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贯彻执行中央有关国际交流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落实陕西省和杨凌示范区有关涉外交流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工作规划。开展外事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促进对外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合作交流工作。承办示范区因公务出国出境团组出访的组织工作,提供出国(境)服务和外事接待服务。承担国家(杨凌)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办公室工作职责,负责开展援外培训交流工作。 | |
住所 | 杨凌示范区新桥路6号政务大厦428 | |
法定代表人 | 马静 | |
开办资金 | 138.83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收自支 | |
举办单位 | 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88.75万元 | 1159.0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杨凌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 | 从业人数 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的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中心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承办培训项目16期,其中线上培训11期,线下5期。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亚信秘书处等国际组织合作,联合举办旱区智慧农机创新与实践研讨班、农业产业发展和减贫培训2期。全年累计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700多人。培训内容涵盖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节水灌溉、水土保持、作物栽培、减贫合作、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等领域。为促进与相关国家农业技术交流、经贸合作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主动响应国家重大外交倡议,为农业对外开放贡献杨凌力量。举办面向中亚、上合组织国家的减贫及农业产业发展培训,全面介绍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减贫经验。今年5月29日,杨凌示范区举办国家领导人倡议的“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将本次论坛作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修班、减贫和农业产业发展研修班的重要交流活动之一,邀请学员代表与来自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专家研讨生态文明发展、减贫国际合作等内容,学员普遍认为中国为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于今后开展相关领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二)精准对接培训需求,个性化策划培训项目,提升培训质量效益。我们通过举办中国杨凌农高会、中非农业合作实践展望研讨会等农业领域国际交流活动,吸引30多个国家的100余名农业官员、农业专家齐聚杨凌,探讨各国在智慧农业、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及技术需求,通过上合组织现代农业研究院发布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与标准化研究报告,系统介绍上合国家农业发展技术需要。通过相关活动总结梳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莱索托、加纳等10余个国家涉农培训需求20余项。围绕相关国家培训需求组织策划了设施蔬菜种植与管理、土地荒漠化防治等主题培训项目,制作设施农业、农村电商等主题视频课程10个,将中国的节水灌溉、设施农业、作物栽培等旱地农业技术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到相关国家,杨凌农业培训的后续影响有效扩展。(三)发挥培训桥梁纽带作用,搭建经贸产业合作平台。各类培训交流活动的举办汇聚了合作资源,为有效利用相关资源,搭建学员与企业及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我们定期举办企业交流活动,征集企业对外合作需求,通过信息推送、组织座谈、考察交流等方式推动企业与参训学员建立联系,为后续合作打好基础。今年以来,吸引安泰宇盛科技有限公司、杨凌雨露节水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参与产品技术推介,推动中捷中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智利农业部下属研究机构就生物农药推广签订合作协议。(四)强化培训资源梳理整合,提升培训支撑体系。目前正在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开展涉农国际培训是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利用平台建设的机遇,统筹全省力量,为开展培训交流工作提供支持。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合作建设多语种翻译服务中心,选聘英语、俄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20多名资深翻译为杨凌开展国际培训交流活动提供高水平翻译服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行政学院等1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建立了一支60余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进一步强化了培训的师资力量。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在国内创建了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作物种植等10大类20多个农业技术实训基地,为培训项目开展现场教学、实地考察提供支撑。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通过深化农业人才交流培训,形成了系列培训经验和典型做法,收到受训学员的高度认可,为服务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大局作出积极贡献。(二)通过围绕“南南合作”需求持续深化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项目合作,积极分享了中国减贫经验,对外讲好中国减贫发展故事。(三)积极发挥培训桥梁作用服务经贸合作,推动中捷四方等省内企业与境外达成合作协议,持续拓展海外业务。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的问题(一)工作创新谋划方面方面站位不够高,思路不够开阔。(二)统筹推动培训服务产业合作力度还不够,项目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发挥旱区特色优势,不断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提升旱作农业技术培训品牌。持续优化旱作农业相关课程体系,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现有的课程体系持续完善,将最新研究、应用成果纳入培训内容,增强课程的适用性、前瞻性。(二)用好农业国际合作平台,提升培训层次水平。充分发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非联合培训中心的平台作用,在相关框架下举办农业领域高水平培训交流活动。利用好农高会、丝博会等重要国际展会平台,融合举办培训项目,邀请学员作为嘉宾参与有关活动,以研修项目促进地方对外交流合作。(三)加强学员后续联络,强化培训成果应用。建立学员联络制度,建立重点学员信息库,安排专人跟踪联络,定期向重点学员推送培训课程、合作需求,通过培训资源整合促进项目合作、巩固培训效果。适时开展回访工作,将培训回访工作与示范区因公出国(境)相结合,利用出访机会回访重点学员,商谈后续合作及意见建议,强化培训成果在推动后续合作中的作用。(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高质量培训开展提供支撑。修订完善单位项目管理、财务、应急等培训相关制度,加强工作人员制度和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丰富实训内容,提升服务标准,为培训项目现场教学、实地考察提供支持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