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3-11 15:59
单位名称 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宗旨和业务范围 编辑出版地方志,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编修、续修渭南市志、渭南年鉴,指导编修县市续志、专业志,审稿,整理旧志,地情研究利用。
住所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西配楼
法定代表人 程军
开办资金 38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1.66万元 8.2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三轮修志工作渭南市的修志工作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二轮修志工作更是全省的排头兵。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省地方志办公室的要求,以及前期对各县(市、区)三轮修志准备工作调研走访情况,我市大部分县(市、区)志书已陆续达到续修年限,市地志办决定启动全市三轮修志工作。8月,《渭南市第三轮修志工作和编纂<渭南市志(2003-2025)>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将《实施方案》正式下发。目前,前期启动经费已进入审批程序、修志人才队伍也已基本配备到位。《渭南市志(2003—2025)》分上、中、下三册,共43编、228章、944节,全书计划规模300万至360万字。富平县三轮修志工作作为全省三轮修志的试点县、起步早,效果好,9月27至28日,陕西省市县(区)第三轮修志试点工作观摩会在富平召开,三轮修志试点工作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和试点县市的一致好评。《富平县志》初稿已基本完成,现持续推进第三轮《富平县志》编纂工作,对第四编、十二编、十九编3个编目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大荔县已完成《大荔县志(2006-2025)》篇目及分解大纲。白水县《白水县志(2004-2025)》篇目已基本成型。华阴市起草了《华阴市第三轮修志工作和编纂<华阴市志(2006—2025)>实施方案》,为华阴启动修编第三轮志书做好准备。2.做好《渭南年鉴(2023卷)》的资料征集、编辑、出版工作,加强对各县(市、区)年鉴编纂的指导工作为加快年鉴编纂进度,2022年12月市地志办已下发了《渭南年鉴(2023卷)》全市征集稿件的文件。下发文件前,根据机构改革的变化,积极听取部门建议,适当调整一些分目,如删减归并移民部分,调整海关至经济管理类目等。在县(市、区)的概况中适当增加记述建置、地域特点、资源、特产、文化名片等内容,展现区域特色和优势。在附录中收录获国家、省级表彰情况。《渭南年鉴(2023卷)》资料收集、初审工作都已完成,与出版社已签订出版合同。7月中旬将书稿送出版社,8月底出版社初审完成,11月初,完成三校三审任务,11月下旬进入出版印刷阶段,12月完成出版印刷。强化对县(市、区)年鉴编纂工作的督导,完成年鉴编纂进度统计11次,从统计情况看,各县(市、区)年鉴已完成出版印刷,进展均较往年加快。3.做好旧志的整理、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前期摸底,了解各县(市、区)旧志整理工作情况,结合各县经费实际情况,完成白水、富平、韩城、华州、潼关、合阳等6县8个项目的旧志整理项目补助申报工作。参与民国刘重九《白水县续志稿》学术研讨会,围绕渭南民国修志,撰写发言稿3500余字。白水县将早前出版的旧志《梁志》《王志》《乡土志》进行整合再出版;富平县出版《富平县旧志校注丛书》;韩城市对清·乾隆《韩城县志(一)》进行整理,已完成卷首、卷一至卷五文字的录入、句读、标点、注释;华州区开展《华州乡土志》校注工作;潼关县启动《续潼关县志》(嘉庆志)的校注工作。4.指导部门志、专业志、村镇志的编纂工作富平县指导推进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庄里镇志》的修改完善,启动《富平县石刻志》编纂,已基本完成初稿编纂;韩城市指导《桥南村志》《河渎村志》《渚北村志》的编修,并提出审查意见及修改意见390余条;澄城县指导编纂《韦庄镇志》,已完成初稿编写,出版发行《石堡川志》;合阳县出版《合阳雷氏事略》地情书籍,完成《申东村志》初稿编纂,并提交出版社审稿,指导编修《北街村志》《莘村村志》;华阴市指导编修《北洛村志》《东光村志》,编修《华阴粮油志》,文稿编纂基本完成,配合华阴市政协做好《华阴三线厂矿》资料收集编纂工作;临渭区完成对《千年灌芝村》(征求意见稿)的评审工作,形成评审意见8000余字;蒲城县出版《滩涧村记事》《蒲城县第三高中校志》,启动《审计志》的编修工作;潼关县完成《潼关民俗调查研究》的评审工作,指导县教科局编纂《潼关教育年鉴(2023)》,配合县委宣传部做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渭南卷>潼关部分征集编撰工作方案》的编写;大荔县协助县人大办编纂《大荔县人民代表志提纲》,指导编修《大壕春秋》《阿寿村志》《沙底春秋》等3本村志,《大壕春秋》《沙底春秋》已正式出版发行,指导编修《三门峡水库移民志》。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积极开发地方志资源,打造读志用志新阵地。全年共向市级领导、市级部门等单位及个人赠送各类地情资料书籍900余本,与宁夏银川方志馆、延安方志馆、商洛市志办等交流地情资料。市地志办为充实韩城市方志馆资源,向韩城市方志馆赠送地情书籍30余本。3月29日,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地方志成果“进校园”活动,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捐赠《渭南市志》《渭南年鉴》等各类地情书籍100余册。4月23日,渭南市级首家“方志驿站”在渭南市民综合服务中心城市书房挂牌成立,并向全体市民开放。渭南市“方志驿站”是市地志办打造的方志文化传播新平台,也是地方志服务经济社会、服务人民群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探索。该驿站全面收录省、市、县地方志、年鉴、旧志和其他各类地情书籍600余册。继续在《渭南日报》“讲述渭南故事,赓续渭南精神”专栏上刊登市志人物,讲述他们的奋斗功绩和精神风貌,专栏自2022年8月19日首次刊登,至2023年7月21日最后一期刊登,连续刊载36期。6月15日,华州区方志馆对外开放,展出各省、市、区(县)党史、志书、年鉴等各类地情文献300余册,是我市成立的第二家方志馆。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修志专业人才不足。2.地方志事业发展经费不足。部分县(市、区)因经费不到位,影响年鉴出版进度。(二)改进措施1.市地志办将强化全市地方志系统人才培养,积极参加中、省地方志业务培训,并结合第三轮修志工作,开展全市地方志业务专项培训,提高全系统业务水平。2.市地志办将加强与各县(市、区)志办的沟通,指导协调各县(市、区)志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第三轮修志有序开展打好基础。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继续贯彻落实中省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启动渭南市第三轮志书编修工作。制定第三轮《渭南市志》任务分解大纲、志书编辑工作制度。制定第三轮志书征集地方文献的相关文件,组织召开第三轮志书编纂的启动仪式及业务培训大会。加强对各县(市、区)三轮志书筹备工作的指导和支持。2.完成《渭南年鉴(2024卷)》的编辑、出版工作,指导和督促各县(市、区)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从征集资料文件和大纲开始,确保资料征集的科学性、全面性。创新思路,加强自我搜集整理资料能力,丰富年鉴信息量。加强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把控,力争11月底出版印刷。3.继续做好历代旧志的搜集、校注、保管、整理和开发利用。加强对市县旧志整理项目的指导与支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加强对部门、乡镇村志、村史馆建设的指导工作。5.加强地情信息化建设,充实数字方志馆数据资料,方便各级查阅地情资料,扩大地方志工作影响力。继续做好“渭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地情网站和市地志办网站手机版的运营工作,及时推送地情资料信息,做到与数字资料库同步。指导各县(市、区)依托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做好地方志信息化工作。6.深入开展地方志“六进”活动,让志书活起来,扩大读志用志范围,拓宽读志用志渠道。支持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充分利用地方志优势,主动参与当地文化建设工程项目。7.加强方志队伍和自身建设。根据第三轮修志工作实际情况,加强与先进地区的学习交流研讨,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业务培训,推动全系统业务能力大提升。8.完成市委市政府及省志办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