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绥德县> 绥德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绥德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07 10:17
单位名称 绥德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生产;土壤、肥料化验、监测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绿肥的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农作物病虫害、农田鼠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与处置工作。
住所 榆林市绥德县薛家畔当川60号
法定代表人 黄绥平
开办资金 13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绥德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7.27万元 59.46万元
网上名称 绥德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4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依法进行单位更名和业务范围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主要业务工作及完成情况(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在我县薛家峁、四十里铺等9镇绥德县凯帅农林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绥德县胜兴鸿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9个合作社或公司企业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9099亩,其中在幼龄果园内实施林下套种大豆示范6200亩,在山旱地宽幅梯田示范种植大豆玉米套种2899亩(播幅2.6—2.7米,玉米大豆2:4种植,大豆品种以中黄13号为主),完成下达任务面积的127%。因今年伏期干旱,对山地玉米作物影响较大。据测产分析结合对示范户产量调查,大豆玉米套种模式玉米平均亩产304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52.5公斤。(二)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按照上级玉米、食用豆等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任务安排,建立玉米、小杂豆、红薯等作物标准化栽培核心技术示范田,通过核心示范,破解栽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在名州镇王家山村旱台地建立玉米机播机收标准化生产示范田260亩,选用品种为金科玉3318,重点推广抗旱耐密品种、使用缓控肥料、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机播机收等集成技术。经产量测定,示范田平均亩产436公斤,较周边大田生产增产10%左右;二是在名州、吉镇等镇示范推广小杂豆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示范等80亩。在2022年品种引进示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种植绿豆品种3个,生育期均较短,拟在筛选出适宜灾后抢种的绿豆品种。引进试验种植杂交谷子—忻谷33号1个,亩产285公斤,较对照晋谷21号产量基本持平;三是在崔家湾镇苏家圪坨村建立红薯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田1200亩,配套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滴水灌溉技术、高剪苗移栽、精准施肥、合理密植、机械化作业等技术。生长期间用无人机进行了一次叶面喷肥兼顾病虫害防控统防统治作业,群众反映效果很好。据实地产量调查,示范作物亩产量普遍在1750公斤以上。(三)耕地质量提升工作一是实施了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项目。在名州、崔家湾等12镇绥德县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绥德县绿源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9个专业合作社(或公司企业)1个行政村围绕粮油、果树、蔬菜等作物示范推广“三新”技术(新型肥料、新型施肥机械、新型施肥技术)2725亩。建立肥料试验4个,植株样品已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监测。农户施肥调查100户录入有关数据审核系统;二是土壤肥力省级监测点建设管理工作。在我县张家砭、名州等8镇建立8个省级土壤肥力监测点,监测点设常规施肥区和无肥区,按时对监测点施肥和不施肥区进行土壤及植株取样化验,为全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提供技术依据;三是安排专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上报工作。(四)植物保护与重大病虫害监测检疫工作1、重要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控工作。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是植保业务工作的重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田间进行调查,截止目前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70多人次,调查涉及6个乡镇1个便民服务中心13个村,调查田块106块0.4万亩,技术培训指导8场次培训人员280人次,发放技术挂图400余份、明白卡等宣传资料1200份,编印送达各镇《病虫情报》8期。为指导农户适时用药、对路防治、减轻污染和损失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无人机开展“叶面喷肥+病虫防控”一喷多促高效管控技术,累计喷防面积达2万亩,使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率达到40%,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五)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和病虫害普查工作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我中心制定了外来入侵植物和病虫害普查实施方案,成立了普查技术专家组。共设置了4条踏查路线,150个踏查点,其中外来入侵植物踏查点80个,病虫害踏查点70个,对全县15个乡镇和一个便民服务中心进行了全覆盖普查。具体工作由我中心招标委托第三方西安友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截止目前,已发现并登记了小蓬草、野西瓜苗等31种外来入侵植物,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苹果小吉丁7种外来入侵病害。现在此项普查工作正在进行后期的数据汇交、报告提交等,准备迎接省级项目验收。(六)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按照《2023年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陕三普办发〔2023〕4号)和《榆林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土壤普查工作的通知》(榆三普办发〔2023〕1号)通知要求,该项目主要委托由第三方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承担实施,我中心协调配合陕西地建西北分公司绥德项目部参与样点校核、外业采样、有关数据校核上传和成果审核等工作。绥德县界内三普外业采样点共计1568个,其中表层样点1558个(包含耕地样点762个,园地样点724个,林地样点18个,草地样点54个),剖面样点10个。截至目前外业采样工作共完成1369个样点采集,其中耕地721个,园地584个,林地14个,草地50个,完成总任务量88%。完成县级质控数据审核824个,完成率53%。二、机关自身建设工作1、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着力解决支部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我中心以今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为契机,通过对支部班子、党员队伍、制度落实、组织活动等支部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筑牢基层组织党建基础,使支部的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为推动中心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机关内部管理。针对单位内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拟订了差旅、公车使用、办公物品采购、档案管理、室内卫生等管理制度及各科室工作人员职责,制表挂墙,对照管理。同时严格站内考勤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一日四签到制,用制度管理、约束、使用干部,提高了每个职工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增强了团结,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继续抓好脱贫户帮扶与驻村工作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县委组织部和相关镇政府工作安排,我中心派出1名干部驻村开展工作,35名干部职工进行结对帮扶,涉及我县5镇8村,针对脱贫户具体情况制定巩固提升计划,发挥干部职工专业技术特长,开展科技培训,扶志扶智相结合,促发脱贫户内生发展动力。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难度大。受制于我县特定的地形地貌,在客观上滞约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年老体衰,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再加农民承包所种耕地分散、观摩困难等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产样板典型所产生的示范带动效应;二是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手段落后。由于经费短缺,一些先进的农田墒情监测、作物田间诊断、植保无人机、信息传输等高科技仪器设备无法购买,普通农业器械配套动力机械缺乏,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三是技术力量薄弱,植保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高、知识老化,年青专业技术干部得不到及时补充,后备技术力量缺乏,存在技术断层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四是单位人员多编制少,而专业技术岗不按照实际人员多少却以编制按比例设立,导致技术人员职称难晋升,也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改进措施1.围绕近几年开展实施的重大农业项目,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全膜覆盖技术、机播机收等,购置一批配套的机械设施设备;2.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完成;3.积极协调组织和人事部门,争取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4.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六、下一步工作打算1、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沟通,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发挥好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的引领风向作用,探索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模式、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以全膜深沟探墒、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示范项目建设为平台,大力推广高产优良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新型除草剂、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机械化播种、收获等旱作农业高效集成技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我县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3、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并针对农民实际情况,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着力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技能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服务规范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和技术支撑。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