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01 09:41
单位名称 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分析全市经济形势,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城乡统筹、县域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开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落实及项目资金,开展产业园区管理事务性工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住所 榆林市高新区建业大道同心楼
法定代表人 赵红英
开办资金 1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万元 6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后续扶持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搬迁群众乐业安居。全市92个集中安置点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机构、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劳动力的搬迁家庭1.02万户2.3万人,实现就业1.02万户2.1万人,就业率达91.3%,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二是争取中省市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支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以工代赈方向)项目共计10个,总投资3316万元(其中争取中省投资2525万元),已带动就业580余人,已发放劳务报酬690余万元。使用市本级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12个县市区安排了55个“补短填漏”项目,解决了一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急难愁盼”问题。(二)区域经济工作加快提升。一是县域经济持续向好。县域实力整体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GDP4880.67亿元,其中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3387.14亿元,占全市GDP的69.39%,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神木、府谷分别位居第9位和80位,同时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被省政府授予2022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优秀等次,县域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二是对口帮扶取资金逐年递增。安排2023年区域发展(振南)及南北县市区对口帮扶项目60个,项目总投资43.2亿元,下达区域发展(振南)专项资金及南北县市区对口帮扶资金5.43亿元。(三)产业振兴工作破题开局。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强保障。设立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专项资金5亿元,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设立竞争性资金分配机制。2023年各类资金叠加支持南部县产业发展25亿元左右,平均每县至少支持4亿元。二是出台系列政策强支撑。协助市委办起草了《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意见》,市域统筹扩大种植基地、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等8大重点任务。联合市财政局制定了《榆林市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有产业发展基础、有全产业链谋划、有龙头企业引培、有市场化运营、有社会化融资、有专业化方案的项目申报“六有”原则。三是谋划全产业链项目强推进。两批共遴选10个项目,项目总投资24.4亿元,年度投资计划9.7亿元,按年度投资30%的比例预拨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专项资金2.9亿元,其中子洲超细白绒山羊产业融合发展、米脂小米杂粮示范园等6个项目已初具链式发展雏形。(四)产业园区工作革新发展。一是加快推动园区改革。持续推进园区整合、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工作,并实行月调度工作机制。二是推进飞地园区建设。赴安康市就“飞地园区”发展及双方合作机制、权责、税收分配等进行了调研学习,进一步完善《关于促进“飞地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同时跟进子洲、吴堡飞地园区项目建设情况。二、取得主要效益(一)经济效益一是争取中省市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支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以工代赈方向)项目共计10个,总投资3316万元(其中争取中省投资2525万元),已带动就业580余人,已发放劳务报酬690余万元。使用市本级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12个县市区安排了55个“补短填漏”项目,解决了一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强保障。设立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专项资金5亿元,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设立竞争性资金分配机制。2023年各类资金叠加支持南部县产业发展25亿元左右,平均每县至少支持4亿元。三是谋划全产业链项目强推进。两批共遴选10个项目,项目总投资24.4亿元,年度投资计划9.7亿元,按年度投资30%的比例预拨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专项资金2.9亿元。(二)社会效益一是搬迁群众乐业安居。全市92个集中安置点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机构、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劳动力的搬迁家庭1.02万户2.3万人,实现就业1.02万户2.1万人,就业率达91.3%,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建成社区工厂30个、基地园区11个,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4000余个,已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1200余人。二是推进飞地园区建设。实地调研强宣传。组织南部县考察了安康飞地模式和汉中留坝民宿、汉中仙毫等产业发展模式,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形成了《沿黄文化旅游廊道规划(榆林段)可行性研究报告》《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工作推进调研报告》。联合市传媒中心在榆林日报和榆林电视台开设“支持南部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县’在进行时”专栏,围绕10个项目全面宣传产业振兴的政策支持、强企惠农等系列发展成果。三、存在问题(一)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南部六县以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整体发展基础薄弱,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还没形成,精深加工企业较少,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商贸物流成本较高,特别是文化旅游景区还处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运营管理的阶段,吸引社会化资本能力较弱。(二)园区承载力有待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较少,现仅有4个,省级开发区对县域覆盖率仅为33%。多数园区运营公司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运营水平较低。四、整改措施(一)提高项目谋划质量。按照有产业发展基础、有全产业链谋划、有市场化运营、有社会化融资、有龙头企业引培,有专业化方案的“六有”原则,下达资金申报指南和资金管理办法。对南部县开展项目谋划专题培训,吃清吃透政策,邀请专业团体,对已经形成的10条全产业链,策划一批符合政策支持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并形成可落地的专业化方案,做好项目前期,争取开春即开工。(二)提升园区化承载力。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研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各类园区集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七通一平”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孵化器、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五、下一步工作计划2024年,在全委统一安排部署下,区域中心将以项目为抓手、园区为载体、产业为支撑、资金为引领,统筹协调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南部县产业振兴和园区改革,做好总量控制,优化资源配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一)后续扶持工作。一是狠抓资金项目。二是扎实开展问题整改。三是持续开展监测帮扶。四是常态化开展实地调研督导。五是争取加大以工代赈资金投入。(二)区域经济工作。一是用好省级县域经济专项资金。二是提高争资争项规模。三是做好县域经济考核。四是加大宣传报道。五是及时下达区域发展及南北对口帮扶项目投资计划。六是做好西部大开发前期项目谋划储备工作。(三)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工作。一是谋划高质量项目。二是完善配套政策。三是编制发展规划。四是用好财政资金。五是打造区域品牌。六是培育龙头企业。(四)产业园区工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二是深化改革发展。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四是加快提档升级。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