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4-03-13 09:47
单位名称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气象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气象科技情报收集交流和服务;《陕西气象》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
住所 西安市北关正街36号
法定代表人 王楠
开办资金 2307.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238.7万元 196.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2年8月事业单位法人由王建鹏变更为王楠。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抓理论学习和调研,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主题教育,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破解重难点问题和促进事业发展等贯通融合,一体推进。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坚持多形式、多层面,“领学+自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习“浦江经验”、“千万工程”,举办“原文诵读”、“党史知识每日分享”、青年读书分享会、延安精神实地研学和读书征文等活动,走进教育基地、纪念馆、观看《永远的丰碑》、学习典型案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围绕实际开展调研,确定调研选题4个,深入地市局和相关部门“问计、问需、问效”,实地调研4次,电话或网络调研30余次,收回调研问卷190份,形成调研报告。开展干部队伍状况和党建工作调研,积极推进队伍建设和党建工作。精心制定方案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做好会前准备,认真开展自我批评和批评,交流思想,提高认识,看清问题,洗刷尘垢,凝聚共识,对梳理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扎实整改。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政治机关和政治队伍建设以政治机关建设和模范机关创建统领党建工作,制定《党建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了解和分析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开展高质量主题党日活动,强化职工政治机关意识,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展“守正创新奉献气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参观西大博物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学习科学家和革命先辈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重点工作(一)推进科技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影响力发挥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龙头作用,制定《2023年度工作计划》和《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023年度工作计划》,加快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撰写参考-重点实验室版》,召开基金申报专题辅导报告会,组织全省申报基金项目12项。完善实验室运行机制,修订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3项。完成第一批12个研究机构考核评估,推动在全省气象业务服务技术研发中的带动作用。优化开放基金运行管理,征集年度开放基金课题164项,批复立项60项,完成过往课题验收11项。组织“翠微讲坛”9期,邀请南信大等多个单位专家做学术报告,参与人数超200人次。顺利通过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阶段性考核(2019-2022年),启动重点实验室复审自评工作。加强科技研发,研究成果丰硕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研发计划项目10项,国家局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9项,共获批5项。发表SCI论文6篇(第一作者2篇)、核心期刊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3篇)、其他期刊2篇;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1.数值模式技术研发不断深入对2022年8次汛期重大降水过程及季度模式预报性能进行检验,编写2022年陕西区域数值模式预报效果检验评估报告;进行霰粒子下落末速度及密度调整敏感性试验,调整降水落区及量级,提升降水预报准确率;完成全国雷达反射率资料V3.0同化,助力清明公祭气象保障;完成CMA-MESO主要运行和数据处理程序本地化编译及测试;编写1km1h追赶循环同化运行试验脚本,基于FNL再分析资料开发1km高分辨率降尺度产品,并测试;开展基于陕西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卫星资料同化对降水预报的影响研究。2.环境领域研究进展显著开展西安南北郊气溶胶光学特性对比观测试验;开展涡动相关系统和大口径闪烁仪感热通量对比观测试验;开展臭氧预报效果评估;开展臭氧生成敏感性研究和预报技术攻关,初步获得高分辨率陕西臭氧生成敏感性季节变化特征;开展过去20年西安地区甲烷垂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开展太阳月亮光度计夜间定标研究;开展西安城郊地表温湿度、垂直积分水汽和垂直积分液水含量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对比分析;开展近几年西安地区垂直气溶胶季节变化、日变化的规律特征分析;开展春季沙尘天气过程变化特征分析;开展疫情封控对污染物分布扩散的影响研究。3.云微物理和卫星反演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开展卫星反演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与飞机观测的对比研究;开展FY-4A卫星识别过冷云水及检验研究;开展秦岭南坡过冷水随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研究;定量化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性能,开展基于模式的解释应用研究;开展多源高分辨率降水资料的适用性研究。(三)强化人才培养,促进人才成长制定《“青春奋进新征程”气象干部培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新进人员培训计划;实施青年关爱帮扶专项行动-青蓝接力,建立“一带一”传帮带和“学术引领”机制,为青年骨干配备思想和科研导师;开展青年走基层活动,建立青年读书会;鼓励支持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参加学术会议。4人参加国家局数值预报中心创新团队,1人赴国家局做高级访问学者,1人获国家局青年英才,3人获省局高层次人才。(四)对接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建立延安市冰雹预警和作业指挥系统。在冰雹云预警指标基础上,建立FY4A静止卫星识别跟踪冰雹云技术,结合延安本地特点,建立可定制的“卫星+雷达”冰雹云预警和作业指挥系统。2.臭氧预报取得显著进展。建立关中地区臭氧预报模型,在西安市12个典型区域开展一年期以上的预报、实况对比试验,成果应用于省台、西安市台的环境预报,并提供至省环科院和市环保局,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持。3.靶向开展防灾减灾研究应用。对接榆林市局,研制当地未来气候变化风险预估和预警产品,建立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机制,研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和气候风险管理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五)圆满完成编刊工作严格按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要求,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规范、“三审”“三校”制度,实行稿件双向盲审,完成全年6期正刊编辑出版发行。(六)以学会为平台,探索“气象+”服务新模式举办气象科技助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九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学术年会,承办首届西北区域气象技术交流会,承办技术交流会3次;组织参加学术交流66次,组织世界气象日活动,大力服务科技工作者、举荐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宣传,助力防灾减灾及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