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咸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种植业技术培训、种植业技术服务。 | |
住所 | 咸阳市玉泉东路11号 | |
法定代表人 | 武明安 | |
开办资金 | 26.2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咸阳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84万元 | 6.9万元 | |
网上名称 | 咸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公益 | 从业人数 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农技站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情况紧紧围绕粮油作物综合产能提升,狠抓技术示范推广与集成创新,以增加密度、提高单产、机械化高效作业为主线,聚焦提质增效,强化技术集成,突出绿色发展,推动我市粮食产能综合提升,圆满地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一)狠抓重大项目实施,推动粮油生产高质量发展。1、部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在彬州市、永寿县、武功县、泾阳县和三原县五县实施。其中,玉米部分共实施共实施10.3万亩。建立10个万亩片,面积10.3万亩,平均亩产638.8公斤;建立千亩示范片22个,面积2.38万亩,平均亩产673.6公斤;建立百亩核心示范方41个,面积5219亩,平均亩产730.1公斤;辐射带动24.02万亩;小麦部分共实施31.74万亩。完成核心区11.57万亩,建设千亩方36个,面积3.85万亩,建设百亩试验示范基地7个,面积766亩,辐射带动20.17万亩。2、省级粮食提升项目。玉米“增密度”单产提升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共实施50.3万亩,平均亩产620.1公斤。共建成百亩示范田280个,面积3.096万亩;“5335”种植模式示范方60个,面积2.01万亩;千亩示范方82个,面积9.94万亩;万亩片5个,面积9.06万亩;辐射带动31.3万亩。2022-2023年省级粮食(小麦)提升工程项目小麦部分共建立播种质量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面积25.63万亩,平均亩产503.8公斤;辐射带动面积71.03万亩,平均单产498.38公斤。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共落实总面积2.8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完成面积1.4万亩,果园套用面积1.4万亩。种植模式以4:2模式为主,玉米平均亩产523公斤,大豆平均亩产65公斤。同时,承担省级试验任务,在彬州太峪镇蒙家岭村设置一个省级核心示范点,示范200亩,复合种植玉米亩产达568.44公斤,大豆为63.12公斤。(二)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力夺取粮食丰收。1、抓好粮油生产技术指导。一是充分利用苗情、墒情、病虫草情监测体系,准确掌握生产形势,认真应对气象灾害,积极预判动态,及时研究发布技术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并积极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依据,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对种粮大户、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有目标的进行重点指导,跟踪服务,包联包抓,开展技术物资、管理配套等服务,不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努力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农技人员和农户使用微信、美篇、QQ等平台,加强互动,强化发展与推广,努力改进培训指导方式,切实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四是抽调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农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现场培训会。全年共召开现场观摩培训会4次,在关键农时季节,共报送稿件48条(篇),与咸阳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农事科技》5期,参加咸阳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咸阳》栏目视频直播1期,制作农技宣传视频3期。2、抓好技术引进集成推广。一是在南部灌区统筹小麦、玉米生产要素和茬口搭配,推广以小麦适时晚播、玉米适时晚收为核心,选择搭配生育期适宜的优质品种、合理播期、科学密植,肥水调控、病虫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等为主的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重点抓好80万亩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吨粮田建设,带动南部灌区小麦、玉米均衡增产。二是在渭北旱原按照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广以小麦适期播种、玉米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配套抗旱品种、蓄水保墒、培肥土壤、免耕覆盖、节水补灌等旱地粮食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重点抓好30万亩正茬小麦、50万亩地膜玉米高质高效田建设,辐射带动渭北旱原粮食产业发展。(三)狠抓先进技术试验示范,探索高产新路径。一是创建“吨半田”。立足南部灌区耕地资源周年高效利用,通过种子、耕地、农艺等各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系统集成,总结完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吨半田”技术模式。二是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创”小麦宽幅沟播技术试验示范。在武功县完成了传统条播播期播量示范、宽幅沟播播期播量示范、3335机具分层施肥示范、宽幅沟播肥水匹配示范和宽幅沟播品种筛选等5个示范的试验。三是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在彬州市完成了10玉米品种筛选试验、10大豆品种筛选试验、玉米密度试验示范。四是在泾阳县完成玉米密植“5335提产增效”试验示范。二、取得的社会或经济效益(一)社会效益。围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粮食产能综合提升等部省重大项目的实施,以“1+7”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为抓手,以小麦提高播种质量、玉米增加种植密度为主攻,以改土、改品种、改生产方式为着力,以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为保障,大力推广主要粮食作物集成技术,引领我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向绿色高质高效转变,2023年全市粮食单产水平达到352.76公斤,较上年提升0.6%。(二)经济效益。项目区在机播、机防、机收、种子和化肥等方面,推广省工、节肥、减药、节水、节种技术,每亩可节约成本109元,较大田平均亩增产5%以上,节约劳动力70%以上,提高机械作业效率40%以上。(三)生态效益。化肥、农药使用量较上年减少2%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三、存在问题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推进市县协作、科研院校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相互协作,激发了粮食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粮食单产大面积提升。但还亟待解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种粮投入产出比低、农村青壮劳动力减少等问题。四、整改措施紧盯粮油绿色发展提产能目标,积极争取部省关于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以部省重大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良种与良法、农艺与农机、农技推广与产学研的融合,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全周期生产指导,制订抗灾防灾减灾技术预案,提高种粮收益,并加大宣传,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带动咸阳粮食产能提升。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依托重大项目拓展工作平台。围绕主要粮油作物,依托部省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粮油绿色高效提单产示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重点项目实施,搭建全市主要粮油作物集成技术推广、农技系统行风建设、能力提升、行业展示的综合工作平台,统领全年工作。2、做好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围绕主要粮油作物,抓住关键农时季节,分作物、分阶段制定技术指导意见,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重点紧盯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的生长情况,做好强春管保丰收行动。开展玉米增密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春播油菜等技术服务工作,优化技术夺高产,确保全年粮油增产丰收。3、开展新模式研究集成。针对限制我市粮油生产的瓶颈问题,结合我市生产实际,以各县市区所建粮油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展示为抓手,深入开展瓶颈问题研究与技术集成工作,紧紧围绕小麦“3335”播种技术、玉米“5335”增效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熟化,进一步优化技术模式,优化技术措施,优化技术指标,完善大田生产高质高效集成技术。4、建立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借力部省重大项目实施,推动各县市建设1至2个基础条件好、设施配套、代表性强的试验基地,为全市粮油生产技术进步深化提升奠定基础。5、制订抗灾防灾减灾技术预案。针对厄尔尼诺回归、极端天气有可能多发频发的实际,强化与市气象中心的协作,紧盯气象灾害类型和发生特点,加强低温冻害、高温热害、春旱秋淋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制定抗灾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等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提升应对各类灾害的处置恢复能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