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三原县> 三原县园艺蚕桑工作站

三原县园艺蚕桑工作站

发布时间: 2024-02-28 16:32
单位名称 三原县园艺蚕桑工作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立足三原,为三原的果树及园艺蚕桑技术及果农服务。
住所 三原县东三路党校三楼
法定代表人 何红兵
开办资金 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三原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15万元 3.84万元
网上名称 三原县园艺蚕桑站.公益 从业人数  2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具体工作情况重点工作1、生产基本情况;2023年全县水果栽植面积15.6万亩,水果总产21万吨,主要以苹果、鲜桃、樱桃、葡萄、石榴为主,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达10.9万亩,产量13.5万吨。今年,新栽果树0.2万亩,老园改造提升0.5万亩,果树拉技3.3万亩、夏季修剪5.1万亩、果实套袋7.6亿只、果园种草0.3万亩、病虫害防治14万亩。2、高产高效“万元果”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优化苹果品种布局和栽培模式,通过高接换种、间伐改造、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措施,建设矮化密植省力新型果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型栽培模式,实施高产高效“万元果”5万亩,优选“万元果”示范园区15个,改扩建苹果标准化示范园1个,创建省苹果高质高效示范园1个。3、品牌建设;以“打造市场、优化市场、站稳市场”为营销思路,加大市场开拓、营销体系建设力度。按照县域土地含硒量高的优势,全力发展硒地水果,着力打响“城北三原”“硒地农仓”“统一六果”“马额苹果”“武字红”等苹果品牌,依托农特展销会等系列营销推介活动,增强我县品牌影响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4、果业保险工作;今年我站已完成1.5亩苹果险种、0.3万亩桃险种、0.1万亩葡萄险种,0.3万亩樱桃险种承保工作。5月份,我县樱桃因阴雨天气受灾,目前,保险公司对87户种植户已进行21余万元资金赔付。5、技术培训;为了加强果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素质的提升,我们开展了多层次的业务培训,提高科技干部的工作能力。结合乡村产业振兴积极构建技术服务队伍。在我县果业重点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采取走出去观摩学习和田间地头作务指导等方式,组织技术培训36场次,培训果农576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6、果树分类面积调查;为了准确了解我县果树种植面积情况,我站组织职工对全县10个乡镇果园面积进行摸底调查,采取入村、入户走访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实地现场测量等方式进行调查统计。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我县果树各树种栽植情况,为我县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县无论在苹果、葡萄、石榴、樱桃等生产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农民专家举不胜数,尤其是通过示范带动,提高了果农科学作务意识,加之近年来政府重视,果业提质增效潜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县苹果、鲜桃、葡萄、石榴、樱桃都注册了商标,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包装。果品在江浙、上海、重庆等大省市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市场占有率逐步增强,品牌优势逐步显现,果农对优果优价信心进一步增强。果业合作社作为当前和以后生产的主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已拥有果业专业合作社25个,各合作社入会人数在50-300人之间,90%以上会员文化程度均为初中或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均为当地种植能手或在外营销人员,有五个合作社已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包装。由项目支持和合作社共建的苹果储藏库25座,库容达10.5万吨,以合作社、村组为单位的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20多个,营业总额2亿多元,果农仅果品销售一项收入就提高了20%。果品中介代办人全县目前有100多人,以马额居多,每人全年从中获得的收入平均为1万多元。固定客商主要涉及到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山东省、河南省等。二、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存在的问题1、苹果产业化程度较低,降低果农收益。从事苹果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且妇女较多,果业生产存在后续劳力不足的问题,新的技术难以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全面覆盖难度较大。2、果区缺乏集中展示、销售、贮藏为一体的果品综合批发市场,导致果品采后处理粗放,大部分果品采后不经分级,地头随意堆放,优果不优价的现象时有发生,仅果品腐损率果农就减少收入的10%以上。3、服务机制不健全,新技术推广普及慢。各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因管理不规范和缺乏资金扶持等原因,示范作用有限,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不能为社员及周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基本停留在果园初期的生产管理、产品销售模式上,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营销网点等产业链上还需进一步补强。4、果业生产投入不足,标准化生产进程缓慢。我县苹果生产规模扩张较慢,由于缺乏省市项目资金扶持和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大部分果园基础设施较差,新的技术和品种引入存在一定难度,现有示范园起不到一定示范作用,果农还是习惯传统耕作,导致全县标准化生产进程较慢。(二)改进措施1、加强科技培训,普及标准化生产作务技术,多与生产技术领先地区开展交流与合作,提升技术人员和果农业务技能,提高我县果业整体生产管理水平。2、大力推行栽培省力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智能化。加强果园肥水一体化建设。提高肥水一体化利用率,有效提升我县果园管理水平。3、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实施低质低效果园改造和高标准示范园建设,补强产业链条,增强果农种植信心,从而保障产业的良性发展。实现质量效益双增收。4、加大果业投入。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部分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升级转型和管理培训、新技术推广。(三)2024年工作打算一、总体工作思路以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果业提质增效和果农增收为目标,按照“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转方式、控品质、增效益”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引领推动作用,聚力打造一批优质果业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营销型、加工型和社会化服务型“链主”企业(合作社),推广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种,不断提升苹果全产业链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全面推进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1、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及重点项目、实施低质低效果园改造。把高接换优、蹲接换种、老旧园改造作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革命性工程,以村为单位,分区分类,2024年力争完成1000亩低质低效老旧园改造。、推进高标准示范园建设。按照“矮乔同步、宜矮不乔、先矮后乔”思路,围绕产出率、优果率、亩效益等主要参数,积极有序推进高产高效果园建设。2024年计划新建百亩高标准示范园1个,20亩以上示范园10个。、扩展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鼓励成立果用机械合作社联盟。积极发展果园作业劳务服务、果品代收代贮代售、果业作业设备租赁、果业技术专业服务,融合农机农艺、减轻产前产中产后劳动强度,加快破解农村短劳少人、果业生产“四老四降”制约。、强化专业技术队伍支撑。积极组建壮大苹果产业发展专业队伍,按照主产区“一镇一支果业技术员队伍、一户一个技术明白人”标准,实施果业专技人员定员定向长期培训机制,积极培育职业果农、苹果种植土秀才田专家以及代办营销三支队伍。、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项目资金,支持苹果核心区新园建设、老园改造、示范园管理、重大技术推广及品牌宣传推介等促进我县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采后处理水平。以“组织采收分批化、地头分拣规范化、预冷贮藏标准化”为重点,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在果业主产镇村,示范推广“果品分选+采后预冷+小型冷藏运输车”模式,延长果品货架期。增强高端果品供应能力。工作措施及建议苹果产业是我县北部原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是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石,需要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苹果产业要按照“稳基础、优布局、提质效、强品牌”的思路,紧紧围绕苹果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突出新园建设和老园改造“两个抓手”,聚力优化前端、培育中端、提升后端“三个环节”,培育建设苹果全产业链。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任务落实。单位将对每一项工作列出计划并落实任务到人。让每一位干部职工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任务的按时完成。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农业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苹果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并以县政府名义出台《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强化绩效考核,严格奖罚措施。将推动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单位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建议县政府设立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奖,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包括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务果能手、果业干部技术人员、果品经纪人、电商销售等)予以通报奖励。加强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户为单元、整村推进”,分区域、分类型制定果园改造提升技术标准,进一步推行旱地无支架矮化密植节水高效栽培“3332”模式,持续实施豆菜轮作、地布覆盖、改土培肥、旱作节水等绿色节本增效技术,实施“沃土肥园”,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果品内在品质。依托果业项目,支持果业提质增效。积极对接省市业务部门,加大果业项目争取力度。扶持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让他们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助理我县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