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旬阳市> 旬阳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旬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旬阳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旬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08 15:28
单位名称 旬阳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旬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实施全市创业就业服务及人才交流服务,开展创业就业和人才政策法规咨询;指导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创业就业平台业务工作;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组织开展人才劳务招聘洽谈会,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
住所 旬阳市城关镇党家坝商贸大街577号
法定代表人 龚泽忠
开办资金 3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旬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5.15万元 83.4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旬阳市人社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精准组织劳动力有序输出。全面发动市、镇、村三级服务力量,组织开展苏陕劳务协作招聘、“春风送岗,乐业旬阳”“人才夜市”等活动13场次,征集各类企业110余家,用工岗位2.6万余个;开展直播带岗2场,深入科奥健、阳坤玩具等新社区工厂举办专场招聘会,达成用工意向并签约1080人次。截至目前,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90539人,其中脱贫人口务工53219人,返乡回流259人全部实现就业。(二)培育新社区工厂提质增效。以稳岗就业为根本,以企业提质增效、延链补链为抓手,全力保障智能纺织产业园建设,招引浙江卡兹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纺织新材料和织袜产业项目,改扩建厂房50000平方米,引进织袜高端智能设备300套,智能一体织袜机20套,建成纺织新材料研创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电商销售中心和生产加工中心,提供就业岗位500人,已吸纳311人上岗。截至目前,全市正常经营新社区工厂125家(其中2023年新增11家),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就业365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480人。(三)实施职业培训提升技能。依托“114”公共就业社保服务信息化系统,摸清劳动力培训意愿和需求,根据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发挥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主体作用,以“旬阳建工”“旬阳版画”“互联网营销师”等特色品牌为重点,聚焦重点人群精准实施订单、定岗、定向培训,不断提升脱贫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开展修脚师、互联网营销师、旬阳版画等各类培训489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470人。(四)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按照“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征集各用工单位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加大对脱贫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安置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劳动力就业5676人(脱贫劳动力5229人),其中林业部门开发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3580人,人社部门开发乡村、城镇等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1571人、就业困难人员447人,乡村振兴部门开发光伏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78人。(五)开展“1131”就业服务。依托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多途径获取“雨露计划+”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多措并举宣传创业就业政策、开发推荐就业岗位、引导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全方位立体开展就业帮扶行动,推进学生就业工作。截至目前,“雨露计划+”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31”已全部完成,实现“雨露计划+”学生就业49人,离校未就业的脱贫高校毕业生就业199人。(六)开展苏陕协作促进就业。积极与常州市天宁区人社局对接,线下举办苏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120人,实现就业47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3人。通过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宣传等就业服务,组织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到江苏就业270人,其中脱贫人口255人;省内就近就地就业296人,其中脱贫人口288人;其他地区就业170人,其中脱贫人口162人。(七)扩大政策宣传强化扶持。一是编印《旬阳市2023年创业就业惠民政策清单》,通过公众号、短信、微信群、微视频、张贴海报等多种形式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宣传创业就业政策。截至目前,落实各项创业就业补贴3016万元,扶持劳动力创业就业7783人,兑付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补贴19828人853.48万元,二是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力度。强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引导创业人员和小微企业线上申请贷款,支持企业发展。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4人5592万元。三是大力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需求向导”的原则,大力培育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带动劳动力就业。我市累计培育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6家,共计吸纳创业实体192家,带动就业1192人。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稳就业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768人,完成安康市下达2600人任务的106.46%,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279人,完成安康市下达810人任务的157.9%,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49人,完成安康市下达320人任务的109.06%。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90539人,其中脱贫人口务工53219人,完成安康市下达52493人任务的101.38%,占2022年脱贫劳动力就业52724人的101%。(二)载体建设工作。2023年全市新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11家,完成年度任务10家的110%。累计正常生产经营新社区工厂125家,占2022年完成数120家的104.17%,吸纳就业365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480人,分别占2022年总就业人数3538人的103.34%和脱贫劳动力就业1478人的100.14%。共培育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6家,吸纳创业实体192家,带动就业1192人。认定充分就业社区67个。(三)技能培训工作。全市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4898人,占2022年培训总人数4876人的100.45%(其中人社部门培训2710人,完成安康市下达2600人任务的104.23%,占2022年完成2593人的104.51%)。其中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470人,完成安康市下达2400人任务的102.92%,占2022年完成2460人的100.41%。(四)公益性岗位工作。全市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劳动力就业5676人,占2022年安置就业5665人的100.19%,其中安置脱贫人口就业5229人,占2022年5153人的101.47%。(五)创业扶持工作。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4笔5592万元,其中支持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笔3340万元,直接扶持创业人员144人,带动就业416人,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100人50万元。(六)政策落实情况。2023年全市落实各项创业就业补贴3016万元,扶持劳动力创业就业7783人,积极争取衔接资金,落实脱贫劳动力19828人的转移就业交通费补贴853.48万元。(七)亮点特色。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2023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被省人社厅表彰为2023年度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工作成效突出单位。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劳动力数据质量有待提升。虽然通过“114”公共就业社保服务信息化系统,发挥三级信息员作用实时动态更新劳动力信息,极大提升了数据质量,但因劳动力群体大且流动性强,跟踪服务比较困难,仍存在部分劳动力数据信息不完善、更新不及时问题。2.补贴政策宣传有待加强。虽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短信、发放宣传页、到镇到村到企业张贴海报等多种方式宣传务工交通补贴、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税收减免等政策,但仍有极少数群众对政策不了解或知晓不全面,导致跨省务工交通补贴兑付没有实现全覆盖。(二)改进措施1.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完善企业用工需求动态管理平台和劳动力、脱贫劳动力实名制动态管理平台,加强信息对接,实现岗位与需求无缝对接,实行就业数据信息适时动态更新。2.以后将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全面落实各项创业就业政策,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实施高质量就业帮扶行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聚焦“乐业旬阳”就业新样板,运用“114”公共就业社保服务信息化系统,精准落实就业帮扶“131”措施,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9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600人以上,组织青年见习150人以上,整合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5200人以上;持续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吸引旬阳籍外出创业能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二)加强新社区工厂培育提升。按照“优化政策、引优退弱、做大龙头、强链延链、破难补短、加快发展”的思路,重点围绕原料生产、文创设计、品牌授权、配套物资、物流服务等毛绒玩具(织袜)文创产业链短板弱项开展招商,吸引企业回流落户,积极落实新社区工厂水电费、房租等补贴,推进旬阳市纺织产业园织袜研发、运用、电商中心规划建设,稳步推进新社区工厂正常经营不低于130家,吸纳就业人数不低于4000人。(三)推进创业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全面梳理细化各项创业就业政策申报流程,编印政策惠企惠民政策清单,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发挥村级信息员作用,结合“114”公共就业社保服务信息化系统,实现精准高效对接,全面落实务工交通补贴、创业补贴等补贴政策,加快各项就业帮扶政策落实力度,不断提高政策覆盖面和群众知晓率,实现脱贫劳动力帮扶政策“应享尽享”。(四)实施职业培训助岗促就业行动。按照“以需定培、以岗定培”原则,围绕市场发展及企业用工需求,建立用工单位与培训机构的信息对接平台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培训模式、内容、课程,开展针对性培训,并对每个学员培训后就业跟踪服务至少三个月,全面落实组织、培训、输出、就业跟踪一条龙服务,不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培训质量,力争全面开展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600人次。(五)统筹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机制,常态化开展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就业状态信息更新和数据比对分析,精准开展就业帮扶。确保稳住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务工规模和公益性岗位安置规模,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