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发布时间: 2024-03-07 10:30
单位名称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林业科学研究,促进林业发展。解决林业发展中重大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遗传育种、荒漠化防治、生态监测、生态修复、森林保护、湿地与保护地、森林航空技术、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林业科技成果推广、教育培训。
住所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关正街233号
法定代表人 昝林森
开办资金 3625.5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林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248.23万元 6248.6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从业人数  19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一)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按照“统一管理,分类实施”的原则。13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39个院科技创新基地运行良好。认真落实《陕西省林业“10+N”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争取中央和省级林业专项资金2900万元。(二)科技项目落地见效。一是持续推进秦岭珍稀植物红豆杉等4个“揭榜挂帅”项目科技攻关,进展良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实施科技创新专项62个,申报省科协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17项、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15项;获批立项省级地方标准11件,获批发布陕西省地方标准4项、行业标准1项,获批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38件。出版著作4部,省科技厅登记成果9项,评价科技成果9项。三是围绕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推荐的7项三北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均被国家林草局科技司采纳。四是创制防控松材线虫病的纳米生物农药3种;开发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对异常变色及枯死松树的识别率达89.6%。珍稀濒危植物庙台槭、谓实、翅果油树回归实验取得成功。五是申报陕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奖8项,分别荣获一等奖7项、三等奖1项;申报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2项调研报告分别荣获全省“三农”工作调研成果一等奖和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调研报告二等奖;1项咨询报告荣获2022年度全省科协系统“十佳优秀咨询建议”;1项调研成果荣获全省党政领导干部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参与申报第十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人才培育力度显著增强。一是持续打造人才高地,科学配置人力和资源,招聘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3人。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评选和2022年度科技成果评选及绩效奖励工作。3人荣获中国科协和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支持。二是强化团队建设,组建9个科技创新团队。三是建立“秦羚学者”专家库,15名专家入选首批“秦羚学者”专家库。(四)资源保护持续加强。一是珍稀野生动物繁育又上新台阶。繁育大熊猫4胎8仔,成活7只,繁殖成活朱鹮51只、金丝猴2只、羚牛4头,实施野生动物救护68次、救护85只(头)。开展朱鹮放飞活动,放飞朱鹮13只。开展朱鹮再引入试验,向榆林市横山县引入朱鹮20只。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并入选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张军风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并作为代表赴京参加中国妇女第13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个家庭荣获“三秦最美家庭”。二是森林资源保护有力提升。维修维护防火通道3处11公里、安装防火宣传牌22块,购置防火物资33件。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3.8万亩,全年未发生森林火险,林木病虫害也在2‰以下。高质量完成了2022年防沙治沙示范建设工程6000亩。加强苗圃管护和建设,培育沙地柏、彰武松等各类苗木40万余株,全面启动智能温室大棚育苗繁育工作,新建炼苗场1处,大棚全年繁育各类苗木9万余株。(五)科技服务不断加强。一是陕西生态卫士学院运行平稳,12个生态卫士教育培训基地运行良好,有序开展全省林业管理干部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林农技能提升等培训。二是“秦岭四宝科学公园”成为秦岭生态文化和珍稀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成立了省内首个“秦岭珍稀野生动物司法保护基地”“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和“西安铁路运输法院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巡回审判点”。全年入园游客53万人次。三是牵头承办以“光伏产业与生态安全”“以高质量调研成果为实施深绿战略提供支撑”为主题的第20、21期《秦岭讲坛》。四是组织举办深绿陕西、秦岭生态保护等多场大型专题研讨会。五是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2023年省地方标准立项评审会,对44个标准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六)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拨付专项帮扶资金7万元,消费帮扶金额超过12万元,扎实开展技能培训,帮扶村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发展。2名同志分获省驻村优秀第一书记和优秀驻村队员。今年新选派3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新增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为乡村振兴帮扶单位并驻村队员1人。(七)院址搬迁顺利完成。按照省林业局专题会议部署,成立省林科院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现场施工,局主要领导及院领导多次视察指导协调,于7月30日顺利搬迁完成。(八)党建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印发专题学习计划,集中学习6次、专题研讨3次。二是严格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班子成员和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抓好职责范围内党建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三是开展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党课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赴梁家河知青旧居、绥德县郝家村、米脂县高西沟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四是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切实履行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加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警示教育。二、存在问题科研成果总结凝练不足,学术影响力有待加强和提高。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员性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搬迁工程手续亟待完善。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深化管理体制体系改革。一是全力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在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内部管理、联合攻关等方面持续用力。二是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发展体系,科学优化人才队伍管理体系。三是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措施,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评选工作。四是持续抓好新址维修改造手续及后勤保障管理。(二)加大科技创新与成果产出。一是围绕林业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前沿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强化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智慧林业、双碳战略、林长制和林产富民研究等平台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二是做好重大科研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持续实施好“小切口”改革和“揭榜挂帅”,完善“赛马”等激励机制,加快“卡脖子”重大科技攻关。三是持续放活项目申请、执行及过程管理机制,强化绩效考评和目标结果导向。对项目执行好、专家评价高、有望出标志性成果的团队和项目予以适当后补助支持。(三)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我院科研基地平台优势,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加快推进重点平台建设,努力争取在科学防沙治沙、古树名木保护、南竹北移、野生动物保护繁育及疫病防控、特色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科研攻关和监测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持续推进大秦岭研究院及院内科研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办好《陕西林业科技》期刊。(四)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坚持科技兴林战略,全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二是持续推进陕西生态卫士学院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健全课程体系,扎实开展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其他专项教育培训。三是汇智聚力加快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创新产出效率。四是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任用力度,健全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五)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及管理。一是积极推动秦岭大熊猫科学公园建设落地,加快完善秦岭大熊猫“一公园、两基地”保护研究格局。二是优化饲养技术规程,提高动物饲养繁育水平,扩大秦岭大熊猫人工种群,继续做好秦岭北麓朱鹮野化放归工作,扩繁复壮野外种群。三是加大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育、监测工作,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强化保障和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保护管理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秦岭四宝”科学公园运营管理,力争把秦岭四宝科学公园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秦岭大熊猫文化传播平台,努力打造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科学公园名片。(六)强化林草资源安全管理。一是加强治沙研究所红石峡林场森林资源管护、巡查和抚育工作,落实落细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提升防火工作精细化,加强有害生物监测检疫防治,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抓好美国白蛾监测预防,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二是加强治沙研究所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建设,加大优异植物种质搜集保存和推广应用力度。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抓好专项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等工作。(七)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一是主动参与省局重大工作任务,实施科技创新专项,加快推进重点课题研究,积极为全省林业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二是以大秦岭研究院、林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智囊团作用,助力陕西林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红石峡林场产学研结合工作,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四是充分发挥省林业标准委员会服务保障作用,全面提升林业标准化工作水平。(八)不断扩大生态文化影响力。一是持续办好“秦岭讲坛”,围绕生态空间治理建言资政,发挥好智库担当。二是扩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科技创新成果、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珍稀动物繁育保护等优势资源举办系列活动,加强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三是主办以古树名木保护、沙漠化防治、湿地草地生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救护等为主题的大型学术报告会、专题学术研讨会和技术交流培训会。四是加强网站建设,主动做好重要活动、重大科研进展、标志性成果和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工作。(九)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一是充分发挥院科技优势,抓好生态帮扶各项措施。二是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扎实开展技能培训,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产能,实现增收。三是强化扶贫点产业扶持项目建设,重点突出“科技振兴”特色,发挥陕西省“1+N”林业服务科技帮扶及科技特派员作用,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是发挥驻村点生态空间自然景观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旅游与生态体验、生态文化、森林康养等新产业发展。(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安排部署,按照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