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长武县> 长武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长武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12 16:37
单位名称 长武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广先进农机技术,提供农机质量安全保障。宣传贯彻有关农机法律法规;依法组织实施农机安全监理、组织开展相关培训,负责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实施农机具补贴政策。
住所 长武县城南街
法定代表人 赵宇
开办资金 333.3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长武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30.58万元 330.32万元
网上名称 长武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因人员调动,4月涉及法人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1、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82万千瓦,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9.2%,玉米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5.65%,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达到80%,产地烘干能力达到78%,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到92%以上;2、农机购置补贴办结率100%,办理农机报废补贴3台;3、新发展农机合作社4家,荣获市级标准化农机合作社1家,省级“平安农机示范社”1家;4、开展农机安全及农机技术培训1120人次;5、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率96.5%,农机驾驶持证率96%,检验率92%,全年来无一起农机事故;6、在市县网站发布信息稿件68篇;7、咸阳智慧农机化信息平台录入:长武县共有农机合作社17家,农机大户507户,录入524条,录入率100%;系统挂牌机具579条,录入579信息,录入率100%;系统持证驾驶人信息442条,录入442条,录入率100%。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1、争一流,显担当,奋力创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23年,我县坚持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列入全县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主攻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机械化薄弱环节,新增小麦宽幅沟播机、玉米5335播种机、高效植保机、秸秆综合利用等复式、智能农业机械294台套,新建粮食烘干中心4处,日烘干能力达到790吨。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装备上安装北斗定位系统、质量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全程作业质量与作业效率。建设小麦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田3700亩,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田3400亩,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长武模式,形成了小麦宽幅沟播“3335”技术、玉米密植高产“5335”技术以及机收减损、无人植保飞防、农机深松整地和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等一整套技术路线和作业规程,全力打造我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模式。2、早准备、保丰收,全力保障农忙时节农机化生产。“三夏”、“三秋”期间,中心全体人员放弃休假,24小时轮班在岗,努力为机手做好机车调度、作业进度、价格、零配件供应等配套服务工作。在高速出口及312国道安排了六处接待站,发放《长武农机手作业操作指南》、《给机手的一封信》以及免费爱心包,建立机手微信群,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实地引导机车有序流动,适时备耕、播种、抢收,保证了粮食颗粒归仓。组织开展机玉米5335播种、机收减损、深松整地、小麦宽幅沟播暨农机安全知识培训6期490人次,印制发放机收减损、深松整地技术宣传资料各5800份,抽纸盒2000盒,爱心毛巾800条,小麦、玉米机收减损率分别降低至1%和1.87%。3、惠民生、解民忧,为民服务高效便捷深得民心。继续实施农机深松整地项目,采取复式整地加智能监测的模式,加大政策宣传和机具推广,实地指导机手规范作业,全年完成深松整地面积2.5万亩,深松整地效果深受群众欢迎。深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老旧高耗能机械更新步伐,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共争取省级购置补贴资金205万元,已办理农机购置补贴及报废补贴机具294台,补贴资金371.76万元(报废机具3台,补贴资金5.25万元),兑付补贴资金204.976万元(超录部分待明年资金到位后兑付)。补贴政策宣传深入广泛、制度执行公开透明、程序办理规范高效、资金兑付及时安全。4、强机制、组队伍,农机防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成立了由财政、应急局、农业等部门为成员,主管县长为组长的农机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用等制度。以南塬、兴耕等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在我县成立农机耕种管收、烘干应急作业服务队4个;以县农机技术人员、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网点、合作社技术人员为主体,组建应急保障队3个。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拥有技术人员25名,联合收割机20台(其中履带式收割机5台),拖拉机26台,配套播种机36台,抽水泵6台,植保无人机29架,应急维修设备6台套,应急救援车辆4台,救援专用装备4台套,烘干塔4座。农机应急作业队由县农机应急作业指挥部办公室直接管理,统一调度,其作业收费按照市场化运作。三夏三秋持续阴雨等极端天气,我县农机应急作业指挥部及时启动应急作业预案,调度县域应急作业队深入镇村进行抢播、抢收等应急作业服务,全方位保障了粮食安全。三夏三秋组织参与应急作业驾驶操作人员126人次,投入机具设备118台套,支援外县应急抢收作业机具12台。5、促转型、谋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提档升级。主推全程机械化“1311”模式,开启长武农机服务组织抱团作业、规模发展的新模式。今年以来,由南塬农机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全县22家农机服务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盟,承担县域内耕种管收、秸秆利用、烘干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和智能化信息监测任务,全面提升农机全产业链全领域服务能力。积极打造农机手“培训基地+实操+规范作业示范区”三个平台,在亭口镇西西塬村建设规范化作业示范区400亩,开展标准化小麦宽幅沟播、玉米5335播种、玉米覆膜播种三种作业模式技术对比,进行农机手作业质量评比打分、星级评定,示范带动周边农机手规范化作业21000亩。做大做强秸秆综合利用,建成秸秆综合利用中心1处,收贮点4个,开展玉米青黄贮2.5万吨。积极探索以马成寺为首的“村社合一”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机具租赁等作业服务方式增加农民土地产出,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村集体、合作社、村民“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农机服务组织承担了全县63%的农机化作业任务,有力助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速发展。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1、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农机化项目投入资金相对少而小,基本都是一年的小项目,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效果往往需要3至5年的试验、对比、分析,才能形成实验结果和技术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化技术的推广。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单位职工知识老化、年龄结构严重断层,特别是农机相关专业年轻技术人员空白,严重制约了农机事业发展。3、基层工作断腿。乡镇农机站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体制经营等原因,各镇基层站停产停业多年,职工下岗,人员身份、待遇等问题得不到落实,老无所养,中枢纽带作用难以发挥,村级组织更无从谈起,全县大量的农机工作紧靠农机中心十余人去完成,工作难以延伸下去。改进措施:1、积极争取省市县资金扶持,大力推广先进农机技术、机具;通过招考等方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壮大农机职工队伍;积极争取县上支持,妥善安置下岗职工,解决遗留问题,确保农机系统内大局稳定。下一年度工作打算1、继续巩固示范县创建成果。全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玉米5335播种等新机具、新技术,制定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规范作业标准,建设2个百亩规范化作业示范区。拟在彭公镇、亭口镇各建立一个秸秆收储运利用加工中心,年内引进秸秆利用机械10台套,开展秸秆打捆回收离田、玉米青黄贮饲料加工等利用技术。依托现有烘干设施,在全县新建设2个粮食烘干收储加工基地,在每个镇建设一处移动式烘干塔,有效推动我县粮食生产高质、高效、高产。2、培育壮大农机作业服务新业态。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驾考培+维修”、“村社合一””土地银行”等一条龙服务新模式,命名一批规范化农机服务组织,支持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提升作业服务水平,开展农机应急抢收抢种和农机抗灾救灾,提升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3、不断提升农机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广“智能化+农机作业”生产新模式,在大型拖拉机、播种机、施肥机、联合收割机上安装定位、作业质量监测、安全监管于一体的智能终端,逐步实现耕种管收、土壤深松等农机作业的精准定位,提升农机装备全程作业质量与作业效率监测,推进农机作业精准化、调度可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4、推进果园全程机械化进程。在全县建设千亩苹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围绕苹果套袋、采摘、地头运输等薄弱环节,重点推广水肥一体、节水灌溉、采收运输、灾害预防等绿色高效果园机械装备和技术应用,总结技术路线,编制产业规范,构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苹果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5、加强农机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智慧化农机安全监管平台。积极开展“送检下乡”“集中考试”等服务,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动态管理,切实提高全县农机“三率”水平。强化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年内计划培训农机手320人次,农机管理人员50人次。切实筑牢农机安全生产监管防线,保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