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宜川县> 中国共产党宜川县委员会党校

中国共产党宜川县委员会党校

发布时间: 2024-03-08 10:53
单位名称 中国共产党宜川县委员会党校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干部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训;公务员培训;相关学历教育、学术交流。
住所 宜川县丹州街道办事处曲里村前滩
法定代表人 代喜萍
开办资金 1718.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中共宜川县委组织部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773万元 243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本单位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要求,现将我单位2023年主要业务工作总结如下:一、具体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好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2023年举办新任公务员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青年干部培训、科级干部培训等培训班16期,联合举办了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培训、纪检监察干部业务培训、基层工会主席履职能力提升等培训班18期,主题教育视频培训班1期,总计举办各类培训35期、培训学员8200人次。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宣讲活动13次,受众2000余人次。初步建立了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省委党校、延安市委党校、延安大学及浙江大学等师资力量的师资库。与无锡市新吴区委党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加挂了新吴区干部教育培训宜川基地牌;与陕西照金干部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无锡市新吴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政法系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等对外培训班次6期,培训学员228人次。开发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及现实启示》《〈黄河大合唱〉的时代价值》《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辛户现象”》现场教学课3节,音乐党课1节,壶口文化园区、秋林抗战纪念地、云岩镇辛户村三个现场教学点被认定为市级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在省委组织部开展的第七届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和2023年度党员教育课件评审活动中,我校教师主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始末所彰显的民族精神》获评“党课开讲了”优秀课件。(二)加强科研咨政,服务中心大局。围绕我县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交陕西省委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8篇,其中《辛户村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三等奖。(三)坚持理论学习,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组织教职工参加中央党校、中国干部网络学院线上培训2期,选派教师参加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省市党校培训12人次,选派教师赴新吴区挂职交流1人,教师参加跟班学习69人次,为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及社会宣讲打下了坚实的师资基础。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是成为我县各级领导干部及时“充电”的主阵地。二是更加注重开拓领导干部的视野,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丰富了干部的综合知识,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增强了我县领导干部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三是通过培训使党校逐步成为我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智库。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教师数量、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方向上与新时代党校工作要求有差距。现有专职教师配备较少,骨干教师占比小且年龄偏大,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班次设置不达标。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县(市、区、旗)委党校(行政学校)主要培训基层中青年干部。学制一般不少于1个月。”目前我县党校举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学制上与该要求还有差距。三是新课题开发相对不足,具有宜川地域特色课题开发较少。四、整改措施一是严格落实《中央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按规定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争取办好不少于1个月的基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二是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安排做好1个月以上班次学员的党性分析;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和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情景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大案例教学力度,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四是完善办学经费保障和投入增加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五、下一步打算一是加强党校班子自身建设,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尽好党校职责、发挥党校优势、做出党校贡献。二是坚定发挥好党校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合理设置课程,扎实办好各类主体班次,努力办成不少于1个月的基层中青年培训班。三是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深挖宜川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研学路线,继续加强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市委党校、浙江大学、延安大学等院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力争对外培训开创新局面。四是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做精做好以壶口文化园区为主线,彰显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课程。围绕宜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苹果产业等县情实际,打造开发以“融救助”宜川模式、甘草食用菌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课程。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