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水产技术·提供渔政监管保障。水产技术推广管理、体系指导、新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培训·水产职业技能鉴定·水产病害防治·增殖放流·渔业环境管理·鱼药鱼料质量监测·渔业技术服务·渔业行政执法检查、许可证管理、资源费征收、资源保护·渔事纠纷处理·水生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长丰北路6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吴淑云 | |
开办资金 | 37.6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35万元 | 11.8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聚焦稳产保供,产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坚持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第一要务,保障生产空间,转变养殖方式,提升现代化水平,创造更大增值增效增收空间。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2206吨,较上年度增长2.6%;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121万元,增速3.4%,全市渔业经济呈现量值双增良好态势。(二)强化科技兴渔,绿色健康养殖深入推进加强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示范推广,2023年新建陆基圆池48个,面积3571m2,容积6469m3。养殖品种从传统“四大家鱼”转向经济价值高的加州鲈鱼、鲟鱼、乌鳢、水蛭等优势品种,设施渔业发展稳步壮大。扎实开展2023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先后印发了《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指南》《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指南》等技术资料,成功创建市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申报部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骨干示范基地1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技术交流和专业技术培训,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和渔业安全生产等培训3期,积极组织全市技术人员参加部、省举办的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共6期,推动基层推广体系服务能力提升,受训人员200余人次。(三)坚持多措并举,资源养护力度不断加大一是科学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6月6日举办全国“放鱼日”铜川市增殖放流活动1次,在洛河流域福地湖放流鱼种30万尾,其中鲢鱼20万尾、鳙鱼10万尾。二是严格落实黄河禁渔期制度。对全市禁渔期管理工作提早安排部署,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市2023年度禁渔期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铜川市2023年禁渔期管理的通告》等文件,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张贴禁渔通告50余份。三是积极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以“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向群众发放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册700余份、外来入侵水生生物防控宣传手册200余份,宣传环保袋200余个,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态保护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四)筑牢风险防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池塘、水库库区等地对渔业设施、渔业机械、渔药渔饲料使用和消防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安全隐患进行了全方位排查整改,指导养殖场户建立健全渔业安全生产台帐,落实落细防灾减灾各项措施。累计开展检查124家次,累计排查安全隐患7个,已全部整改到位。全市未发生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五)注重源头管控,水产品质量安全健康提升以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为引领,以强化生产过程的安全监管和宣传培训为抓手,以全面推行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为关键,深入开展水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2023年全市水产品产地兽药残留监测工作任务10个,共排查养殖场13家,完成样品抽检48个,检测合格率100%,同时,配合完成省级监测抽样任务8个。扎实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全市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印发《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0余份,对养殖场户科学用药进行监督指导,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六)着力补短强弱,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圆满完成对标对表外来入侵水生动植物普查工作方案,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各项信息数据,及时完成了数据上传和成果上报,形成“一张表、一张图”(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数据汇总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踏查路线分布图)及入侵物种名录清单,建立起了详实的信息数据库,为科学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目前全市完成踏查路线37条、踏查点124个,完成率100%。(七)加强监测预警,水生动物疫情持续稳定坚持常态化深入塘口现场,走访水产养殖企业和鱼病监测点,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督促指导各责任主体做好鱼病源头防控,强化苗种检疫,规范生产用药。实行全年“月报告”制度,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生重大水生动物疫情。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2023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对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等有关渔业渔政决策部署,锚定“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一个核心,聚焦“技术示范与推广、特色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及生态安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资源保护与利用”五大领域,狠抓科技兴渔,深化结构调整,加强安全管控,推进全市现代渔业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存在的问题(一)渔业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较低。多数水产养殖企业投入资金有限、发展规模较小、管理较为粗放,渔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高产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建设改造相对滞后,标准化养殖技术覆盖范围不广,科技含量不够高。总体上看,设施渔业在整个渔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偏小,离现代渔业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二)渔业产品缺乏竞争优势,产业融合程度不足。受水域资源限制,我市水产养殖规模小而分散,常规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名优产品比例偏低,难以在规模上形成批量优势产品和拳头产品,缺乏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同时,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不足,二三产业带动能力弱,产业融合度不高,比较效益仍偏低。(三)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推广难度大。设施渔业集装备技术、水净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生物技术等技术于一体,采用了大量的设备及技术,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等设施渔业属于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从事设施渔业的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而现在从业者大部分是文化不高的农民,对水产养殖知识较欠缺,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均有待提高,影响设施养殖效益,生产达不到预期目标。四、改进措施一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技术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尽快熟悉业务;二是加强设施渔业推广力度,争取加大对渔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渔业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五、2024年度工作计划(一)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促进渔业提质增效发展。聚力推广绿色高效养殖模式,拓展延伸渔业发展产业链,指导王益区陕西鲂鲲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基地建成投产,指导市农投公司建成渔果共生生产基地1个。加大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力度,指导印台区红土镇、耀州区小丘镇各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个。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因地制宜推广鲈鱼、黄辣丁、鳜鱼及中华绒螯蟹等名特优品种。指导申报国家级骨干示范基地1个。创建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全市全年完成水产品产量2200吨,渔业经济总产值实现4000万元。(二)强化涉渔领域风险防控,促进渔业安全发展。持续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排查治理渔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健全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巩固渔业安全生产四级网格化监管,明确渔业安全生产权责清单,稳定安全生产局面。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督管理,强化规范用药宣传培训,抓好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全面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拟实施2024年省级农业专项项目铜川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项目和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项目,积极推进水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产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力度,完成省市下达的水产品监测任务,合格率不低于99%,确保产地水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三)科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严格落实黄河禁渔期制度,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和修复活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安全。探索推广绿色渔业技术模式,大力发展节水渔业、大水面生态渔业,努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利用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全国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月活动,积极宣传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形成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良好氛围。指导养殖场户开展尾水综合治理,强化运维长效常态,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四)完善水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促进渔业创新发展。深化科技引领和服务支撑作用,开展健康养殖、黄颡鱼新品种引进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水产技术研究及推广水平。加大渔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高素质渔民、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的培育,全面增强服务支撑能力。以线上线下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开展渔业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安全生产监管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等培训,推广养殖新技术,全年培训不少于200人次,赋能渔业产业振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