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金台区> 宝鸡市金台区文化馆

宝鸡市金台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4-02-29 11:00
单位名称 宝鸡市金台区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
住所 宝鸡市中山东路135号
法定代表人 张亚军
开办资金 9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宝鸡市金台区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53万元 4.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于2023年11月13日,单位法定代表人由晁群变更为张亚军,举办单位由宝鸡市金台区文化广电局变更为宝鸡市金台区文化和旅游局。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全力做好群众文化工作1.春节期间,我馆联合区书法家协会和老年书协的志愿者,分别在馆门口和宝陵村、金台市民中心等地现场写下了一幅幅寓意着欢乐、吉祥的春联送给广大群众,服务3000多人次。2.春节期间,举行了“新春走基层”奋进新时代欢乐过大年——宝鸡市春节广场文化周惠民演出活动,为群众带去精彩的文艺演出。3.举办了金台区文化馆秦腔管弦乐团、合唱、广场舞培训班,培训班针对目前我区基层群众人才匮乏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基层艺术团队技能和水平,发挥人才在基层的带头作用,带动了群众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3.4月21日金台区文化馆庆祝世界读书日暨“金话筒”红色经典分享会,既丰富了引渭路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激发了辖区单位职工的爱国热情。4.4月29日和5月3日分别举办了五一进社区、村组文艺演出活动,既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氛围。5.六月初,举办了“东岭杯”少儿书画大赛、颁奖仪式暨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并上传少儿书画大赛优秀作品进行网络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共同为青少年全面成长提供良好环境!6.6月底,在宝陵村举行“大地欢歌四季村晚”金台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讲党的好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7.6月29日参加“大地欢歌”宝鸡市新编广场舞展演,获得了优秀奖。8.7月15日——8月31日举办了大地欢歌2023陕西省群众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市民大舞台•有才你就来”金台区2023年第二届市民大舞台文艺演出,共20场,观众4万人次。9.9月22日——10月7日,举办“静待花开”迎国庆宁引利国画研习作品展。展览作品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我区女子书法艺术爱好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我区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10.9月28日举办“庆国庆迎中秋话团圆”诗会。本次诗会的开展,既丰富了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11.9月29日——10月6日金台区2023年市民大舞台线上优秀文艺作品展。创新活动举办形式,更好地丰富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2.10月23日举办太极源景区碑林开园仪式。以收藏、展示、鉴赏和社会教育及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集文化休闲于一体,使文化和景区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让游客在参观景区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二)免费开放工作持续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一是坚持全年365天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非遗展厅、艺术展厅、艺术训练室等工作。二是合理安排常年来馆活动的18个群众艺术团队(包括舞蹈队、艺术团、模特队、合唱团等)到馆排练。经过多年的辅导与培养,这些团队已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常年配合区上中心宣传工作参加各类公益演出活动。(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保护工作是文化馆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金台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3个,区级非遗项目46个;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人;现有非遗展厅2个,市级非遗传习所、省级非遗工坊各一个。2023年金台马氏瓷刻入选陕西省第七批非遗名录,金台罗氏彩塑彩绘非遗工坊被认定为陕西省第二批非遗就业工坊,袁氏养生按摩技艺、传统刻字、邓氏保安堂筋骨疗法三个项目入选宝鸡市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编辑出版《金台罗氏彩塑彩绘》非遗书籍、印制《金台非遗宣传册》。1.举办了周建民非遗风筝展、金台非遗美食展播、走近金台非遗线上优秀非遗项目展览。利用新媒体媒介宣传金台区非遗项目,旨在让市民了解我区非遗项目详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举办金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会。进一步提高全区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法规意识和思想水平,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担当,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促进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发展,推动我区非遗保护工作,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了相关活动。6月8日,金台区在西府老街成功举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金台罗氏彩塑彩绘、金台传统刻字、传统糖画制作技艺、张氏面人制作技艺、宝鸡擀面皮制作技艺、杨氏手工松仁点心制作技艺共6个金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宣传展示。4.“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金台区非遗美食、优秀非遗项目视频展播。通过网络媒体把金台区的非遗美食展示给群众,促进群众了解金台区非遗。5.承办宝鸡市非遗大会非遗主题晚会、设立了非遗研学,参与系列非遗互动体验活动等一系列非遗品牌宣传、展示、推介活动。为全市观众呈上一场精彩的非遗视觉盛宴,让观众近距离领略西府非遗文化,彰显西府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绽放非遗绚丽色彩,营造非遗成果群众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6.开展“匠心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授艺,带领中小学生了解金台的非遗传承技艺。2023年组织省、市、区各级非遗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70多场次,采取演出与知识讲座相结合方式,走进全区中小学校传授技艺,累计授课600多个学时,制作、展示非遗作品1500件,开展非遗传习研学活动15场次,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兴趣,让更多孩子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其中金台区东仁堡小学“戏影”社团经常性参与我区各种节庆活动,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7.充分利用非遗工坊推动乡村振兴,区文旅局与区乡村振兴局实地考察调研,依托我区优秀非遗传习所,设立区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金台罗氏彩塑彩绘吸纳当地劳动力参与非遗文创产品的生产制作,金河镇马家原村与硖石镇红硖村手艺能人每年冬季利用传统技艺制作手工灯笼,销售到市区周边,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金河镇宝陵村个别农户利用传统技艺制作苇席,销售到周边地区,来增加收入;蟠龙镇一些留守妇女利用传统刺绣技艺制作部分产品来增加收入,年收入可以达到万元,这些传统技艺有效地助力我区乡村振兴工作,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8.积极开展非遗调查记录工程,通过多方考证、实地调研,对泥塑、皮影、木偶、刻字等代表性传承项目和传承人发展现状及传承情况进行记录,共拍摄非遗调查纪录视频3部,编撰印发《金台非遗名录简介》1000册,使代表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信息“存得下、查得到、看得见、展得出”。9.积极举办非遗保护传承培训班2期,积极组织“金台罗氏彩塑彩绘”、“传统刻字”“扬子旗袍”“传统刺绣”“汤瓶七士门”等非遗项目开展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传研学活动,设立非遗+旅游研学路线,宝鸡风筝节上充分利用主场优势,举办“金台风筝制作技艺”项目专题展和制作体验活动,传承人理论水平和传承技艺不断提高。10.制定下发了《金台区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制度,成立区级非遗名录评审委员会,为我区非遗工作开展再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四)认真做好创文复审工作根据市、区相关安排,我馆严格按照创文测评标准逐条进行落实,制作了各种公益宣传广告30余幅,设立了二十四字价值观立体文化景观小品,张贴了禁烟和无障碍标识,修整了馆内台阶,更换走廊的灯管,刷新污损的墙壁,清洁文化馆的屋檐牌匾并重新上色,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并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有力地配合了创文复审工作。同时按照区创文办及东街办事处安排,我馆严格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考察工作手册》中的具体要求,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做好点赞及华通十字的交通志愿服务活动。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春节期间,举行了【新春走基层】奋进新时代欢乐过大年——宝鸡市春节广场文化周惠民演出活动。在新春期间为群众带去精彩的文艺演出,营造了浓厚的春节氛围。(二)六月初,举办了“童心向党妙笔丹青”——“东岭杯”少儿书画大赛颁奖仪式暨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同时上传少儿书画大赛优秀作品进行网络展。(三)6月29日参加“大地欢歌”宝鸡市新编广场舞展演,获得了优秀奖。(四)7月15日——8月31日举办了大地欢歌2023陕西省群众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市民大舞台•有才你就来”金台区2023年第二届市民大舞台文艺演出,共20场,观众人次4万。(五)编辑出版《金台罗氏彩塑彩绘》非遗书籍、印制《金台非遗宣传册》1000册。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包抓工作的开展,造成文化馆人手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内日常业务的开展。2.设施设备不足。文化馆即将开展国家一级文化馆创建工作,以现有条件,对标一级馆达标要求,存在场馆面积、设施设备、数字化建设系统严重不足等问题。(二)改进措施:我馆通过人才中心招聘解决专业人员不足问题;努力多渠道争取中省资金来提升改造办馆条件。四、2024年工作计划(一)探索公共文化场馆运行新机制。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本地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模式。启动文化志愿者服务,鼓励在校大学生、退休干部、教师和文化工作者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推进数字场馆、流动场馆建设,建立以区级文化馆为核心,镇街文化馆分管、社区文化服务站为一体、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新型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体系。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