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渭南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渭南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05 11:29
单位名称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渭南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服务。进行临时性接收、管理和教育,提供临时性社会救助;做好符合规定的救助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求助人员的救助等。
住所 渭南市东风大街与三贤路十字北200米
法定代表人 吴超
开办资金 2516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民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337.62万元 3390.59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是聚焦提质增效,在专项行动上展现新作为。2023年,市救助管理站扎实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实行班子成员带班和值班巡查制度,遇到极端天气及重要节假日,采取“白+黑”“5+2”巡查模式,增加巡查频次、延长巡查时限、扩大巡查范围。对城区内重点区域开展全面排查,继续发挥市区挂牌60家福彩投注站救助咨询点发现报告和临时救助作用。联合蒲城县民政局开展以“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全方位展示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效,让更多人了解救助管理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继续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做好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服务,对提供线索证实有效者给予30元奖励。同时,主动配合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优化简化流程,打造出一条便捷、高效的救助绿色通道。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全站干部职工救助管理能力和水平。开展急救科普知识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全站干部职工对急救科普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助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流浪街头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采取“先救助、后甄别”的保护性救助措施。二是聚焦精准实效,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2023年,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先后救助流浪未成年人67人次,站内累计临时监护照料儿童17名;走访慰问困境儿童49次,受益儿童212人次;开展社会融入性活动59次,受益儿童572人次;开展手工活动6次,受益儿童513人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26次,受益儿童292人次;开展文化课辅导236次,受益儿童2990人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心理讲座等12次。同时,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政策咨询、心理疏导、个案帮扶等服务。对未成年人保护区进行提升改造,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在全市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搭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市级抓总、区县统筹、部门协同、镇村监管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前端依托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铁脚板”工作网络,主动发现、精准排摸;后端依托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力量对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等进行调查评估,及时介入、精准干预,有效预防困境产生,建立未成年人综合动态监测、发现、报告、评估、救助、帮扶“一体化”监管系统。三是聚焦规范高效,在甄别寻亲上探索新方法。2023年,市救助管理站先后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566人次,医疗救治43人次,护送返乡346人次。以探索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试点工作为抓手,通过“强统筹、强服务、强资源”,不断提升专业照护、医疗救治、甄别寻亲和源头治理服务水平,实现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形成救助管理工作合力。工作人员坚持和受助人员一起过节,在每个传统节日为受助人员准备相应的膳食,冬至吃饺子,春节吃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针对甄别寻亲工作,市救助管理站探索出“四化融合”(身份查询精准化、救助方式多样化、程序执行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救助寻亲模式。同时,为了让寻亲工作快速走上精准化、专业化、技术化道路,工作人员对站内临时照料人员加大寻亲力度,以“望闻问切”为基础,以公安部门科学技术为助力,以新闻媒体为渠道,以跨省协作为桥梁,以医疗救治为手段,以沟通交流为载体,以实地走访为突破,精准打出寻亲“组合拳”,形成卓有成效的“531”寻亲工作机制和“1+2+3”寻亲工作模式。先后为18名受助人员找到家,并护送其返乡与家人团聚。四是聚焦反复流浪,在源头治理上总结新经验。为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回得去、留得住、过得好,市救助管理站紧盯反复救助问题,全力推进源头治理工作。建立常态化走访探视工作机制,由专职工作人员对临渭区、渭南高新区13名易流浪走失人员进行定期走访探视。强化监护人责任,对无监护人的落实监护职责;对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服务。在走访探视中发现应享受但未享受的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工作人员及时协调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落实。进行重点帮扶,面对低温极端天气,及时为易流浪走失重点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困难群体外出流浪。通过持续摸底排查,工作人员对易流浪走失人员开展入户走访评估,深入了解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后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照料状况、邻里关系以及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情况,按照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台账,通过有针对性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反复流浪人员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流浪乞讨人员作为社会上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救助工作,折射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坚持在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等方面持续用力,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难处,畅通救助渠道,这里,一个个流离失所者在他们的帮助下有了安身之处,一个个反复流浪人员在他们的帮扶中脱困不再流浪,一个个走失的老人、小孩找到了亲人,一个个流浪未成年人得以重返校园,一个个在外流浪多年的乞讨者重返家乡,一个个陷入困境、居无定所的外来人员得到及时救助。同时,市救助管理站以探索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试点工作为抓手,通过“强统筹、强服务、强资源”,不断提升专业照护、医疗救治、甄别寻亲和源头治理服务水平,实现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形成救助管理工作合力。紧盯反复救助问题,全力推进源头治理工作。建立常态化走访探视工作机制,由专职工作人员对临渭区、渭南高新区易流浪走失人员进行定期走访探视。强化监护人责任,对无监护人的落实监护职责;对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服务。在走访探视中发现应享受但未享受的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工作人员及时协调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落实。进行重点帮扶,面对低温极端天气,及时为易流浪走失重点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困难群体外出流浪。通过持续摸底排查,工作人员对易流浪走失人员开展入户走访评估,深入了解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后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照料状况、邻里关系以及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情况,按照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台账,通过有针对性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加大帮扶力度,守护迷途人,护送流浪者,努力在服务质量大提升上实现更大突破,不断增强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市反复流浪人员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存在问题:抓党建促业务思路还不够宽、措施还不到位,对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建设思考研究还不够深,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效果还不明显。学习往往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学习研讨时缺乏深层次互动和思想交流。改进措施:针对反馈的问题,为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入融合,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我支部成立党员先锋队。将党建和业务深入融合作为支部工作一大突破点,23名党员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街面巡查、源头治理、走访慰问、专项行动等重大工作中。同时,结合支部委员分工及其实际,对支部委员进行再分工,职责再明确,责任再夯实;明确党建责任主体,解决了“谁来抓”的问题;建立党建责任清单,解决了“抓什么”的问题;完善党建责任机制,解决了“怎么抓”的问题。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大题大作”勇担当,聚焦“主责主业”抓党建,做到“抓之有方”。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抓好履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好廉政警示教育,提升拒腐防变能力;抓好安全规范管理,切实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二)“老题新作”提质量,聚焦“时间精力”抓党建,做到“抓之有力”。把全部精力用在“想抓党建、真抓党建、会抓党建”上,充分利用渭南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载体,让组织生活从单一的学习到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增强党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新题常作”强基础,聚焦“一岗双责”抓党建,做到“抓之有效”。探索救助管理工作新路径,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出台有效的行业标准,注重组织体系和人才培养,将“党建”和“业务”结合起来,将“专业”和“专技”人才区分开来,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用专技的人去干重要的事,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重点岗位;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党建+品牌”、“党建+救助”、“党建+志愿者”活动,激发党员干部队伍的活力与干劲,将系统思维真正转化为工作能力和方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