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杨凌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杨凌示范区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中小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经营管理、科技咨询、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项目组织申报与管理、人员培训与管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与示范推广、科技信息发布等工作/负责示范区职业农民培训组织与管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认定与管理、协同参与示范推广等工作/负责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遴选、培训和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示范区农业技术转移、转化;农业技术推介与评估等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新桥北路6号 | |
法定代表人 | 田煜宇 | |
开办资金 | 1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00.19万元 | 209.2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于2月份提出单位法人发生变动。原法人“柴小刚”变为“田煜宇”。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杨凌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体如下: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企业培育再上台阶全面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按照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加强企业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科技企业培育迈向新台阶。一是扩大企业培育范围。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部门信息共享等方式,完善科技企业培育库,向符合条件企业进行政策精准推送,确保符合条件企业各项惠企政策应享尽享。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组织科技企业培育政策宣讲会2场次,配合组织科技金融对接、项目路演等线上线下会议活动5余场,有效扩大了科技企业培育政策和申报流程的知晓率和覆盖面。三是加强企业培育服务能力。启动上门服务活动。组织专人对3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上门辅导,有效提高企业申报成功率。及时对企业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严把申报资料质量关,企业申报通过率创新高,推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率超过95%,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通过率达到百分之百。(二)加强科技成果梳理,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做好科学技术奖提名推荐。对近3年示范区荣获省科技奖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起草形成了《2020-2022年度杨凌示范区荣获省科技奖分析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成果发展的具体路径。加大2023年省科学技术奖征集提名工作,拟提名33项科技成果参评省奖,组织26个项目顺利完成会评答辩工作。全年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8项。二是做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积极开展科技经纪人入驻秦创原(高校)创促中心工作站,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宣讲技术转移认定登记相关政策,开展科研成果摸底、收集、储备、筛选,深度参与成果转化全过程,实现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常态化精准对接。全年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33项,交易总额8.06亿元,同比增长15.8%,累计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7.3亿元。三是持续提升科特派服务能力。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落地运行,首期“西北旱区设施果蔬产业骨干科技特派员”专题培训班在杨凌举办。持续做好科技特派员发展和登记备案工作,发展自然科技特派员91人、发展科技特派员5家,推荐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2名,推进科技特派员百村行动有效开展。(三)优化入统企业结构,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一是优化入统企业结构。在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基础上,将示范区所辖范围内六类火炬企业重新进行摸底,对于关闭、停破产、经营不善的企业予以剔除,对于发展较好未纳入统计的企业积极动员,纳入到统计范围,做到应统尽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和规上服务业企业等入统企业14家,撤销搬迁、停产等企业9家,确定今年入统企业238家,较上年度增加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7家,占比36.6%,较上年度增加7%,入统企业结构更加优化。二是加强统计数据审核。加强企业填报报表的审核工作,对有明显错误或者异常指标,企业容易理解错误造成漏报、错报的指标,及时与企业沟通,了解数据异常原因,协助企业消除警告,70家企业各类问题近110多项被退回修改,减少错误警告超过90项。协同示范区统计局对入统的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产值和从业人员等重点指标进行了比对,保证了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三是做好分析总结。根据新版高新区评价办法,完成示范区近三年各指标值情况测算。积极汇总梳理各项报表数据,形成《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22年火炬统计报表汇编》《杨凌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等分析总结材料,为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了解杨凌高新区发展现状、提升高新区排名提供依据。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金融服务赋能科创企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示范区财政局,主动靠前落实科技企业培育奖补资金779.94万元;杨凌海斯夫生物公司等9家企业进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17户科技型企业授信超1.07亿元,36户科技企业新增贷款29582万元。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4家,同比增长26%;发展认定示范区级高企15家,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当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是去年的2.26倍,有效期国家高企首次突破100家达到127家,同比增长46%;新增陕西省瞪羚(潜在)企业5家,省级瞪羚企业总数达到13家。(二)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实施一是统筹培训资源,培训农业实用人才。按照“统合培训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训高素质农民、服务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统合13家培训机构,围绕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施需求,面向旱区农村基层干部、科技特派员、种养殖大户和农技人员等对象,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453场次,培训农民4.6万人次,累计面向旱区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员超过65万人次。组织举办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考试16场,474名学员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证书,累计17903名学员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强化线上培训,扩大培训受众面。探索开展“杨凌农科”线上培训专栏,依托《农林卫视》《中国农科新闻网》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根据旱区农作物生长周期,邀请农科专家在线直播,互动解疑,不间断普及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民生产和经营水平。全年开展各类线上农业科技培训287场次,培训农民5.71万余人,点击量累计超773.47万次,进一步扩大了“杨凌农科”培训的受众面,提升了中心对外培训服务能力。三是举办专题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施需求,组织举办“秦巴山片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骨干培训”、“陕西省2023年‘三区’科技人才培训”和“噶尔县科技人员素质提升专项培训”专题培训班,310名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特派员和种养殖大户先后参加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科技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水平。(三)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升,杨凌农科影响力不断扩大以“三项改革”进杨凌暨科技成果集中路演活动举办为契机,面向国内29家高校、6家科研院所和1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开征集到来自全国,近三年种子苗木、生物技术、园艺、园林、农化、农机、水产畜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领域的1875项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及涉农专利,集中面向创业投资机构、科研单位、企业和有关参展商进行发布推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同时,组织专家梳理总结我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情况,编写发布《2023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扩大杨凌农科的影响力。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023年,中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日常工作头绪较多,很多工作疲于应付,不够深入。二是随着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企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按照本轮国家机构改革,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谋划较少,中心未来发展方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四、下一步工作打算。2024年,中心将紧紧围绕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整体部署,以科技企业培育、技术转移、农业科技培训、科技统计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提升科技企业培育服务能力。结合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优化调整科技企业培育政策,提高政策适用性。协同财税等部门,积极兑现各类科技奖补政策落实落地。加大科技金融结合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科技企业融资途径,降低融资成本。2024年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0家,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35家,省级瞪羚(潜在)企业达到15家。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好科学技术奖的组织推荐工作。遴选培育科技经纪人队伍,有针对性地梳理和匹配科技资源和需求,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高质量推进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推动杨凌科特派农村科技创业向纵深发展。2024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8项,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5亿元。三是持续扩大农科培训覆盖面。统合区内各类培训资源,立足陕西,面向旱区,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施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创新培训组织方式,做好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技术职称考评管理,持续提升“杨凌农科”线上培训服务能力,全面面向旱区开展培训4.6万人次。四是提升科技统计质量。继续优化火炬入统企业结构,增加科创属性较强企业比例,力争实现100万元以下非高企企业清零。加强数据审核把关,通过纵向对比、部门数据比对等,确保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掘数据价值,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形成有价值的报告,力争示范区高新区综合排名前移进位。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