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宜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县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工作做好服务与保障。以扶贫搬迁为主,统筹推进避灾生态同步搬迁。 | |
住所 | 宜川县西桥头国土资源局3楼 | |
法定代表人 | 刘刚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宜川县自然资源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万元 | 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宜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公益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按照规定,2023年10月变更登记事项法定代表人刘宇杰变更为刘刚,举办单位宜川县国土资源局变更为宜川县自然资源局。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年,在县委、县政府和主管单位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移民办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全县共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7个,其中回购商品房1个、集中供养6个(敬老院1个、幸福院5个)、新建集中安置点10个。1.回购商品房安置点:德馨园小区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56户576人,安置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完善,小区内配套有幼儿园、卫生室等附属配套设施。2.集中供养安置点:敬老院、幸福院(集义幸福院、寿峰幸福院、集义麻岔沟幸福院、壶口幸福院、牛家佃幸福院)安置贫困户107户162人,各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完善。3.新建集中安置点:全县共新建集中安置点10个,分别为丹州王湾安置点、交里新村安置点、壶口早塬安置点、丹州街道办三角、李家沟安置点、丹州街道办石台、岔口滩安置点、秋林镇南头、甘草安置点、秋林镇官头、咀上、西庄安置点、秋林镇马塬、崖底、段家坪安置点、壶口下山安置点、英旺庙湾安置点,共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08户579人,避灾搬迁对象220户626人,10个安置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完成。4.全县“交钥匙”安置13户21人(享受集中安置补助标准)、分散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72户414人,避灾搬迁43户135人。所有搬迁户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并且全部实际搬迁入住。(二)后续产业扶持。坚持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增收相结合,人社局、民政局、卫计局等相关单位均落实了相关后续产业扶持政策。(三)新一轮地质灾害避灾搬迁。1、搬迁对象的确认。我县在严格按照省市工作要求的基础上,采取群众自愿原则确认搬迁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共确定搬迁对象110会270人,搬迁对象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库信息完全一致。2、安置方式。按照省市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通过调查评估、意愿征集、专题会议研判,确定全县110户270人搬迁对象全部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3、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情况。一是通过对接发改、财政部门,及时申报完善了相关资料。二是搬迁对象基础信息情况。通过多轮核查比及省厅反馈,我县在陕西省地灾防治信息平台完善了搬迁隐患点基础信息。三是项目前期情况。完成了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调查评估、意愿征集,未完成搬迁规划、实施方案及签订安置腾退协议。四是信息系统运行情况。信息系统培训会后,我县工作人员登录使用了系统。二、社会经济效益1.产业发展和就业情况。我县656户搬迁户中有劳动力482户1058人,主要靠种植养殖业、服务业、自主创业等就业,其中以农牧业生产为主331户,以非农产业生产为主121户(其中公益性岗位就业户数82户、自主创业6户),安置区产业培育合格率100%,有劳动力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全县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情况稳定。2.社区管理和社会融入情况。我县17个集中安置点全部落实了管理机构,其中德馨园小区由成立的物业机构管理,敬老院由县民政局管理,剩余15个安置点由所在行政村村委会管理。人社局、民政局、卫计局等相关单位均落实了相关便民服务政策,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条件。3.“十三五”期间,我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56户1752人,避灾搬迁263户761人。按照移民搬迁“一户ー宅、建新拆旧”有关要求,2018年我县聘请专业测量公司对全县移民搬迁旧宅基地情况进行了逐户测量登记,编制了《宜川县移民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复垦规划》。易地扶贫搬迁,511户有旧宅基地,其中可拆除402户,面积216.7亩,可不拆除109户。避灾搬迁,165户有旧宅基地,其中可拆除121户59.4亩,可不拆除44户。目前,已经全部腾退复垦(复绿)完成。4、按照省市政策要求,新的地质灾害点避灾搬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通过调查评估、意愿征集、专题会议研判,确定全县110户270人搬迁对象全部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增发国债)任务110户270人,总投资1650万元,其中国债投资1485万元,地方投资165万元。三、存在问题、主要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存在问题。影响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发展的潜在风险因素分析。由于我县原属于国定贫困县,县内人口少,市场规模小,企业少,加之搬迁户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导致稳定就业有一定难度,随着搬迁户年龄的增大,搬迁户后续就业稳定性有一定风险。(二)主要措施1、通过县经发局“十四五”中期评估,将全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纳入了全县“十四五”规划。2、严守政策要求。严格按照《关于做好增发国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申报准备工作的通知》等省市文件要求,制定了我县工作计划,确保我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有章可循。做到了年度有计划、实施有节点、推进有重点,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为全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3、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我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始以来做了很大的群众工作,全面掌握了搬迁户的安置意愿。把搬迁群众的现实需求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三)下一步工作计划1、认真谋划2024年度工作。要认真学习自然资源部、省厅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思考、谋划年度工作,持续夯实工作基础,高质量完成全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2、有序推进国债项目前期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国债项目合规承诺函》的有关工作要求,同时加快签订安置腾退协议等工作,进一步研判,排查安全生产等风险隐患,按期完成搬迁任务,确保不拖全市后腿。二是精准夯实搬迁对象基础信息。积极对接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在地灾防治信息平台完善搬迁隐患点基础信息,在“防治建议”中标识“搬迁避让”,在“避险明白卡”中完善受威胁搬迁对象姓名、身份证号码、户主电话等信息。三是科学组织编制方案,合理做好搬迁规划。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计划,力争2月底完成方案初稿,做好项目下达后方案审查准备工作。四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搬迁信息系统手机APP,开展搬迁对象入户走访、旧宅信息采集等工作。3.对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的意见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县域产业配置,提升县域发展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改变原有以县为单位的技能培训方式,以省或市为单位,成立专业培训机构,与市场相结合进行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及就业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