、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提高服务技能和方法。今年以来,邀请陕志联志愿服务专家班理、孔斌以及县内志愿服务骨干力量累计举办各类志愿服务培训班32次,培训志愿者2千余人次。同时对招募培训后的志愿者把好“入口关”,认真进行登记注册、记录服务时间,全县志愿者人数突破1.7万人,在职党员文明实践活动参与率达到80%以上,每年人均服务时长超出20小时以上。三是开展常态长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盯新思想学习宣传,坚持每月5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固定活动日制度,大力开展“新时代夜校”“红色故事会”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志丹县委二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中央“一号文件”、全县“两会”精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等宣传宣讲1400余场次,受益群众11.3万余人次。紧盯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制定印发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方案》(志办发〔2022〕37号)、《乡语乡言传党声》(志新办发〔2022〕12号),采取“诵读+宣讲+问答+讲述+文艺”的方式,策划推出《我把二十大讲给你听》《我来问你来答》《和风习语润民心》以及《央音唱响山保安》系列文艺宣讲栏目,制作发送微视频35期,累计播放量达223.8万次,党的二十大宣讲实现了“建在云端、学在指尖、装进脑袋”,既走“新”又走心。紧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红色基因传播,引进爱国主义、移风易俗、民俗传统等九大类的电影、微视频等二百余部,以“电影点餐”的模式,在全县109个村、10个社区巡回播放1428场次,在输送精神食粮的同时准确地回应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紧盯志愿服务常态长效,结合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全县重点工作,联合宣传、组织、政法、农业、文化、卫生等14个部门单位印发文件《志丹县常态推进“文明大篷车”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意见》(志新办发〔2022〕4号),组织志愿者在全县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全民健身周系列活动、“贝壳公益·乡村振兴手机公益课堂”等文明实践活动1200余场次。四是策划出新出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立足“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优化提升“红色故事会”“百姓小喇叭”“文明大篷车”“新时代乡贤会”“百姓大舞台”“新时代夜校”“农民家庭会”“新时代新民歌”8大特色项目,让群众有乐在其中的幸福感、受惠其中的获得感,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立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利用“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志愿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精心设计了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孝老爱亲、扶弱济困等32类180个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应急救援、下乡支教、健康防疫等78个特惠性项目,“跑腿服务”、消毒保洁、上门慰问等18个互惠性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场次,服务群众达27.6万余人次。立足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品牌拓展,探索推出“快乐足球”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讲红都足球精神、观足球荣誉殿堂、演足球主题歌舞、播足球系列电影、赛足球精品盛事、推足球文创产品,着力培养国民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助推青少年足球事业蓬勃发展,真正让“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成为红都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志丹文明实践的标识。立足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示范县目标,加深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整合网络正能量资源,探索推出“央音唱响山保安”志愿服务项目,聘任中央音乐学院派驻志丹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丛榕、张艺星及爱心网红“陕北二后生”韩士强等为推广大使,深入山村集中开展“唱一首爱国歌、讲一堂法律课、送一顿暖心餐、做一次健康检、拍一张幸福照”五个一活动,在送去口中美食的同时也送去精神上的美食,从而教育引导更多的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五是运行落地落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机制。建立信用积分机制,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农村居民信用积分机制,根据志愿者参与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等服务活动的重要性、次数、时长等赋予不同的个人信用积分,用于兑换“爱心超市”生产生活用品,享受就业创业、贷款发放等政策优惠。建立礼遇嘉许机制,完善《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在荣誉授予、政治待遇、政策优惠、享受服务、兑换物资、免费保险等方面给予志愿者优先考虑和保障,增强志愿者自豪感、荣誉感。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将文明实践工作基本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为活动开展、项目实施、业务培训、站点建设和志愿者保险、交通等提供所需经费,探索设立文明实践专项基金,拓宽社会募集渠道,鼓励个人、企业进行捐助。建立考核督查机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月度常态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通过强有力的考核传导压力,激发文明实践内生动力,确保文明实践落到实处、取得成效。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单位仍然对文明实践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参与不强,在资源整合、人员调配、阵地共享等方面不到位、不彻底,各自为政,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文明实践重点在农村,但部分所站没有探索推出自己的特色项目,活动开展不经常,工作浮在表面;三是文明实践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落实还不到位,特别是在志愿服务管理、活动载体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距离制度化、常态化推进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要求,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受奖惩情况:1.荣获2022年度“文明实践看陕西”优秀案例线上征集活动最佳创新单位;2.“文明大篷车”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陕西省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3.“红色故事会”志愿服务项目被推选为2022年度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4.荣获2022年度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诉讼投诉情况: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