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彬县> 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彬州市分校)

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彬州市分校)

发布时间: 2024-02-29 10:42
单位名称 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彬州市分校)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承担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农村能源建设、农业环境与土肥监测、植物病虫害防控、植物检疫、农业信息服务等职能,指导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业务工作。
住所 彬州市姜嫄街20号
法定代表人 孙相海
开办资金 24.8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彬州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4万元 253.3万元
网上名称 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中心在农业农村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服务“三农”、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开创农业生产新模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主线,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目标,锐意进取、创新观念、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3.96万亩,总产17.187万吨。其中夏粮总产8.64万吨,较上年增产0.47万吨。秋粮总产9.348万吨,较上年增产0.723万吨。病虫监测防控有力。累计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361.53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17万吨,挽回油料损失0.034万吨,挽回苹果和梨损失2.62万吨。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减量增效、玉米“5335”栽培技术和小麦“3335”宽幅沟播技术等,发挥了新技术新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既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又实现粮食稳产高产。主要工作及成效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理论素养。二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业绩突出,全市农业生产水平逐年稳步提升。一是以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和玉米“增密度提单产”建设为抓手,助推农业提质增效。1.粮食单产提升项目。以小麦“一优二改双控”技术为统领,围绕土、肥、水、种、密、保、管等资源因素,在水口镇、太峪镇、韩家镇及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小麦播种质量提升行动核心示范项目3万亩,项目区全部为宽幅沟播。通过项目的实施,调动了群众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全市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2.在水口镇小车村、龙高镇高村实施旱地黑小麦试验示范项目810亩,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促进全市粮食产业发展。3.小麦宽幅沟播作业补贴项目。在全市10个镇(办)选择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田块建设小麦宽幅沟播核心示范区2.7万亩,辐射带动全市9.3万亩小麦采用宽幅沟播技术,目标产量350-400公斤/亩,实现项目区亩均增产小麦50公斤,较我市小麦平均产量提高10%左右。目前项目区小麦即将进入越冬期,整体长势良好。4.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春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项目,该项目经咸阳市组织县际间交叉检查验收合格。5.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省级核心示范点。在太峪镇蒙家岭村中林集团建设省级核心示范点200亩,同时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品种筛选、大豆品种筛选、玉米密度、带型模式试验4项,通过试验示范为大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全力做好良种推广工作,积极开展小麦、玉米品种试验示范,不断加快我市主栽品种更新换代步伐。6.加强种子质量监管。7.农作物良种使用率逐年提升。8.开展小麦新品种筛选工作。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我市小麦种植以铜麦6号、西农226、西农928、普冰151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旱麦728、西农318、西农5715长航一号、唐麦76等品种;示范推广航麦287。9.开展玉米新品筛选工作。通过开展试验示范,筛选出复合种植的玉米最佳种植密度及玉米配方施肥最佳配肥比例,进一步完善我市旱地秋粮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0.扎实开展大豆品种审定试验情况。三是强化监测预警,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保稳农业生产底线。11.认真开展病虫草鼠害调查监测与预报。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在全市设立5个病虫草害监测点,定期进行调查监测,及时传递信息。印发《彬州市植保信息》9期9000余份,开展病虫电视预报3期,及时向群众发布病虫信息,宣传防治技术,指导群众开展统防统治。12.搞好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在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印发宣传资料,成立了小麦“一喷三防”开展情况督查组,督促指导群众认真开展以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麦穗蚜为主的一喷三防工作,确保夏粮丰产增收。共设置60组180套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监测点,出动普查人数1500余人次,累计普查玉米田3.5万亩次,未发现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13.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示范区。在各示范区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农药使用、生态控制、高毒农药替代、农药减量控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技术入户率达到95%。14.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普查与阻截防控工作。通过检疫普查,所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市均未发生。15.积极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通过试验示范,为加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步伐,尤其是为物理防治在项目区乃至全市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四是扎实开展肥效试验、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提升工作,提高粮食产量。16.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工作。在全市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巩固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以镇村为单位向社会公开发布肥料配方,推广应用智能化推荐施肥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70万亩次以上,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17.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18.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工作。按照《陕西省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技术要求》,对我市4个农田残膜监测省控点开展常态化,掌握农田地膜污染基本情况,实施科学污染防控,为全省地膜污染防控策略提供依据。19.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工作。20、开展小麦肥料效率试验及春玉米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试验工作。21.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上报工作。定期定点进行墒情监测,了解在田作物和春播区域受旱程度及比例,以此提出针对性的农事建议,可以更好地确保粮食安全。按照省市要求,我中心对全市粮食作物和春播粮食区域开展持续性土壤墒情监测和作物旱情旱象调查工作,完成月报表2期,截止目前共报送报表22期。22.完成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工作。积极配合西安坐标原点地理空间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外来入侵植物普查工作,共设置了城关新民线、龙高线、义门北极永乐线、太峪水口韩家线4条踏查路线,覆盖了9个乡镇。先后完成了53个踏查点的调查,共发现外来入侵植物35种。23、农户施肥调查工作。完成农户施肥调查100户,覆盖全市10个镇办。其中普通种植户40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主体60个。利用“施肥监测通”小程序调查采集农户施肥数据,建立施肥台账,构建我市施肥数据库。(三)根植农业,全方位服务“三农”事业。24.接待群众来访,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接待处理群众来访咨询65次。组织技术人员在水口镇、北极镇、新民镇、龙高镇、太峪镇现场调查处理技术咨询15件(次)。25.适应时代要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为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高素质农民,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年底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50人任务,目前正在宣传招生阶段。26.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为了做好全市粮食生产技术指导工作,根据农事农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巡回指导和现场技术服务,利用网络媒体、电视讲座、出动宣传车、科技大赶集、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累计举办电视讲座28期(次),发布技术信息68余条,出动宣传车110余(次),印发技术资料8万余份。通过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了群众科技务农水平。三、存在问题和对策(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技术人才的数量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建议多措举提高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二)政务工作繁杂,影响技术工作推广。中心承担着全市粮油、蔬菜、植保、土肥、种子、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技术推广工作。因条块管理,除职能外,还要履行政府重要工作,阶段性紧急性工作繁多,直接影响中心正常工作的开展。建议让专业技术人员走出繁杂事务,做好技术推广。(三)农技人员技术缺乏,难以满足为农服务需求。基层农技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因地制宜实行集中与分散、专业与综合、短期与长期、派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使农技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更好服务“三农”。(四)工作经费不足,技术推广滞后。近年来,财政在农技推广方面的专项资金匮乏,根本无法满足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直接导致新技术、新试验示范无法进行,影响农技推广实效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四、下年工作计划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实施项目,强化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开展试验示范,完善旱地粮食高产技术规程。做好种子监管调度,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五)做好耕地质量监测,确保农业用地安全。(六)强病虫害监测调查,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七)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及业务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