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中市> 汉中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汉中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发布时间: 2024-02-27 16:40
单位名称 汉中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监测保障。地质环境质量监测,专项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环境监测服务,地质环境监测人员培训,地质环境监测技术交流。
住所 汉台区滨江路汉中市国土资源局院内104室
法定代表人 夏春梅
开办资金 44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拨款
举办单位 汉中市国土资源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43.33万元 357.1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坚持系统谋划,全面部署防范。一是年初结合冬春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点,提前部署开展了汛前排查和培训演练。二是及时编制了《汉中市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请市政府印发执行,督促指导县区编制发布了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三是召开了年度工作会、汛期工作会、秋淋期工作会等。对全年及各阶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四是汛期坚持以雨为令,落实“雨前研判部署、雨中精准调度、雨后复盘总结”全过程防范。针对21轮降雨,印发防范通知25次,调度县区近50次。五是节假日和重大会议活动期间,加强研判、加密调度,组织工作人员下沉一线排查隐患。先后配合11个督导组开展了5轮督导检查,发现问题现场交办,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及时补齐短板弱项。紧盯关键重点,全面排查隐患。一是完成了2023年第一批5处地质灾害隐患遥感信息核查。全面推进已部署的27个重点城镇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对全市21处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无人机飞巡,逐一核实撤离路线和安置点,安装了34台视频监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二是牵头教育、交通、水利、住建、文旅、应急等七部门建立了联席会商机制。先后召开联席会议2次,明确行业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组织对道路、景区、工矿企业、学校医院、移民安置点、切坡建房等人口聚集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开展了3轮大排查,移交由行业部门监管的非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296处,落实行业领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责任。三是全面落实“三查”制度。2023年全市共派出8.8万余人,开展巡排查9.8万余次。四是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排查。排查掌握切坡建房点862处,建立了全市切坡建房台账,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261处841人纳入隐患点数据库,实行清单式动态管理。在全市开展3轮远程高位滑坡、泥石流隐患排查,确认隐患35处;组织对全市20954个沟口构、建筑物图斑进行现场核查,确认风险隐患1919处,均落实了风险管控责任。完善群测群防,落实风险管控。一是更新了1773处在册隐患点“两卡一预案”。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坚持日常抽查提醒。二是对风险调查评价划定的风险区按行政村界进行细化。落实了378个极高、1545个高风险区监测人、责任人,明确了重点防范对象,初步建立“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三是强化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管理。在全省率先制定印发了《汉中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离线报告制度》。全市901处监测点4177台设备在线率97.06%。全年累计核查处置预警信息5994条。四是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严格履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监管职责。对排查存在切坡的工程建设项目38个,建立了台账,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县区发放提醒函进行交办,督促落实了风险管控责任。及时预警响应,果断撤离人员。一是建立了与气象、水利、防汛、应急等相关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强降雨期间实行联合办公,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加强会商研判,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全年共发布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48期、县级预警600余期,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工作群等及时传递信息50万余条。二是制定了《汉中市地质灾害防治暨应急响应管理制度》。建立了地质灾害暨应急响应工作群,实行“一键叫应”,全面落实“123预警叫应反馈”制度,预警发布后通知叫应双到位,预警传递到村、到户、到点、到人,并及时反馈叫应情况。三是严守“三必撤三必到三步法”、“五个一律撤离”等工作要求,科学指导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和后续管控,全年先后组织撤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3.3万余户7.5万余人,未发生人员私自返回造成伤亡事件。强化值班值守,做好应急响应。一是从4月17日开始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值班期间信息畅通,上传下达及时准确,在多轮强降雨过程中,先后抽查提醒县区、镇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2310人次,并将抽查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向各县区通报、限期整改。二是建立健全了4支96人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抢险、技术支撑和专家队伍。三是落实平战结合技术支撑队伍驻守县区全覆盖。坚持人随雨走、动态调整,根据降雨落区及时增派力量,储备了卫星电话、应急电源等必要的应急装备,确保一旦发生灾险情有效应对、妥善处置。四是针对镇巴、洋县、勉县、略阳等县区发生的50余起灾险情,组织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单位及时赶赴现场,做好应急调查和现场监测等技术支撑工作。推进防治体系,全力消除隐患。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一)有效提升了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全年新发现隐患40处、核销隐患115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更加健全,新建80处332台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上线运行,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组织拍摄了微电影《平安一方》,并在全市宣传推广,加强多形式宣传培训,充分利用4.22、5.12、6.25等防灾减灾活动。(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避免人员伤亡。2023年,我市先后经历21轮强降雨,多个县区降雨量达历史极值,诱发大量地质灾害灾险情,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年共发生地质灾害灾情10起(在册点1起,非在册点9起),其中镇巴县7起、洋县1起、宁强县1起、略阳县1起,无人员伤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9万元;地质灾害险情45处(在册点12起,非在册点33起),其中镇巴30起、城固7起、略阳5起、洋县2起、勉县1起,潜在威胁167户636人、829间房屋,均得到了有效、妥善处置,无人员伤亡。由于排查到位、撤离及时,汛期全市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0起,避免人员伤亡44人,避免财产损失199万元。其中,7月27日略阳县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有效避免了9名群众伤亡。(三)推进防治体系,全力消除隐患。2023年我市先后分三批下达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项目94个,其中调查评价项目5个、监测预警项目18个、综合治理项目43个、能力建设项目28个,通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可消除隐患点37处,解除受威胁群众396户3468人,解除受威胁财产5.19亿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隐患在哪里”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风险调查评价,掌握了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确定了一些风险靶区,逐一落实了防范措施。但从近年来发生的灾情险情看,多数都不属于在册隐患点,精准识别隐患的难度依然较大。二是人防与技防融合还有差距。因监测设备运行维护不及时,设备误报率较高等原因,镇村干部和群众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方法知识有待普及,人防、技防难以同步,协作难度大,无法全面实现联动响应、动态管理,形成闭环。三是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紧缺,部分县区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部分基层干群对极端天气预估不足,对突发地质灾害认识不够,群测群防员专业性不足,防治工作还有不足。(三)改进措施。一是认真组织开展降雪过后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工作,加强冬春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大力提升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加强对在建项目监管。加快已完工项目的审计进度,及时组织验收,提高项目验收率。克服困难,抢抓冬春季地灾项目建设的黄金时期,全面推进项目实施。严格执行相关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规范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率双提高。下一步工作打算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总体思路是:按照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围绕“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出预警、果断撤离“闭环管理,及时编制发布年度防治方案,按时建立“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提早组织汛前排查和培训演练,更新完善汉中市地质灾害智慧管理平台及“汉中地灾APP”,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基础工作,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和应急技术支撑,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任务,完成2024年度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和2023年第二批、第三批及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主体工程,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4年1月1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关于表彰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的决定〔2024〕7号,授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